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件不能搞,软件不会编,一个“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比不上我厂里的调试检验工,哪个用人单位会给他们实践和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怎么成为“栋梁之材”?
大学应该培养大量高精尖科技人员,应该为国家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但是,大学的教育模式方法,尤如理工科,似乎多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什么,这样的教育很难出人才!至少很难出大批人才”
我不想,也不敢,以理论探讨教育与学习的模式方法,我只想通过一些实际经历的事情,谈谈我的一些感想体会。
我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能一以贯之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一切都是无师自通,居然学到了许多与自己学历不相称的东西。
但是命运往往不以个人意愿左右的,大概注定我跟文艺无缘,后来干起了又与自己学历不相称的行当。
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受过培训,但是我设计研制、组织生产过,几十种数字显示自动化控制仪表,凡是用于温度、湿度、压力、液位、流量、速度、重量、时间、电压、电流、频率,等等参量的检测显示仪表,和二位、狭带三位、时间比例、连续PID,二位PID、可控硅移相与过零触发等等方式的自动控制仪表,还有很多特殊功能与多功能组合仪表,可谓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应有尽有。
我学电子,是从一本《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和制作》科普书籍开始的,还有我的二哥的指教,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一个计量仪器厂的工程师,他没有教我高深的理论知识,他和书,简明扼要地教我认识了线路、符号、元件、安装调试方法,我买来廉价的副品、处理品,制作了一台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后来在无线电杂志上,看到了组装OTL、OCL高保真扩大器的介绍,自己修改线路,自己设计绕制变压器,自己绘制并用四氯化铁做线路板,安装调试出一套一套那时买不到的高音质音响,从一窍不通到精通此道,大约不到一年。
开放后,人家请我去办一个电子仪表厂,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培训我的职工和技术人员,我没有也不可能也不需要教职工高深的理论知识,因为他(她)们都是初中小学的文化程度,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我就教他们认识电路、符号、元件、安装调试方法,譬如,讲到运算放大器,我就安装了一个放大器,输入音频信号,让放大器发出放大的音乐,调动电位器改变增益,让音乐渐响渐轻,职工就非常形象地懂得原理并牢牢记住,我就是这样在个把月时间内,速成地培养出了一批人才,有的一干近三十年,成为很受人尊重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而我自己,开头是边学边干,边摸索边创新,而且深入现场,熟悉各种工况,到传感器、元器件、配件等加工单位参与研制,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生产出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一系列新技术仪表。因为我在“文革”中被“革去文化命”的时候,学了一点电子、电工、金工、机修、油漆、塑料、甚至木工、泥工,加上写写画画的特长,所以在办厂和设计产品中,得益不少,一个人就能应付一帮专业人员做的事情,设计研制、指导生产、技术资料、咨询服务等等,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在“独当一面”,后来随着企业发展,请了几个工程师,但是主体设计还是我负责。
不过,因为我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而且我们当时是国内最早一批生产数字显示仪表的厂家之一,设计研制有时也碰到难题,譬如,一般用继电器通断负载的控制器,在临界点都乱跳,我在一个化纤厂当电工时,就听到控制箱象机关枪一样乒乓乱响,现在碰到自己设计制造产品了,就明白它的缺陷的症结了,请教几个专家都无法解决,我放下一切事情,关起门来搞试验,这里加一个电阻,那里加一个电容,几个日日夜夜,居然搞出名堂来了:临界点继电器动作非常稳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搞了个什么电路,请我老兄来分析一下,原来我在比较器的输入输出部分,加了一组RC延时电路,他帮我计算一下,确定了电容电阻的合适参数,我们的产品比人家多了一个稳定性,十多年以后,有一个国营厂的专业工程师,还向我请教其中的“奥秘”呢。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后来是边干边学,善于吸收、积累各种知识和经验,不断充实提高,使自己干这一行也算有点科技含量的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当时我想,人家也讲,假如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肯定更能大有作为。
但是,我的小女儿读了大学理工科以后,我的想法有点动摇了
我的小女兒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的物理系,学的是现代愈见看好的信息工程,其中一门必修课是电路,应该说与我的专业,不说一家至少也是近亲,我的女儿生在厂里长在厂里,耳濡目染的都是微电技术、电子器件、电路印板,不说见了亲切,至少不至于生厌吧,可使我大大吃惊的,她偏偏对这门课最反感,说读不进,读不懂,读不好。
我看了女儿的《电路》等课本,里面都是各种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公式,我一个初中生,当然很“晕”。我问女儿,一些基本的或者关键的电路,有没有做过实验?有没有布置一个课题,一个电路,让学生绘制线路图和印板图?硬件制作后,有没有动手调试和功能性能各种参数的检测验证?如果不结合实践,光讲理论,真是空对空,难搞懂、难理解、不熟悉、记不住、没兴趣,也就难免了。
直到大三将近期末,女儿带回来一块实验用印刷线路板,上插一些元器件,还有一张同学们共同绘成的元器件连接图,女儿要我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我让她把原理图找出来,一看,是一个四位半的温度测量数字显示器,电路略显繁冗,数显部分尚告阙如,连接图虽然非常马虎,基本还是正确的,说明其中有学得好弄得懂的同学,但是同样没有实验没有指导,他或他们,是怎么能理解的呢?肯定是凤毛麟角很是难得的好学好钻的好学生,应该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作为改进教育方法的参考。
另外,模拟电路早已淘汰,我们十几年前就生产“智能”仪表了,所有功能程序都编成软件,“烧进”CPU,电路也不一样;还有,学校发的是老式的单圈碳膜电位器;铂电阻二线连接;我们三十年前就采用三线制了。说明大学用的是老教材老教具,大学的教育落后于当前的应用实践,增加学生今后工作的困难。
还有计算机、软件等课程,又是什么状况?令人堪忧。
即使考试门门通过,毕业之后,又能胜任什么工作?“文不能拆字,武不能卖拳”,硬件不能搞,软件不会编,一个“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比不上我厂里的调试检验工,哪个用人单位会给他们实践和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怎么成为“栋梁之材”?
大学应该培养大量高精尖科技人员,应该为国家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但是,大学的教育模式方法,尤如理工科,似乎多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什么,以我管见,这样的教育很难出人才!至少很难出大批人才!
(作者单位:上海中达仪表厂)
大学应该培养大量高精尖科技人员,应该为国家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但是,大学的教育模式方法,尤如理工科,似乎多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什么,这样的教育很难出人才!至少很难出大批人才”
我不想,也不敢,以理论探讨教育与学习的模式方法,我只想通过一些实际经历的事情,谈谈我的一些感想体会。
我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能一以贯之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一切都是无师自通,居然学到了许多与自己学历不相称的东西。
但是命运往往不以个人意愿左右的,大概注定我跟文艺无缘,后来干起了又与自己学历不相称的行当。
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受过培训,但是我设计研制、组织生产过,几十种数字显示自动化控制仪表,凡是用于温度、湿度、压力、液位、流量、速度、重量、时间、电压、电流、频率,等等参量的检测显示仪表,和二位、狭带三位、时间比例、连续PID,二位PID、可控硅移相与过零触发等等方式的自动控制仪表,还有很多特殊功能与多功能组合仪表,可谓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应有尽有。
我学电子,是从一本《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和制作》科普书籍开始的,还有我的二哥的指教,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一个计量仪器厂的工程师,他没有教我高深的理论知识,他和书,简明扼要地教我认识了线路、符号、元件、安装调试方法,我买来廉价的副品、处理品,制作了一台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后来在无线电杂志上,看到了组装OTL、OCL高保真扩大器的介绍,自己修改线路,自己设计绕制变压器,自己绘制并用四氯化铁做线路板,安装调试出一套一套那时买不到的高音质音响,从一窍不通到精通此道,大约不到一年。
开放后,人家请我去办一个电子仪表厂,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培训我的职工和技术人员,我没有也不可能也不需要教职工高深的理论知识,因为他(她)们都是初中小学的文化程度,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我就教他们认识电路、符号、元件、安装调试方法,譬如,讲到运算放大器,我就安装了一个放大器,输入音频信号,让放大器发出放大的音乐,调动电位器改变增益,让音乐渐响渐轻,职工就非常形象地懂得原理并牢牢记住,我就是这样在个把月时间内,速成地培养出了一批人才,有的一干近三十年,成为很受人尊重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而我自己,开头是边学边干,边摸索边创新,而且深入现场,熟悉各种工况,到传感器、元器件、配件等加工单位参与研制,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生产出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一系列新技术仪表。因为我在“文革”中被“革去文化命”的时候,学了一点电子、电工、金工、机修、油漆、塑料、甚至木工、泥工,加上写写画画的特长,所以在办厂和设计产品中,得益不少,一个人就能应付一帮专业人员做的事情,设计研制、指导生产、技术资料、咨询服务等等,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在“独当一面”,后来随着企业发展,请了几个工程师,但是主体设计还是我负责。
不过,因为我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而且我们当时是国内最早一批生产数字显示仪表的厂家之一,设计研制有时也碰到难题,譬如,一般用继电器通断负载的控制器,在临界点都乱跳,我在一个化纤厂当电工时,就听到控制箱象机关枪一样乒乓乱响,现在碰到自己设计制造产品了,就明白它的缺陷的症结了,请教几个专家都无法解决,我放下一切事情,关起门来搞试验,这里加一个电阻,那里加一个电容,几个日日夜夜,居然搞出名堂来了:临界点继电器动作非常稳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搞了个什么电路,请我老兄来分析一下,原来我在比较器的输入输出部分,加了一组RC延时电路,他帮我计算一下,确定了电容电阻的合适参数,我们的产品比人家多了一个稳定性,十多年以后,有一个国营厂的专业工程师,还向我请教其中的“奥秘”呢。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后来是边干边学,善于吸收、积累各种知识和经验,不断充实提高,使自己干这一行也算有点科技含量的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当时我想,人家也讲,假如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肯定更能大有作为。
但是,我的小女儿读了大学理工科以后,我的想法有点动摇了
我的小女兒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的物理系,学的是现代愈见看好的信息工程,其中一门必修课是电路,应该说与我的专业,不说一家至少也是近亲,我的女儿生在厂里长在厂里,耳濡目染的都是微电技术、电子器件、电路印板,不说见了亲切,至少不至于生厌吧,可使我大大吃惊的,她偏偏对这门课最反感,说读不进,读不懂,读不好。
我看了女儿的《电路》等课本,里面都是各种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公式,我一个初中生,当然很“晕”。我问女儿,一些基本的或者关键的电路,有没有做过实验?有没有布置一个课题,一个电路,让学生绘制线路图和印板图?硬件制作后,有没有动手调试和功能性能各种参数的检测验证?如果不结合实践,光讲理论,真是空对空,难搞懂、难理解、不熟悉、记不住、没兴趣,也就难免了。
直到大三将近期末,女儿带回来一块实验用印刷线路板,上插一些元器件,还有一张同学们共同绘成的元器件连接图,女儿要我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我让她把原理图找出来,一看,是一个四位半的温度测量数字显示器,电路略显繁冗,数显部分尚告阙如,连接图虽然非常马虎,基本还是正确的,说明其中有学得好弄得懂的同学,但是同样没有实验没有指导,他或他们,是怎么能理解的呢?肯定是凤毛麟角很是难得的好学好钻的好学生,应该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作为改进教育方法的参考。
另外,模拟电路早已淘汰,我们十几年前就生产“智能”仪表了,所有功能程序都编成软件,“烧进”CPU,电路也不一样;还有,学校发的是老式的单圈碳膜电位器;铂电阻二线连接;我们三十年前就采用三线制了。说明大学用的是老教材老教具,大学的教育落后于当前的应用实践,增加学生今后工作的困难。
还有计算机、软件等课程,又是什么状况?令人堪忧。
即使考试门门通过,毕业之后,又能胜任什么工作?“文不能拆字,武不能卖拳”,硬件不能搞,软件不会编,一个“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比不上我厂里的调试检验工,哪个用人单位会给他们实践和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怎么成为“栋梁之材”?
大学应该培养大量高精尖科技人员,应该为国家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但是,大学的教育模式方法,尤如理工科,似乎多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什么,以我管见,这样的教育很难出人才!至少很难出大批人才!
(作者单位:上海中达仪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