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以这样说,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便会感到其乐无穷。只有当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才会急于去研究,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为了适应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有创意地进行教学,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
  1.课前造势,先声夺人。研究表明,学生注意事物的积极性呈波形分布,每节课开始的三五分钟注意力无法集中,因此,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教师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放松中吸引回来。如果教师只以简单的一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xxx”作为开场白的话,一开始就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注意听讲,事倍功半。笔者的方法是先声夺人,利用开场白来好好造势:可用以情动人开讲,让学生在与教师心灵的共鸣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就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天,硕果累累、秋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就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秋天不仅会给人丰收、充实的印象,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
  2.课中设疑,激发兴趣。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以这样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以疑问为起点的,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步。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疑、释疑、解疑,定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疑,这样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课后恰当留疑,留有余味。任何课文学完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课后留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是奢望、幻想和想象,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减少一些约束与强制,使学生充满自信,让他们把求知当做愉快的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创造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二、增加引导,减少灌输。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首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引导的内容。引导到位了,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捷克队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地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在试卷上,就算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增加一些方法指导,减少一些知识灌输,引导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灌输的怪圈。
  三、多加质疑,减少结论。“疑”能产生动力,“疑”能孕育发现。新课程的观念是: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触景生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鲁迅《祝福》一文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了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爱笔者的指导下,分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失去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就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分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与欣赏。
  少一些结论,并不是不要结论。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忽略、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得出结论或答案的做法是舍本求末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四、追加探究,精简问题。探究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探索,自行研究。例如,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问什么纬度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为什么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要素?为什么经度也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课文中说“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那么,在热带和寒带区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些问题,仅仅凭借课本中的说明,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师生平等的合作与讨论中作出解释。这样做,学生就会身临其境,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去,他们所得到的知识远远超出课本所包含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个结论,久而久之,自行探究就会变成自觉探究。而对一些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则要进行精减,让学生探究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包含了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好“加减法”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创新,探索出更好的方法。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也重视作文个性美。即“作文个性化”。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
期刊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根据国家的需要,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工业农业各条战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所以,面向全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二统”后的语文复习少慢差费现象早已引起语文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各界参予的大讨论。面对现状在高三年级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指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就成为高三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师生“结对”合作,精心制定双向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计划尤其是“二统”后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复习开始前,教师就要对高三学年的复习
期刊
如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教师来讲,要教给他们方法,要在训练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唱好三支曲,即:一读二译三悟。    一、诵读    有老师总结说,教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了。这话不假。我在教学中用此法,可以说屡试不爽。我教每一篇文言课文,步骤都一样,第一节
期刊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想组织得好、引导得好,就离不开教师富有魅力的美的语言。教师只有用美的语言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那么什么样的教
期刊
从事农村高中教育多年,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乡镇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成绩好的都进城上重点中学了,现在的可以说就是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走进大学校门的这一批潜能生们。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们对潜能生的学习辅导也有一些探索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自主性学习。  因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原来接受基础教育的环境条件都要差一些,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随婆婆爷爷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从小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条件、生活条
期刊
我们从孩提时的胡乱涂鸦,就可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创造是每个人的本能。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学关键。  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具,让每位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无法传达新文本多元的信息,现代化教具的引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期刊
一、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审美教育的双翼。阅读的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文采见长,它们雕章琢句,辞采华美,意境优美,气韵流动,给人美感,如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节选)》即属于这一类。这类文章“美”在辞采和意境,使人纯净,引人联想,教人趋美,其审美价值不言自明。另一部分则是以思想感情取胜的,它们真实地
期刊
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如果从初中阶段算起,其实也不短,可是为什么高中大多数学生,甚至于高三的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理解依然是心有恐惧?我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却是一直没敢放弃。因为我知道它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我有一些思考现将其简单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