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玫留香,构建历史生态课堂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内容多,概念也多,涉及面广,而且史界有争议的地方也不少。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课堂探究的方式得出历史结论,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历史场景,不失为一种生态的历史学习方式。笔者仅以本课的课堂教学为例,略谈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逻辑习惯
  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是教师备课的必须环节,但整合应当有度,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顺序,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历史教材的编排本身就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组织语言和史料的,大动干戈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笔者紧扣教材,略作整合,使课堂知识结构流畅,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介绍:极和两极的概念
  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
  探源:同盟为什么成为对手
  感受:“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反思:怎样让对抗走开
  课堂细节,关注学生的思维困惑
  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疑问,这些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知识的自主生成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只能在老师或同伴已经形成的答案的影响下去被动接受了。所以关注学生思维困惑,通过解决困惑来梳理历史结论、形成过程,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必须处理的课堂环节。
  比如,在发给学生的活动单中,就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
  【活动方案】
  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
  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大事年表(如有疑问可先小组探讨,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1)二战后期
  (2)1947年3月
  (3)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
  (4)1949年4月,经互会成立
  (5)1949年8月,北约成立
  (6)1955年
  学生提出的疑问不少,与笔者事先的构想有一定出入:
  (1)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丘吉尔为什么要发表铁幕演说?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什么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而笔者预设的部分问题如下:
  (1)冷战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会以冷战的方式进行?
  (3)为什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意味着冷战的开始?
  (4)北约、华约的性质是什么?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提出疑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困惑之处,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主观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知识生成,重视学生的主动感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结论本就是从浩繁的历史线索中条分缕析提炼出来的结果。因此,学科特点也就注重史料的分析辨伪。历史学力主要体现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论证问题上,所以,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主动感知历史结论的生成过程,有利于提升历史学力。
  【活动方案】
  探源:同盟为什么成为对手
  (1)据教材第一目,归纳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① 投降,共同的敌人消失
  ②丘吉尔“ ”演说的推动
  ③美苏 、 冲突
  (2)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探讨谁应对“冷战”的发动负责?
  材料:“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苏联以保证‘西界安全’为由,通过签订边界条约,割占了东欧国家大片领土……他还希望通过推进世界革命,使更多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卷》
  在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后,教师呈现人民版、岳麓版两种版本教材对冷战形成原因所下的结论。
  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个体感受
  历史已成过去,前事如何成为后事之师?只有感同身受方能有真切体验,否则便如隔靴搔痒,泛泛而谈。所以,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突出个体的主观感受。因为骨肉分离的伤痛、战争屠戮生命的血腥和死亡遍布周遭的恐惧不是和平盛世的人所能想象的。
  【活动方案】
  阅读课文120-121页,观察地图与图片,谈谈你对“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的感受。
  说明:
  图一,逃到西德的东德女孩隔着柏林墙和妈妈说话。
  图二,2014年2月朝、韩离散家属团聚会面中年纪最大的金星允老奶奶和亲人拥抱。
  图三,1972年6月8日,美军误将汽油弹投向南越军队和平民,孩子们惊恐地脱去燃烧的衣服四处奔逃。
  史料选择,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史料的难度不能大,文字不宜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史家论述,并可作适当删减。否则,如果文字过多,信息不明朗,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错觉而摸不着门道,甚至产生学习恐惧,影响学科地位。
  适度放开,锻炼学生的开放思维
  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方向不一样,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也会有所区别,即使是高一阶段的学生也会如此。所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述,哪怕是教材中已有定论的历史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等各项能力。
  历史课堂良好生态的构建难度并不大,只要老师有心并且准备充分,一幅幅合作的、探究的、踊跃展示的“活”的学习画面就会呈现在老师面前。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强调老师讲授的不可或缺,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就没有多少新意了。
  在构建历史生态课堂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值得反思。
  第一,教师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还有历史老师一直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不少历史知识,自己不讲,学生就不容易吃透、弄懂。所以始终觉得讲台是他个人的舞台,凡事必亲力亲为,一定要把每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才放心。其实,在生态课堂的建构中,并不排斥老师的课堂讲授,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目的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实,只要你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带给你很多的惊喜。
  第二,问题设计过于理论化、专家化。由于学生的思维层次有限,所以在设计学生参与的探究问题时,不应把问题设计得多么高大上,而是应从小处入手,让学生结合手头的材料,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集中众人智慧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不然的话,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能达成老师所期待的学习目标,势必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第三,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大。在生态课堂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他们对自己或合作小组形成的结论不太自信,期待老师能够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者始终在观察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想法有多接近,始终把老师作为评判的标准。所以,学生在表达自己或小组合作成果的时候,眼光始终不敢脱离老师的视界,以期时时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哪怕是眼神上的肯定赞许。这种现象,无形中限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四,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的作用。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来源于丰富的史料和学生的可参与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史料的查找和选择,可探究问题的创设与语言组织,以及对课堂整体流程的构思和可能出现的意外的预设。只有这样精心准备,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而这个课前准备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才能保证每个教学章节高效、生动地运作。否则,一种好的课堂学习方式只能沦为展示课、评比课甚至是作秀课的附庸。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视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造成巨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生产力损失。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检出形成越来越高的态势,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发展的流行特点,近视已经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长期居高不下,患病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且仍处在逐年增加和加重状态。因此预防控制近视,尽快地寻找有效的方法,尽早挽救或保护青少年学生的视力,这成为教
期刊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把“老舍”读成“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舍”字有两种读法。读shě时是动词义,意思是“舍弃、施舍”,它的对应繁体字是“捨”,如“捨棄、施捨”;读shè时是名词义,意思是“房舍、宿舍、寒舍、舍间、舍弟”,这个意思的“舍”没有对应繁体字。  老舍先生本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由“舒”拆开而
期刊
一般情况下,汉字一字一音或一音一字,但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一个汉字可读两个音,或者两个音代表着一个汉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慢声”和“急声”问题。“慢声”和“急声”是古人呼读汉字时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然如此,方言词“嗲”“喋啦”与“慢声”“急声”有关联吗?这两个方言词本身之间也有联系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作为方言词,“嗲”主要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名词有撒娇的声音、
期刊
题记: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  一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
期刊
【新闻链接】  2015年4月7日上午,福建漳州龙海,一辆接送小孩上学的中巴车与土方车发生严重碰撞, 3人遇难,多人受伤。事发校车上有10个左右小孩,大部分是龙海和港尾中心小学学生;  2015年1月10日山东兰陵一辆载33名学生校车发生事故致1死6伤,校车驾驶员重伤不治身亡,车上载有33名学生;  2014年11月19日上午8时左右,山东省蓬莱市潮水镇四村机场连接线附近,一辆运沙车与一辆幼儿园接
期刊
定义  在《现代汉语同典》中,“社团”的定义为:“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如工会、妇女联合会、学生会等”。刘健清在《社团志》中认为,社团即社会团体,是一个广义的、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一切社会组织,诸如家庭、村社、同乡会等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自然群体,企业、学校、医院、政府等不同事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以及有共同目的、组织规章的各种实业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的团体。  学生社团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
期刊
“天荒”一词,若结合汉代王充的《论衡·恢国》来理解,应为“广大荒远之地”,也就是离中原比较远的地方。书中是这样写的:“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贡献牛马。”(对广大荒远之地,王的功绩表现在没有对那里动用武力,如今那里的臣民服从王的领导,还向王进贡牛马)若结合李贺《致酒行》中的“天荒地老”来理解,则又有“极言历时久远”的意思。有的词典还将“天荒”解释为“未开垦的处女地”。  至于“破天荒”应怎
期刊
国学中有许多寓意深远、富有哲理的寓言,比如人人熟知的《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株”指露出地面的树根。后来用“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也比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无论用它的哪个比喻义,都应该注意到,原文表述得很清楚:守株“冀复得
期刊
我国教育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美育更加重视,明确指出:“我们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强调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
期刊
编者按: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很多携妻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在随父母迁移的过程中,涉及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从而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卑倾向。这就需要学校适时、适当地辅以心理引导,促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在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沿线的一个村庄,有一所立足乡土、因地制宜办特色教育、大力提倡赏识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