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学生能理解的学习任务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恐龙》一课的两次对比观察,发现学习任务不够清晰明了,目标指向不够聚焦,语言表述不够精准简洁,难易度不适合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不理解学习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任务导语具体清晰,复杂任务先尝试再落实,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任务 学生理解
  一、观察主题和学习任务的确定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的实施,从目标的设定到学习的评价,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媒介,也是目标落实的落脚点。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更是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学习任务之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诚然,导致学生不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等。参与本次课堂观察的是语文组和英语组,聚焦的主题是“学习任务”,我们期望从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即: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学生理解了吗?
  语文组选择的课例是《恐龙》,由李老师执教。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科学说明文。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学习说明方法,显然会使课堂因工具性太强而缺失乐趣。于是,我们设置了“当讲解员”这一大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把恐龙的特点讲清楚、讲明白,讲具体、讲生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需要了解、概括恐龙的特点,明确说明方法,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基于此,我们将这个大任务分解为四个板块的子任务,具体如下——
  板块一:概括恐龙特点,讲清楚、讲明白。
  板块二:品味文字,初步感悟说明方法。
  板块三:当讲解员,运用说明方法介绍课文中的几种恐龙,把恐龙的特点讲具体、讲生动。
  板块四:迁移运用,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恐龙。
  二、场景描述:学生理解他的学习任务吗?
  我们进行了两次教学,分别对三(3)班和三(2)班的学生进行了对比观察,两个班的人数均为35,分成8组,4~5人为一组。8位观察员,每人进驻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全程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分析他们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以下为同一板块任务两次对比观察的场景描述:
  板块一:概括恐龙特点
  【第一次教学】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哪几种恐龙。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恐龙的名称,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1)按顺序讲恐龙的种类;(2)读一读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概括每种恐龙的特点。
  学生表现:以第3小组为样本,4位学生都一下子找准了恐龙的名称,但是对于恐龙的特点,有两位学生没有进行自主概括,只是照抄了课文中描写恐龙的句子。别的小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抄句子,有的甚至5分鐘的时间才摘抄了两句话。显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概括出每种恐龙的特点”。
  【第二次教学】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课文写了哪几种恐龙,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种恐龙的特点。教师强调“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表现:以第8小组为样本,学生很快就投入学习中,A同学先提醒大家:是“用一个词”概括哦!只用了两分钟时间,5位学生就把5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都概括出来了,其中,雷龙、梁龙和霸王龙的特点都是一下子就被概括出来的,分别运用了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剑龙的特点时,小组内展开了讨论,很快也达成了一致。全班8个小组35名学生基本都能理解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速度也比较快,5分钟之内各小组均已完成了学习任务。
  板块二:感悟说明方法
  两次教学,教师都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讲解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听呀?是啊,太简单了!给一年级小朋友讲解就必须要讲清楚、讲明白。让我们好好地去品一品课文的语言,看看课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恐龙的特点说得清楚明白的。”
  两次观察发现,学生对于这一任务的理解基本没问题,都能迅速投入学习。交流的情况也反映出,学生是在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品味语言,初步掌握了课文中运用的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只有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学生因为之前没接触过,所以跟比喻句混淆了,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有了初步了解。
  板块三:当讲解员
  【第一次教学】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讨论,选择适合本组成员的一种方式介绍恐龙的特点。哪位成员如有困难,其他成员请及时帮助他。同组成员间也要互相提出意见,共同提高。
  同时出示“星级标准”,让学生自己选择:
  一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二星:学着以复述课文语言的方式,当小解说员。
  三星:以第一人称自我介绍。
  四星:发挥想象力,创设更难的介绍方式。
  学生表现:8个小组有5个小组选择二星标准,大部分学生能熟练运用课文的语言复述,很快完成任务,准备挑战三星,但时间不够。两个小组选择了三星标准,其中一个小组内有1人解说有困难,其他同学及时提供了帮助。1个小组选择了四星标准,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介绍,小组展示的时候,4位成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其中一位成员疙疙瘩瘩地复述了课文中的语言。
  【第二次教学】
  教师出示达标要求和亮星要求:(1)达标要求:每人选择一种恐龙,用课文中的语言把恐龙的特点讲具体、讲生动。(2)亮星要求:每人选择一种恐龙,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加上动作、神态来介绍。
  能完成达标要求的小组,可以挑战一下亮星要求;觉得有难度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努力挑战。   学生表现:第4小组没有经过商量,小组成员5人均以达标任务开始,每人很快选好了一种恐龙,顺利完成介绍。然后,F同学继续尝试根据亮星要求介绍霸王龙,但是对于恰当融入神态、动作等有所欠缺,加之时间关系,未能很好地完成。其余组员都没有继续尝试这一学习任务。第8小组一开始就选择了亮星要求,A同学选择介绍霸王龙,比较顺利,动作、神态的加入也比较到位;B同学选择介绍梁龙,动作比较僵硬;C同学和D同学分别选择介绍三角龙和剑龙,也能加入一定的动作、神态;E同学学习能力显得较弱,一开始不知道该选择什么,A同学帮他选择了雷龙,在介绍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小组成员及时地进行指导。但是在展示阶段,E同学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介绍,于是A同学自告奋勇帮他讲解了雷龙,加入了雷龙的吼声,讲得比较生动。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中,8个小组有4组选了达标要求,两组选择了亮星要求,两组意见不一致,成员有的选择达标要求,有的选择亮星要求。学生能理解学习任务,但是如何根据小组成员的基础选择合适的任务,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
  板块四:迁移运用
  【第一次教学】
  教师同时出示了镰刀龙、鹦鹉龙、肿头龙、似鸵龙的图片,然后出示学习任务:你喜欢哪种恐龙呢?你能把它介绍给同学们听吗?记得用上刚刚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指名学生交流。
  学生表现:教师指名4位学生分别介绍四种不同的恐龙。镰刀龙的爪子上注明了长75厘米,肿头龙的头部注明了头盖骨厚25厘米,因此学生在介绍时都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鹦鹉龙和似鸵龙的介绍则根本没有抓住特点,而是从体型、个子、身体各部分漫无目的地介绍。从而判断,大部分学生对于本学习任务的理解只是属于表层理解。
  【第二次教学】
  教师先出示了肿头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肿头龙有什么特点,接着出示头盖骨厚25厘米的文字,学生不但能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还用上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肿头龙的头就像一个肿起的馒头”。然后,教师再出示另外三种恐龙的图片:“那你们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三种恐龙呢?”大部分学生都能一下子抓住每种恐龙的特点,介绍得比较生动、具体。可见,他们已深层理解了学习任务——怎样才叫“抓住特点”,怎样才叫“具体生动”。
  三、分析思考——为什么学生会不理解学习任务
  板块一的学习任务,第一次教学,显然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概括恐龙的特点”这一学习任务没有理解,不理解什么叫概括,也不知道怎么去概括。第二次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学习任务,完成速度也非常快。原因在于:第二次学习任务指向明確,学习目标聚焦于概括,对概括的方法也有明确的提示。
  板块三的学习任务,第一次教学,呈现了4个不同难度的标准,可以说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选;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标准的数量太多,反而让学生不知所措。其中,一星标准在板块二的学习中其实已经完成了;而四星标准的描述太笼统,“发挥想象力,创设更难的介绍方式”,什么是更难的介绍方式呢?这一任务的设计是基于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学生难以理解。第二次教学,把标准简化为两个,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学习任务,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学习任务,究其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未能对任务的选择达成一致。显然,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平时的课堂上运用较少,当小组成员的学习基础有差异时,他们便不会根据小组的学习水平做出相应的协调。而有的小组完全有能力完成亮星要求的,却选择了达标要求,是因为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缺乏尝试和挑战的精神。因此,学习任务的设置还应该从学情出发,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任务。
  板块四中,造成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的原因则是因为该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适合一下子呈现出来。这时,教师应该考虑设置坡度、分解难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透彻地理解。
  综上可见,学习任务不够清晰明了,目标指向不聚焦,语言表述不够精准简洁,难易度不适合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不理解学习任务。
  四、话题讨论——如何设计学生能理解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完成者是学生,一旦学生成为任务实施的主体,他们自然会对任务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任务的目的、任务的完成方式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由此,准确理解学习任务就成了他们课堂学习的保障。
  (一)任务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学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基础设计的学习任务,学生才能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课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并将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能力起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多媒体及平时的阅读,对恐龙早已有一定的了解,兴趣浓厚,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模仿能力,在积累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课文中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进行语言实践。本课设置的四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二)任务导语要具体清晰
  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但又必须是严谨的、清晰的。因此,设计的任务导语,必须让学生明白去做什么,最终的产品是什么或表现是什么。具体来说,任务导语的设计应涵盖以下内容:
  1.学习目标——为什么学。
  李老师这堂课设计的四个板块的学习任务中,任务导语包含了“概括特点”“品味文字”“当讲解员”“迁移运用”,学习目标很明确。这样的任务导语,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是为了什么而学,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2.学习内容——学什么。
  如一开始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吗?听说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可喜欢恐龙了!他们知道我们学习《恐龙》这篇课文,可羡慕啦!可惜他们认识的字不够多,怎么办呢?那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就来当一回小讲解员,带他们一起来体验侏罗纪世界,你们愿不愿意?”这样的导语已经很明晰地指向学习内容,提出了本堂课的大任务——当讲解员,讲解恐龙的知识。带着这样的任务去学习,方向明确,内容聚焦。
  3.学习方法——怎么学。
  学习任务中应该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如板块三,学习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介绍恐龙,把恐龙的特点讲具体、讲生动;学习的方法是“用课文中的语言复述”“以第一人称,加上动作、神态来讲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三)复杂任务要先尝试再落实
  板块四涉及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恐龙,首先要能精准地提炼出这种恐龙的特点,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组织精当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学生具有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第一次教学,学生面对三种恐龙的图片,无法一下子理解到位,因而只是对恐龙的头、脚、身体等部分做漫无目的的介绍。第二次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尝试说说肿头龙的特点。学生从图片上很直观地观察到肿头龙的头特别大,像一个肿起的馒头。教师再补充:“肿头龙头盖骨的厚度达到25厘米。”于是,学生介绍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或者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肿头龙的这一特点。这也为接下来介绍镰刀龙和似鸵龙提供了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学习任务,迅速聚焦于“抓住特点”“运用说明方法”,有效落实了学习任务。
  本次课堂观察,是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来逆向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事实上,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还有很多,在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们永远在路上。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本期聚焦的主题是“评分规则”,研究表现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的形成与运用。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本次课堂观察,执教者和观课者没有兵分两路,而是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从而使得问题更聚焦,观察更到位,研究更深入。  摘 要:评分规则是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分类考量。《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学习目标聚焦于学生诗文的朗读训练,关于朗读的评分规则即关于“学生朗读得怎么样”的具体描述。课堂上,规则的形成与运用是
期刊
摘 要:《大还是小》一课教学难能可贵,体现了一种关于“大小之辨”的价值澄清。明确精当合宜的目标,以识字教学为“大”;启动感性灿烂的导入,以用足插图为“大”;遵循整体教学的原则,以随文识字为“大”;重视语言图式的化用,以激荡语言为“大”;确立交际分享的理念,以续接生活为“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大小之辨 价值澄清  一、教学实录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本中的小朋友穿衣图。)  师
期刊
摘 要:从化学的视角看,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规律和异常”(“普遍和独特”)。在化学教学中,当学生察觉到一些“异常”,又不能用已有“规律”来同化,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质疑、发问(或者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具备顺水推舟(以学定教)的生成导向意识,解决教学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理顺思路、构建体系、内化知识。具体实践有:解答“异常”现象,强化实证观念;解答“异常”物质,提升微观认识;解答“异常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为了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在阅读任务中设计了一些拓展内容,通过检测阅读内容、感受“同中有异”、体悟“异中趋同”等教学环节,完成从故事情节着手分析艺术特色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 阅读指导 故事情节 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这部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  阅读指导课之前,我布置了细
期刊
摘 要:尽管“理解”是深层次的,但依然可以透过学生的表现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教学,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从该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关键词:课堂
期刊
2017年11月的一次语文论坛展示课后,台下、门口、电梯中,好几位不认识的老师都给了我热情的赞扬,说这节课收放自如。其实,我心里最清楚,所谓的“收放自如”,对我来说是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在高速运转……上完课,我极度疲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而这,都是我“自找的”。  这次论坛半天安排了四节展示课。轮到我上场时,发现上一节课的学生没有离开。一问才了解到,周末学校放假,没法调更多学生来校,只有
期刊
摘 要: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以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站在数列知识系统的高度上分析过程之间的联系,认识方法共通的本质,进行类比迁移,从而发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理解错位相减法的由来和作用,可以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区分情况选择形式。对此,可以设计一个基本量问题和一个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变化
期刊
摘 要:再次教学《刺客列传》,完成“言”的教学之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思辨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事件意义、体裁形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辨析,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刺客列传》 思辨视角 形象 意义 体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这样的目标,再次教学苏教版高中
期刊
一、教前思考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且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数、读、写千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认识各个数位上
期刊
摘 要: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有效推进预习,需兼顾“识字词”“读通透”“查资料”“会问答”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本内容;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的预习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加强督促和评价,通过及时展示、激励等手段,提升预习效率,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关键词:预习 预习导航 问答 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離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