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乡间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b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屋瓦松
  瓦松是一种生长在鱼鳞般的屋瓦缝隙里的多肉植物,在位于长江之尾的小城启东乡下,只在吕四老街和南阳老街那些百年老屋的瓦楞上能看得到。
  只要长瓦松,就知道那屋子有些年头。据说,50年内的房子,长不出瓦松来。
  走进南阳老街,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凉风习习,季节邻近小暑,依然没有热的迹象,充沛的雨水染绿了季节,连围墙和屋角那些不起眼的旮旯里的苔藓,都绿茸茸的。老街上的房屋,有一半已被翻建成了楼房,街道狭窄的天空上,密密麻麻的电线,冲淡了老街传说中的古旧韵味。只有那些破败的、年久失修的,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屋主的一间两间房屋,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条街道的古老。
  据说,从前老街沿街的店铺都镶铺板,如今街面没有了,从前的铺板被红砖替代。沿街的老屋不知于什么年代,从商铺变成了居家之所。如今,在年轻人进城务工之后,老街极像盘腿于绿色田野间坐禅的和尚,安静得能让人触摸到某种空冥的意境。
  一条老街,浓缩了一个时代——一个说不清主题的时代。说它是古街吧,已没有当街的铺板,那么多凌空的天线,不断强化着“现代”主题。说它是现代小镇吧,却有那么几间沧桑百年的残垣断壁在提醒你,这条古街上的每一片青砖都比我的年龄要长几十年。尤其是年轻人离去之后的安静,让小镇平添了若许的苍老。
  文字相对于这样一个时代是孱弱的,常常让人感到词不达意、模棱两可。尤其是在面对一个掺杂着“现代”和“古老”复杂气息的古街的时候,更有拳師被捆缚了手脚的无奈。
  可,当我看见老街古屋上密密丛生的瓦松的时候,我能确定,这就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老街,所有坐化的时光,都在古屋的瓦楞上长成一株株青翠的瓦松。
  在这多雨的时节,瓦松汲饱了水分,在一条条瓦楞的缝隙里,长成一片泛着茶黄的绿。矮的,形态像绽放的菊花;高耸的,竟有松塔的韵味,虽只有一拃来高,因高踞屋瓦之上,而多出一份峭拔与高大。
  我不懂植物,不晓得瓦松的种子起于何处。只是单纯地觉得,这种植物不俗。不长在湿润多土的大地上,单单生在只有薄薄一层瓦灰的瓦缝里。雨过天晴后,又要耐住屋瓦上四五十度的高温而不枯死。它就是这么一种惯于在“水深火热”中蓬勃生长的植物。
  从古街转角处一家罹遭火灾的药店的瓦砾中,我找到两株瓦松,带回家来,种在花盆里。种的时候就觉得别扭,越看越没精神,它像被招降纳叛的士卒,寄人篱下,只为苟活,无比猥琐。当初见到它时那种喜欢的心情荡然无存。细细想来,是因为给它挪了地方之后,失去了高高的屋瓦,失去了仰视的视角,它便失去了瓦松应当具有的情调和韵味,变得平凡庸俗起来了。
  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关于古街的修缮,有人建议说要修旧如旧,最好把当街的一面墙改成铺板,经营者也穿上古装。对此,我认为以一株瓦松作比,再恰当不过。新砌房屋,无论形式多么古旧,瓦松是长不上去的。一切旧的感觉都可以做上去,唯一做不上去的,是凝聚在器物上的那么深厚的岁月。
  连一株草都无法超越它所处的时代,何况深处时代旋涡中的你我呢。就好比这古街,除了几间坍塌的古屋亟待修缮外,它能折射出这个说不清主题的时代的主题,就说明,它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田园静好
  有人说,陶渊明在魏晋的田园里,站成了一个精神坐标。陶潜心中有桃源,而世间无桃源。桃花源是陶潜心中的梦幻泡影。
  如今田园的凡尘幸福,却并不遥远。
  那一天,在小城启东乡下一个绿化示范村,西斜的冬日暖阳,将一行人长长的身影,投射在滨海小城的一处庭院中。
  从大巴车上下来,河沟头一株松树就很招人眼球。树有一人多高,枝呈两臂并举之势,倒影嵌入清澈河沟里的蓝天白云间,娴静又大方的模样,与黄山迎客松形似,亦神似。与河沿排列齐整的众多落叶树毗邻,它形神独具。
  突然发现一户人家的羊圈就在近处,独行至跟前,里面一只绵羊,体格高大健壮,通体干净雪白。大致意识到了生人来访,突然昂起它高贵的头颅,歪着脖颈,像我望它一样,饶有兴致安静地注视我。一只漂亮健美,还会思考的羊,让我意趣盎然。它郑重其事久久与我昂首凝望的姿态,使我忍不住点开相机,记录下它生命中如同哲人一般沉思的时刻。最终它似乎认可且悦纳了我的打扰,重新低下头去嗅食草料时,“咩咩咩”,叫声温柔似水,唤起我大大小小诸多关于羊、关于家园的点点滴滴的温柔记忆。
  款款走向一户人家的庭院。楼前院坝外,高者红枫、桂花树,矮者松树、铁树和一些叫不上姓名的常绿灌木,各有造型,各具情态,每个角度都入画,每棵树都是风景。引路人寻到刚从田间归来的庭院主人,是一个衣着素朴的六十几岁的男子,立于一棵造型优美的树之侧,应邀讲述他与老树的渊源。这是一株有50年树龄的黄杨木,他少年时期亲手种下的,有人出了多少多少万的高价他也没舍得卖出。老人的语气中洋溢着自豪与欣慰,丝毫不见培育的辛劳。整株黄杨木经过人工修饰和打理,造型精美,像一丛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盛开的巨型蘑菇,又像一簇丛聚的伞花。
  “百年老树在哪里呢?”
  一位慕名前来的拜访者有些急不可耐,迫切追问道。
  老人便带我们穿过一片树林,来到另一株黄杨木跟前。树荫下一群黄鸡歌唱着,自由散放。抬头看,这一株树的树冠高多了,没有加以人工的修饰,树形是自由发散朝上,整棵树的枝枝叶叶朝上凝成繁茂得化不开的浓阴。老人再次说到有人出过多少的高价,他也没舍得把这棵百年黄杨让人买去。
  跟老人说着话,一行人已走到另一家院前。新砌的白墙黑瓦的平房,素净淡雅,主人不在家,设计得颇具气势的大门关闭着。大门前几步外,一株盘曲嶙峋的桂花树叫人裹足不前。一个花盆里,一株幼小的乌桕,顶着一树或红或橙的叶子,亮丽了冬日里不止这一个庭院。与另一户人家相接的树下空地上,一只鸡笼里两只悠闲啄食半截番瓜的白鸡,以及鸡笼前正好来串门的同样悠闲的一条黑狗,瞬间又成了大家争相拍摄定格的镜头。在我们每个调着相机镜头的人的心中,黑狗、白鸡、番瓜的意向组合,就是凡尘俗世人间田园的静好吧。不由得想到远处:靖节先生应当也会流连如此田园。   行至一幢新砌的二层楼房跟前,院坝外两株橘树、一畦青菜、一畦芹菜、一畦黄芽菜,打理得也生机勃勃,饶有情致。总体感觉,无论楼房的现代,或是平房的拙朴,无论花草树木的培育,或是菜畦鸡笼的打理,与檐前屋后的绿植相得益彰,气氛纯净而和谐。
  忽听有人询问:“老人家,听说你这边有红豆杉的,红豆杉在哪里?我还没看到呀!”
  “红豆杉,有!你们刚才没人提起呀,走,我带你们看红豆杉去!”
  红豆生南国,多美的名字,多美的诗句呀。红豆杉,那又该是如何珍贵的树种哩。不由私下里想:老人宝贝着他的红豆杉呢!若不是当面问及,他就静静地养在深闺,不轻易以之示人哩。果然,转来转去,我们又钻进他刚才带我们匆匆穿过的树林子里了。果然,当我们大家为那一树在绿叶丛中点燃的迷你型红灯笼惊艳时,我们中的一位有些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她说道:“老人家,这真是红豆杉吗?我都在这附近生活22年了,居然不晓得你这里种有一棵红豆杉!”
  老人只是开怀一笑,没有言语,大家也就跟着笑了,也不多问。
  眼见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殷殷培育的名贵树木,已觉得他非同一般,再一见如此美丽、如此惹人遐想联翩的红豆杉树,更是想断定老人非一般凡夫俗子了。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却是一个有着情怀的农民,他的庭院他的田园随之而有了一腔文艺情怀。
  黄昏将尽,嗅到一缕缕在乡村才有,却也在渐渐消逝的气息,那是我久违的炊烟的味道。
  我们不舍得告辞。
  身后,黄昏的雾霭罩着静好的田园。
  夜空下的乡村
  租住于城乡接合部,便有了许多亲近乡村的机会。晚饭过后,走出楼房,走向乡村深处,去消受江海平原的乡村夜色。
  这是个拆迁安置小区,左边繁华城市,右边寂静乡村,是城市与乡村的缓冲地带。说它是城市,它不具备城市便利的商业、服务业等条件,因此不能算城市。说它是农村吧,它拥有农村所不具备的环境及设施,居民没有一寸耕地,因此不能算农村。
  在市中心住了整整10年之后,刚搬到这里,很不习惯。进城买生活物资,一次少说也要花一个小时;上一趟银行或者邮局,至少两个小时;到城里办个事情,少不得半天工夫。
  时间在这里是不够用的,可时间在这里却又那么自由、舒坦。
  尤其是在夜晚,没有汽车尾气的寂静村道,不光空气清新,还那么安静,耳朵里除了头顶树叶细碎的声音,只剩下远处田沟边的蛙鸣。
  仰视天宇,头顶正上方有两颗星星,一明一暗。它们的背景是纯粹澄澈的宝石蓝的天幕,夜色尚浅,宝石蓝,蓝得鲜艳而亮丽。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油菜花的统领和主持下,桃花、梨花、蚕豆花、豌豆花,被季节无形的手精心调制,香气怡人,浓淡适宜,温情地疗养和抚慰着饱受汽车尾气摧折的心肺。
  静谧忽被“嘣啪——吱嚓”之声打破,循声望去,透过桃树上枝枝杈杈的朵朵粉红,望见远处有烟花在连续不断冲向天空,五彩斑斓地绽放在宝蓝色的天幕之下。一批又一批烟花冲向高空、炸響,随后散开成大气磅礴的花形,重新向地面坠落,直至无形。精彩的过程,只在一瞬。看过多少烟花,宝石蓝天幕的烟花是如此迷人。
  一阵烟花的闹腾后,重归寂静。天宇已呈纯净的墨蓝,星星的色泽更见明朗,不再是两颗,而是一条热闹的星星河。
  继续前行,蚕豆花的香气突然十分浓郁,对于早在孩童时镌刻于心的蚕豆,其花之色泽、叶之形状、秆之姿态,以及那豆角毛茸茸的壳与鼓鼓囊囊包藏其中的饱满光滑、逗人馋涎的豆粒,在朦胧夜色中亦清晰可见。江海平原的蚕豆,在我远在大巴山区的故乡被称为“胡豆”,名字叫得很野性,却实实在在是果腹的美味。
  游走于江海平原夜幕下生机勃发的乡村,思绪自会牵扯起西部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在乡民成批成批涌入城市之后,那地方人烟越来越稀少,稀少到一声狗吠,足以将整个乡村淹没。在没有几盏灯亮的寂静夜晚,几块为数不多的、被留守老年人勉强耕种的庄稼地里,那些没人理睬的蚕豆花,在四月的夜晚是不是正在孤寂地哭泣,哭泣到哭出声来与蟋蟀的鸣唱相和?
  深吸一口蚕豆花的香气,轻抚一回蚕豆叶的清凉,乡情溢出在茫茫夜色中,乡关远在遥不可及处。因人烟稀少,故乡已经成为回不去的故乡了。
  事实上,谁还回得去呢?我那西部的故乡不过是个缩影罢了,如今哪个地方的农村还是饱满的农村呢?有多少乡村不是成批成批的村民涌入城市之后,一天更比一天寥落呢?
  也许因为我来自乡村,才会对乡村如此迷恋。这些年,“城市化”是个非常热门的词儿。我理解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楼房成片,不全是让楼房里的住户没有一寸土地,更不是在农村留下一个个的空村。而是,即便家住乡村,也跟今天的城市人那样,拥有便捷的商业和服务业;在永葆乡村清新与静谧的同时,分享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成果。也期盼某一天城市可以“乡村化”——居住城市亦可饱览乡村般养眼的绿色,尽享乡村的清新与静谧。这是我个人的梦,也许能看到这个梦变成现实,也许不能。
其他文献
摘要双语词典应是外语教与学的良师益友。然而,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却表明,汉英词典没有被广大的英语学习者重视,使用率并不高。本文参照调查结果和对汉英词典的分析,总结了汉英词典使用程度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汉英词典的改进要求。  关键词汉英词典学习者调查改进    词典是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在学习者中并没有得到均等的重视。笔者曾在国内某知名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本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一些中文四字成语在汉英词典中的处理实例,既肯定后出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较之《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有较大进步,又指出了前者仍存在的不足,认为汉英词典对四字成语的词目译义应由“字面解释”和“等值译文”两部分组成,并且对于作为词目译义的英语词语应标注词类。  关键词汉英词典成语词目译义方式    我在1982年写过一篇短文,题为《论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刊于台北《中英文周刊》第590期。所
期刊
摘要文章简要描述了工具书使用导引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文献检索类教材在指导工具书使用和引导其编纂出版方面的功能,评说了《文献检索教程》的长处与不足。  关键词工具书使用指导选择评价文献检索    2005年7月,何华连、方宝花编著的《文献检索教程》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具有后出转精的不少特色。本文拟结合该书对工具书使用导引书的一般功能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该书的一些
期刊
日子滚滚向前,人却爱频频回首。  2019年的半年記录带有更多内心独白,鼓起勇气呈现相对私密的文字时,有些犹豫彷徨,可转念一想也唯有如此坦诚地剖析自己,才能更有益于自身完善,且真实地直面那些过往。  新年伊始 回味温暖  夜晚来临,静静地待在我那个小小的并不华丽的空间,回味烙在心底的一帧帧画面是我闲暇之际的一大消遣、一大乐趣。  每个在外工作或奔生活的人也许都会在自己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或者心力交瘁
期刊
袋鼠族 (young people resembling kangaroo babies)  dàishǔzú  指已经成年,但经济上仍然依赖父母的年轻人,像袋鼠待在父母的育儿袋中一样,不能独立生活。最早见于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后传入国内。如“人民网”2004年8月21日:“‘袋鼠族’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出韩国青年心理不成熟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其他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中国
期刊
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简单化”倾向,动画制作公司为了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响应舆论号召,以“教育”为目的,制造出一大批面向低龄儿童的动画电影。这其中,大部分是通过电视IP衍生出来,比如《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摩尔庄园》等,这批电影虽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过于简单、教条,出现了种种问题,“故事题材的单一化、影片制作的粗糙化、动
期刊
“欸乃一声山水绿”,千古好诗。读一读,情趣满满;想一想,悠悠如画;品一品,醉了醉了,如佳酿微醺。  谁酿的好酒?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山水诗超一流。苦闷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寒冷彻骨。行吟浪迹,江河湖海抚慰,一代文豪情涌笔端,寄语山水。同为江上捕鱼人,柳宗元描画了自然闲适的《渔翁》。  《渔翁》,区区山水小诗,总共才6句,却收入《全唐诗》。现存柳宗元诗
期刊
海水会替我泪流满面   没有原因地前来  又带着清晰目的离去  这和去寺庙不同  没有佛祖,没有局促和不安的压   抑感  每次相见,我们别无二致  又是完全不同的自己  风是脾气的掌控者  有时安抚,有时挑起事端  海鸟和大海的博弈  没有胜利者,只有相依为命  我见过的岛屿,都有深过海水的   颜色  像巨鲸的脊背,亦如孤独一直   都在  我们彼此只能见到最少的部分  有時,我会替你忍住泪水
期刊
第一场雪   二月的江南  略施粉黛又匆忙卸妆  这大地已无须掩饰  口罩下的春天隔岸遥远  呼唤也像雪一样融化  我只能在眼里寻找  却嗅不到她的气息  而春天也只能在远处  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你不来  我不往  雨 水  季节从雪水里踏过  又被泪水打湿  再从雨水里穿过  搅乱了,冬天与春天的物候  混淆了,愤怒与悲伤的区隔  每一个疑问都埋在土里  等待雨水的浇灌  等待发芽  每一声呼
期刊
一场旧雨  漫过你我的脚背  花朵细碎  静静落下  光落下  风也落下  泡桐树的浓荫里  知了缠绵地鸣叫了二十八年  数不尽的落花  微雨一般路过眉睫  青春以风的速度蔓延和消失  天空只剩下云彩  时光像绿皮火车  生命的黑色甬道里  有着一封褶皱很深的书信  遥望时光深处  季节的对岸一次次春暖花开  渐渐地  少年变成了青年  青年又变成了中年  中年时的他  站在一株树与风的开裂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