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忽视综合课堂人文缺失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凸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应是人文的、生活的、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回归于人文本色的知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散而多,再加上自身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对课程的综合性把握不够,一线老师往往容易把品德课中地理内容的学习误解成掌握初浅的地理知识,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纯粹的地理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下面就以笔者试教《我们的地球》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当前地理题材品德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片段一]
这堂课中,教学地球地貌的美丽风光时,我先板书了地球上的几种地貌,接着请学生说说:“你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山脉、沙漠、草原?”由于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回答倒是挺积极,我也相机揭示了每种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但是学生除了机械地说出了某个地貌的名称,了解了一些特征外,几乎没有感受到这些地貌风光的美丽。
[教学片段二]
为了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我设计了闯关游戏:第一关为知识抢答,如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洲是什么洲?它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第二关是“火眼金睛辨大洲”,我提供了七大洲的纸板模块,让学生写出名称,并根据面积大小进行排序。随着一声令下,各小组马上进入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状态,场面非常“热闹”。
[教学片段三]
我请学生写写对地球的赞美。冥思苦想后,学生在我制作的赞美卡中写下的话竟然是如此相似:
(大部分同学)“地球,你真美!”
(少数同学)“地球,你的地貌真多呀,很漂亮!”
从上述试教片段中,不难发现地理题材品德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目标“很茫然”
我的第一次试教,目标定位“很茫然”:只重地理知识目标,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从而导致本课情感目标(感受地球地貌风光的美丽)无法顺利达成。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难怪在教学这部分时孩子们只是机械地重复记忆,学习兴味索然。
问题二:知识“迷乱眼”
品德新教材内容框架中的地理知识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在本课教学中,我完全被这些知识点“迷乱”了眼,采用一些花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把知识讲得多、全、细,把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问题三:知情“两张皮”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做了有效的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合金”,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在课即将结束时,从孩子们对地球千篇一律的赞美中,明显让人感受到缺乏激情和内在感受。在这堂课上,地理知识与情感教育成为了互不相关的“两张皮”。
对策:入理切情找准人文之路
第一次试教的失败,令我重新反思和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地球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包括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即由衷赞赏地球的美丽,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入理切情”,方能使课堂彰显人文性,达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
对策一:量体裁衣,准确定位目标
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要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多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材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量体裁衣,整体把握,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知教材:本课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基于此,我选择了教材的第一、二、四部分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析学情:新的品德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了以往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教材的方式。相应地,学生学到的就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很多知识是突然“蹦”到学生面前的,因此,如果他们不能对这些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就会影响情感的激发和品德的形成。就本课来说,学生虽然对地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够完整、深入的,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难以达成“感受地球的美丽,热爱地球”的情感目标。
明目标:基于第一次试教偏重于地理知识,而知识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明显过高过难的状况,我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课时目标。(如图)
分板块:在明确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我再次将本课时划分为四大板块,明确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知识与情感目标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至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融生命于地理知识,寓情感于地理知识,达成知情统一。
对策二:穿针引线,有效整合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些图文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为老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全面利用提供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学会“穿针引线”,不但要研究如何简化头绪,更需要加强整合,筛选重点。
1.点面结合组教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地理知识点。再次执教《我们的地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我巧妙利用竞赛题作为突破口:(1)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并找找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5页的内容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最小的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洋是———,最小的洋是———。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会,有选择地竞答,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整体感知了洲洋交错分布的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又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
2.曲径通幽抓动态
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捕捉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记得在《我们的地球》第二板块教学即将结束时,突然有学生说记不住几个大洲的名字,怎么办呢?原本打算出示《大洲大洋歌》的我,连忙顺势引导:“是啊,同学们,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呢?”一番思考后,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来记,比如北美洲的下面就是南美洲。
生:亚洲、欧洲、非洲很好记,从地图上看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生:我觉得编一个儿歌来记也是好办法。
……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我和ⅩⅩ同学的办法不谋而合,向大家推荐一首《大洲大洋歌》,我们可以一边拍手一边记。
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动态生成,并与课前预设的资源进行了重组,通过“穿针引线”巧妙地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处理,使教学更富有生气和活力。这正是“曲径通幽处,满园花木深”。
对策三:异曲同工,实现情理交融
地理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是地理题材品德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我们应当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情感的兴奋点,实现知情统一的德育目标,达到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
1.找准切入点
选择好的教学切入点,就赋予了静态的书本知识以动态的生命活力。它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悟、疑、听、议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出示地球仪)今天,我们利用地球仪来探究一下地球妈妈表面的奥秘吧。请4人小组摸一摸、转一转、看一看,仔细观察,想想从地球的形状、颜色上能发现什么?
(小组活动)
生:我发现地球妈妈是圆圆的。
生:我们的地球妈妈表面五颜六色的,就像一个大花球。
生:表示海洋的蓝颜色最多,占了地球的一半多呢!
(师相机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学生很快明确了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的)
教学这一环节,我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发现,组内互动,通过“摸、转、看、议”等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兴奋点
情感是一切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实际上,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有血有肉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需要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
[教学片段]
(为了充分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对地球妈妈的热爱之情,我先让学生运用书本、图片、PPT等多种形式介绍地球的美丽风光,再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去各大洲、大洋观光旅游,好吗?
(随着优美的音乐,碧蓝的海洋、苍莽的原始森林、陡峭的高山峡谷、洁白的冰雪世界……在大屏幕上一一呈现,期间,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并一边欣赏一边念着画面上的文字)
师:各位旅客,旅途愉快吗?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生:地球妈妈好美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波光粼粼的湖泊。
生: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
生:我最喜欢海洋了,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
……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不仅被地球的美深深震撼,而且流露出由衷的赞美和祝福。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这堂课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品德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揭示教材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我们要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中感受到世界是一家,培养作为地球村公民的良好素养。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准确定位目标,有效整合知识点,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入理切情”,才会使品德课堂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浙江杭州310013)
责任编辑李红霞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凸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应是人文的、生活的、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回归于人文本色的知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散而多,再加上自身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对课程的综合性把握不够,一线老师往往容易把品德课中地理内容的学习误解成掌握初浅的地理知识,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纯粹的地理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下面就以笔者试教《我们的地球》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当前地理题材品德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片段一]
这堂课中,教学地球地貌的美丽风光时,我先板书了地球上的几种地貌,接着请学生说说:“你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山脉、沙漠、草原?”由于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回答倒是挺积极,我也相机揭示了每种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但是学生除了机械地说出了某个地貌的名称,了解了一些特征外,几乎没有感受到这些地貌风光的美丽。
[教学片段二]
为了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我设计了闯关游戏:第一关为知识抢答,如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洲是什么洲?它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第二关是“火眼金睛辨大洲”,我提供了七大洲的纸板模块,让学生写出名称,并根据面积大小进行排序。随着一声令下,各小组马上进入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状态,场面非常“热闹”。
[教学片段三]
我请学生写写对地球的赞美。冥思苦想后,学生在我制作的赞美卡中写下的话竟然是如此相似:
(大部分同学)“地球,你真美!”
(少数同学)“地球,你的地貌真多呀,很漂亮!”
从上述试教片段中,不难发现地理题材品德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目标“很茫然”
我的第一次试教,目标定位“很茫然”:只重地理知识目标,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从而导致本课情感目标(感受地球地貌风光的美丽)无法顺利达成。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难怪在教学这部分时孩子们只是机械地重复记忆,学习兴味索然。
问题二:知识“迷乱眼”
品德新教材内容框架中的地理知识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在本课教学中,我完全被这些知识点“迷乱”了眼,采用一些花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把知识讲得多、全、细,把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问题三:知情“两张皮”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做了有效的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合金”,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在课即将结束时,从孩子们对地球千篇一律的赞美中,明显让人感受到缺乏激情和内在感受。在这堂课上,地理知识与情感教育成为了互不相关的“两张皮”。
对策:入理切情找准人文之路
第一次试教的失败,令我重新反思和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地球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包括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即由衷赞赏地球的美丽,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入理切情”,方能使课堂彰显人文性,达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
对策一:量体裁衣,准确定位目标
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要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多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材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量体裁衣,整体把握,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知教材:本课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基于此,我选择了教材的第一、二、四部分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析学情:新的品德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了以往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教材的方式。相应地,学生学到的就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很多知识是突然“蹦”到学生面前的,因此,如果他们不能对这些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就会影响情感的激发和品德的形成。就本课来说,学生虽然对地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够完整、深入的,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难以达成“感受地球的美丽,热爱地球”的情感目标。
明目标:基于第一次试教偏重于地理知识,而知识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明显过高过难的状况,我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课时目标。(如图)
分板块:在明确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我再次将本课时划分为四大板块,明确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知识与情感目标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至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融生命于地理知识,寓情感于地理知识,达成知情统一。
对策二:穿针引线,有效整合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些图文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为老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合理开发、全面利用提供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学会“穿针引线”,不但要研究如何简化头绪,更需要加强整合,筛选重点。
1.点面结合组教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地理知识点。再次执教《我们的地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我巧妙利用竞赛题作为突破口:(1)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并找找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5页的内容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最小的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洋是———,最小的洋是———。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会,有选择地竞答,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整体感知了洲洋交错分布的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又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
2.曲径通幽抓动态
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捕捉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记得在《我们的地球》第二板块教学即将结束时,突然有学生说记不住几个大洲的名字,怎么办呢?原本打算出示《大洲大洋歌》的我,连忙顺势引导:“是啊,同学们,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呢?”一番思考后,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来记,比如北美洲的下面就是南美洲。
生:亚洲、欧洲、非洲很好记,从地图上看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生:我觉得编一个儿歌来记也是好办法。
……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我和ⅩⅩ同学的办法不谋而合,向大家推荐一首《大洲大洋歌》,我们可以一边拍手一边记。
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动态生成,并与课前预设的资源进行了重组,通过“穿针引线”巧妙地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处理,使教学更富有生气和活力。这正是“曲径通幽处,满园花木深”。
对策三:异曲同工,实现情理交融
地理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是地理题材品德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我们应当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情感的兴奋点,实现知情统一的德育目标,达到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
1.找准切入点
选择好的教学切入点,就赋予了静态的书本知识以动态的生命活力。它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悟、疑、听、议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出示地球仪)今天,我们利用地球仪来探究一下地球妈妈表面的奥秘吧。请4人小组摸一摸、转一转、看一看,仔细观察,想想从地球的形状、颜色上能发现什么?
(小组活动)
生:我发现地球妈妈是圆圆的。
生:我们的地球妈妈表面五颜六色的,就像一个大花球。
生:表示海洋的蓝颜色最多,占了地球的一半多呢!
(师相机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学生很快明确了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的)
教学这一环节,我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发现,组内互动,通过“摸、转、看、议”等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兴奋点
情感是一切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实际上,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有血有肉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需要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
[教学片段]
(为了充分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对地球妈妈的热爱之情,我先让学生运用书本、图片、PPT等多种形式介绍地球的美丽风光,再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去各大洲、大洋观光旅游,好吗?
(随着优美的音乐,碧蓝的海洋、苍莽的原始森林、陡峭的高山峡谷、洁白的冰雪世界……在大屏幕上一一呈现,期间,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并一边欣赏一边念着画面上的文字)
师:各位旅客,旅途愉快吗?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生:地球妈妈好美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波光粼粼的湖泊。
生: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
生:我最喜欢海洋了,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
……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不仅被地球的美深深震撼,而且流露出由衷的赞美和祝福。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这堂课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品德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揭示教材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我们要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中感受到世界是一家,培养作为地球村公民的良好素养。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准确定位目标,有效整合知识点,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入理切情”,才会使品德课堂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浙江杭州310013)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