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鉴赏的课程中开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紧扣“元代青花瓷”的学习内容,从青花瓷的烧造历史、元代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逐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拟从欣赏与实践体验的角度对高中中国传统艺术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青花瓷;传统艺术
一、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课开设的必要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在内容的选择上特别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成就,高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选取的内容,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一节课了解一定的传统艺术,故本教学设计重点选取了该课中的一个知识点“元代青花瓷”进行教学设计,青花瓷是中国传统艺术根脉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课在原教材浅显的青花瓷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元代的青花瓷后,增加了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平时老师只讲不练而显得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课通过对元代青花瓷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什么是青花瓷,青花瓷的烧造历史、艺术特点以及当代青花文化,更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通过笔者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仅欣赏图片也存在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不佳,在欣赏元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操作,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青花瓷,学习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让学生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传統艺术美感的理解;第二,通过观察青花瓷,再动手画一画“青花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和亲绘制“青花瓷”,让学生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魅力,并了解青花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会用青花瓷元素装饰生活中的物品。教学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青花瓷的理解,并将其元素运用到图案装饰中去。
教学准备:第一,教师收集生活中的青花瓷摆件及物品布置教室,如青花瓷花瓶、茶具等,并设计多媒体课件;第二,准备课堂需要的材料,如青花瓷图案纹样、空白物体图案、纸盘、蓝色记号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欣赏一些青花纹样的图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看到这些图案能想到什么?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是蓝白相间的图案、色彩较为素雅大方、青花瓷、传统”。由此可见学生对青花瓷并不陌生,亦能将青花瓷与传统艺术联系起来,这也是本课顺利开展的良好开端。
2、新授知识
(1)青花瓷的基本概念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什么是青花瓷”?
教师引用清代诗人龚轼的《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秒,无极由来太极生”,这既是古代诗人对青花瓷的赞美,也清晰的阐述了什么是青花瓷。
结合教材与古诗总结出青花瓷的基本概念:青花瓷是白底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用钴料为染色剂,在瓷器素胚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充分渗透于胚釉之中,呈现出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有一种素洁高贵而又绚烂的艺术效果。
(2)青花瓷的烧造历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明代的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之一,其颈部蕉叶纹之间的纪年铭文中确切的纪录了此瓷器烧于至正十一年,这是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最好的佐证,所以本堂课主要欣赏元代的青花瓷。
(3)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教师用多媒体分类展示元代具有代表性的元代青花瓷(如故事梅瓶《西厢记》、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青花鱼藻纹罐、青花麟凤纹大盘、《昭君出塞》大罐等),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从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四方面来合作探究青花瓷的艺术特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教师的补充总结如下:
造型——梅瓶、玉壶春瓶等亭亭玉立的型制细雅精巧;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富丽;
色彩——清雅、素洁、清秀、高贵而又绚烂;
装饰——饱满类型:器身布满青花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 绘画工整;疏朗类型:多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纹样——图案多样,有花草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等题材丰富。
(4)元代青花瓷的收藏价值及鉴别小技巧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极典型的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锦香亭图罐》、《青花鱼纹 鲭、鮊、鲢、鱖》,介绍其独具魅力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由此引出鉴别古代青花瓷的小技巧——落款识青花:
落款的内容一般为纪年、吉言、堂名、赞颂、纹饰;落款的书体:元代是没有款识的;明代青花自宣德年以后多为楷体落款;清代多为楷体和篆体,分为四字和六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为课堂内容拓展,也为下一环节实践体验做铺垫。
3、实践体验
(1)随堂练习
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的错误在哪里?
收藏家马未都指出歌词中存在两处瑕疵:其一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马未都解释“青花瓷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其二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2)体验感知
要求:用蓝色记号笔,运用青花瓷的元素在各种形状的白纸或纸盘上进行装饰。
教师让学生观察已展示的青花图案纹样与教室里的青花瓷摆件,举例示范方法与步骤;再让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完成后学生自我展示,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
本课不仅认识了青花瓷,同时也学会欣赏和鉴别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青花瓷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让它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因此也希望学生们多了解青花瓷艺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六、教学反思
青花瓷以其清丽淡雅、古朴脱俗的独特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不足以细细品味。本堂课涵盖内容较为广阔,只能浅显的让学生感受青花瓷艺术的美,在课程进行中还应注意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对青花瓷有更深入对了解。而在课程的设置中,老师应该结合教材研读更多的关于青花瓷的文章,以概括出青花瓷更为精炼的艺术发展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高度。
本课以元代青花瓷为主要内容,意在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邓欢琴.元代青花瓷的整体艺术风格及其装饰特点考证[J].兰台世界,2014(8).
[3]宁钢,沈塔.至正型青花瓷辅助纹饰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2009(9).
[4]张浦生.明清青花瓷器之区别[J].东南文化,1995(1).
【关键词】:青花瓷;传统艺术
一、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课开设的必要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在内容的选择上特别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成就,高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选取的内容,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一节课了解一定的传统艺术,故本教学设计重点选取了该课中的一个知识点“元代青花瓷”进行教学设计,青花瓷是中国传统艺术根脉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课在原教材浅显的青花瓷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元代的青花瓷后,增加了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平时老师只讲不练而显得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课通过对元代青花瓷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什么是青花瓷,青花瓷的烧造历史、艺术特点以及当代青花文化,更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通过笔者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仅欣赏图片也存在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不佳,在欣赏元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操作,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青花瓷,学习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让学生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传統艺术美感的理解;第二,通过观察青花瓷,再动手画一画“青花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和亲绘制“青花瓷”,让学生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魅力,并了解青花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会用青花瓷元素装饰生活中的物品。教学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青花瓷的理解,并将其元素运用到图案装饰中去。
教学准备:第一,教师收集生活中的青花瓷摆件及物品布置教室,如青花瓷花瓶、茶具等,并设计多媒体课件;第二,准备课堂需要的材料,如青花瓷图案纹样、空白物体图案、纸盘、蓝色记号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欣赏一些青花纹样的图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看到这些图案能想到什么?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是蓝白相间的图案、色彩较为素雅大方、青花瓷、传统”。由此可见学生对青花瓷并不陌生,亦能将青花瓷与传统艺术联系起来,这也是本课顺利开展的良好开端。
2、新授知识
(1)青花瓷的基本概念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什么是青花瓷”?
教师引用清代诗人龚轼的《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秒,无极由来太极生”,这既是古代诗人对青花瓷的赞美,也清晰的阐述了什么是青花瓷。
结合教材与古诗总结出青花瓷的基本概念:青花瓷是白底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用钴料为染色剂,在瓷器素胚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充分渗透于胚釉之中,呈现出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有一种素洁高贵而又绚烂的艺术效果。
(2)青花瓷的烧造历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明代的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之一,其颈部蕉叶纹之间的纪年铭文中确切的纪录了此瓷器烧于至正十一年,这是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最好的佐证,所以本堂课主要欣赏元代的青花瓷。
(3)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教师用多媒体分类展示元代具有代表性的元代青花瓷(如故事梅瓶《西厢记》、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青花鱼藻纹罐、青花麟凤纹大盘、《昭君出塞》大罐等),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从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四方面来合作探究青花瓷的艺术特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教师的补充总结如下:
造型——梅瓶、玉壶春瓶等亭亭玉立的型制细雅精巧;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富丽;
色彩——清雅、素洁、清秀、高贵而又绚烂;
装饰——饱满类型:器身布满青花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 绘画工整;疏朗类型:多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纹样——图案多样,有花草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等题材丰富。
(4)元代青花瓷的收藏价值及鉴别小技巧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极典型的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锦香亭图罐》、《青花鱼纹 鲭、鮊、鲢、鱖》,介绍其独具魅力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由此引出鉴别古代青花瓷的小技巧——落款识青花:
落款的内容一般为纪年、吉言、堂名、赞颂、纹饰;落款的书体:元代是没有款识的;明代青花自宣德年以后多为楷体落款;清代多为楷体和篆体,分为四字和六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为课堂内容拓展,也为下一环节实践体验做铺垫。
3、实践体验
(1)随堂练习
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的错误在哪里?
收藏家马未都指出歌词中存在两处瑕疵:其一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马未都解释“青花瓷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其二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2)体验感知
要求:用蓝色记号笔,运用青花瓷的元素在各种形状的白纸或纸盘上进行装饰。
教师让学生观察已展示的青花图案纹样与教室里的青花瓷摆件,举例示范方法与步骤;再让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完成后学生自我展示,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
本课不仅认识了青花瓷,同时也学会欣赏和鉴别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青花瓷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让它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因此也希望学生们多了解青花瓷艺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六、教学反思
青花瓷以其清丽淡雅、古朴脱俗的独特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不足以细细品味。本堂课涵盖内容较为广阔,只能浅显的让学生感受青花瓷艺术的美,在课程进行中还应注意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对青花瓷有更深入对了解。而在课程的设置中,老师应该结合教材研读更多的关于青花瓷的文章,以概括出青花瓷更为精炼的艺术发展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高度。
本课以元代青花瓷为主要内容,意在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邓欢琴.元代青花瓷的整体艺术风格及其装饰特点考证[J].兰台世界,2014(8).
[3]宁钢,沈塔.至正型青花瓷辅助纹饰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2009(9).
[4]张浦生.明清青花瓷器之区别[J].东南文化,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