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发展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实践中,如何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语文课的教学之中,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实现这一点。
  一、拓展合作空间,改变合作方式的单一化、形式化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意在教学过程渗透这一理念,但合作的方式却比较单一,要么是同桌讨论,要么是前后桌讨论,要么是分组讨论,那么除了讨论这种方式外,有没有更好的合作方式呢?在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合作”的理解是不是偏颇呢?这值得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反思。
  二、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避免探究问题的简单化
  为了体现新课标中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或者在学生提出某个问题后,老师不急于解答,让同学们讨论后再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借助个人的力量就能解答,在提出问题后,在学生跃跃欲试就要回答时还要让学生讨论,探究,这样的探究无疑意义不大,这样的问题无疑也缺乏探究的价值。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让学生探究的地方一定要设计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要么能碰撞出学生灵感与智慧的火花,要么能引起学生的争议,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么能从学生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他们对不同价值观 的判断,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引导等。只有设计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探究中尝到知识,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充分发挥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还是老师先确立学习目标,然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去做。那么,这个学习目标的确立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没有调查学生学习实际而确立的目标算不算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权,怎样理解“自主”的含义,这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习目标的确立就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并不是教师闭门造车就可以,而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去调查研究。在教读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交到老师手中,老师根据汇总情况来确立教学目的,在具体学习课文时,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临时改变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真正发展服务。
  四、更新教学观念,避免新教材、老教法,换汤不换药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常发现有一部分教师换汤不换药。不管用什么教材,他都是以自己不变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多姿多彩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他可能也让学生讨论、探究,但学生最后探究的结果必须和他自己事先定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这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实际上走的还是老路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教师的首先要做的是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对学生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只要学生表达的观点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长期这样做,我们的学生长大后就会有自己的思想,看问题有自己的主见,而不会人云亦云。
  五、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以工作繁忙为由,在备课中只注重课文本身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而忽视了对新课标的研究。其实,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新课标指导的课堂教学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作教师的就应该经常阅读与新课程的研究有关的书籍,只有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才能站得高,处理教材时,才会游刃有余,真正从为学生的发展出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过:“
期刊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从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艺术上的成就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但就《雷雨》创作而言,其人物形象就更值得我们去考究。《雷雨》在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个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如冷酷、凶残、专横、虚伪的
期刊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建立有利于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环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走进了校园。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网络为教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展。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和实践机会,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值得我
期刊
我所主持的“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是镇江市规划课题,它的研究范围可以涵盖所有学科,它所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和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因素是指向于课程目标而又本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本质特征是师生间思维的对话,思维活动的介质是问题,载体是活动。  “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以问题性思维和问题教学为理论基础,把教学内容转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
期刊
在高考这个竞技场上,几百万人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道作文题,要想使你的“作品”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夺人眼球,首尾短短的几行文字不可小觑。明代谢榛云“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倩丽,“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那么,如何巧铸“凤头”和“豹尾”,让阅卷者迅速
期刊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学习应该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对这种教学关系的最好诠释。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
期刊
几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一直困惑着:到底该如何上好作文课呢?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多是教者滔滔不绝的作文技巧的讲解,教师讲解得激情洋溢,学生听得专心无比,学生说起写作技巧来也是头头是道,可就是下笔作文时依旧抓耳挠腮,就是咬破了笔尖也很难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作文来。这些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课弊病的表现。   那么传统的作文教学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偏重于写作理论知识的指导  传统的作文课过于注重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是最基本不过的事。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将自己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观察到的特定物像引发思想深处的意味、激动、痛苦、振憾、憎恶等等,然后诉之笔墨,而这一系列心理、情绪活动幻化成形的过程一定会伴着联想、想象、感悟来展开的,离开了联想、想象与感悟的文章,立意就难以突显,理性的光芒更是难以展露。因此,如能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经常性地,
期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得最多、最响的一个话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期刊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避免枯燥乏味,吸引学生回归文本的重要途径。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恐怕尚非易事。种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除不断改革的课堂模式化,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尤为重要。  一、好的课堂语言,应做到“五讲”“四美”  1.讲实际,要言之有物。“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