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问其原因,多数还是不喜欢语文中的作文。其实分析一下学生怕习作的原因,主要有这样的一些方面:
①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作品少,缺少积累。②命题作文多,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③小学生被条件所限制,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面对作文,真的是无话可说。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便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1 多阅读优秀范文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心理学认为,原型启发是顺利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人类发明飞机是从蜻蜓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就像一位作家不是横空出世,也同样是“饱读经书”后来才成为作家。所以,离开优秀范文,离开原型,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就会枯竭。
创造性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作为基础,头脑中的表象愈丰富,提供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也就愈广阔,服装设计师、建筑师、画家都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头脑中才会有形形色色的表象,创作时才会游刃有余。同样,学生的优秀习作也需要丰富的表象,优秀范文习作的生动、具体、新颖,会一直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会成为最有生命力,最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优质表象,学生创作优秀习作就有了活水源头,想象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要是没有优秀范文习作的积累和优质表象,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米之炊。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只是说说而已的空洞抽象的事物,其实优秀的习作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旦能熟练掌握运用就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如: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当我们踏上归途时,由衷地感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镶嵌在祖国锦锈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积累多了自然就懂得了,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当然,写作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只要按教师定向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强化等步骤有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切不可操之过急。
2 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片段描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1 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对优秀习作的积累和消化
怎样才能积累更多的优秀习作范例: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涉猎的范围广泛,不仅可以从教科书中积累好词好句,还可以从生活中去积累,如作文选、报纸杂志、电视等都有许多值得吸收积累的好词好句。
为了及时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消化,可以让学生把优美的句子、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己的读书手册中,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制成卡片,并且要做到时时去翻阅,在写作前,针对性的看看相关的描写,久而久之,用得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2.2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习作,为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我们小学教师平时作文教学历程可以发现:这一次训练是什么样的习作,如:《记暑假中的一件事》,教师就让学生查看有关的作文选没有做系统的准备,让学生简单的模仿,忽视了触类旁通的创造性阅读,忽视了让学生模仿创造。作文竞赛时更是把学生习作当成了手术台,教师成了习作的主宰者,这种连主题思想都由教师预设好了,而且全文经过手术后,充满了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学生的童真、童趣就在教师手中被抹杀。要让学生成为作文小能手,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优秀例文,不偏不倚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语言。
3 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因此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学生在描写四季时,常常按照所接触到的文章经验来写,千篇一律地写成“春天的新枝,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这些和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河里什么时候涨水了、各种花儿开在什么季节,平常能看到什么鸟儿等等,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这些除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从课本中学到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并作好详细的记载,定期交流,学生有了这些经验,就不会在习作时信口开河、张冠李戴了。
4 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第五册《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什么便长什么。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积累范文的自觉动机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其次,要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积累的好处,利用学生的心理,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习作范例,选择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如: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让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举一反三,把积累变成创新的源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小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遗忘,没有督促,明知有意义的事也会轻易放弃。为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规定每位学生收集若干优秀习作,每个星期进行检查、批阅,既强化又鼓励,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积累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3 摆正优秀习作范例的地位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利少呢?对于相对偏僻农村的小学生来说,优秀习作范例是拓宽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如:范例中描写到公园、动物园的景物,学生看了自然对公园、动物园有所认识,然而,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受到范文的影响,会去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范例是学生走入习作之门的指引,建立“摘抄——模仿——创作”的一个过程,对于好的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对于一些习作“困难户”教师要时时关注,以免学生陷入无范文无法习作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在引导积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切不可把它当作走过场。“语文课程标准”给习作的定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摆正思想、确立方向,相信积累中创作的习作思路会给学生指明一条习作之路。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习作,那么他们一定会喜欢上作文的。
①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作品少,缺少积累。②命题作文多,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③小学生被条件所限制,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面对作文,真的是无话可说。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便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1 多阅读优秀范文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而心理学认为,原型启发是顺利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或改革,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鲁班发明锯子受到小草的启示,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人类发明飞机是从蜻蜓飞行中得到发明创造的灵感等等。可见,优秀范文也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就像一位作家不是横空出世,也同样是“饱读经书”后来才成为作家。所以,离开优秀范文,离开原型,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就会枯竭。
创造性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作为基础,头脑中的表象愈丰富,提供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也就愈广阔,服装设计师、建筑师、画家都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头脑中才会有形形色色的表象,创作时才会游刃有余。同样,学生的优秀习作也需要丰富的表象,优秀范文习作的生动、具体、新颖,会一直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会成为最有生命力,最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优质表象,学生创作优秀习作就有了活水源头,想象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要是没有优秀范文习作的积累和优质表象,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米之炊。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只是说说而已的空洞抽象的事物,其实优秀的习作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旦能熟练掌握运用就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如: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当我们踏上归途时,由衷地感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镶嵌在祖国锦锈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积累多了自然就懂得了,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当然,写作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只要按教师定向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强化等步骤有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切不可操之过急。
2 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片段描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1 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对优秀习作的积累和消化
怎样才能积累更多的优秀习作范例: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涉猎的范围广泛,不仅可以从教科书中积累好词好句,还可以从生活中去积累,如作文选、报纸杂志、电视等都有许多值得吸收积累的好词好句。
为了及时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消化,可以让学生把优美的句子、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己的读书手册中,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制成卡片,并且要做到时时去翻阅,在写作前,针对性的看看相关的描写,久而久之,用得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2.2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习作,为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我们小学教师平时作文教学历程可以发现:这一次训练是什么样的习作,如:《记暑假中的一件事》,教师就让学生查看有关的作文选没有做系统的准备,让学生简单的模仿,忽视了触类旁通的创造性阅读,忽视了让学生模仿创造。作文竞赛时更是把学生习作当成了手术台,教师成了习作的主宰者,这种连主题思想都由教师预设好了,而且全文经过手术后,充满了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学生的童真、童趣就在教师手中被抹杀。要让学生成为作文小能手,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优秀例文,不偏不倚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语言。
3 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因此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学生在描写四季时,常常按照所接触到的文章经验来写,千篇一律地写成“春天的新枝,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这些和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河里什么时候涨水了、各种花儿开在什么季节,平常能看到什么鸟儿等等,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这些除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从课本中学到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并作好详细的记载,定期交流,学生有了这些经验,就不会在习作时信口开河、张冠李戴了。
4 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第五册《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什么便长什么。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积累范文的自觉动机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其次,要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积累的好处,利用学生的心理,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习作范例,选择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如: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让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举一反三,把积累变成创新的源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小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遗忘,没有督促,明知有意义的事也会轻易放弃。为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规定每位学生收集若干优秀习作,每个星期进行检查、批阅,既强化又鼓励,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积累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3 摆正优秀习作范例的地位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利少呢?对于相对偏僻农村的小学生来说,优秀习作范例是拓宽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如:范例中描写到公园、动物园的景物,学生看了自然对公园、动物园有所认识,然而,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受到范文的影响,会去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范例是学生走入习作之门的指引,建立“摘抄——模仿——创作”的一个过程,对于好的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对于一些习作“困难户”教师要时时关注,以免学生陷入无范文无法习作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在引导积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切不可把它当作走过场。“语文课程标准”给习作的定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摆正思想、确立方向,相信积累中创作的习作思路会给学生指明一条习作之路。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习作,那么他们一定会喜欢上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