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2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百分之八、九十用于课文教学。那么,我们的课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1.通过典范的白话文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2.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教育;3.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使学生受到悠久而古老的文明的熏陶;4.通过后天的学成,使学生能够创造。
  但是,我们现在的课文教学的语文课堂又是怎样的呢?在课改之前,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学生在下面拼命地做笔记,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点,机械地应对考试。课改之后,就又偏离了目标,过分强调学生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忽视了对原文主旨的感悟。
  出现以上这些谬误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认真去领悟《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教学部分的指导意见。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毫无疑问,我们须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有个性地阅读与理解文本。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摸索语言学的规律,有些理论不必大讲特讲,而学生通过后天的学成和与人交往就知道和能够应用。所以教师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领会语言学的规律。
  怎样来落实我们的课文教学目标呢?我想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对文章的诵读。选做教材的文章大部分是典范的美文,应该反复地读诵,有感情地品读,做到含英咀华;第二个层次是对文本精神的解读,体悟文章所要宣扬的是什么,所痛惜的是什么,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同悲欢,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三个层次是对文章形式美的欣赏,如对优美的词句,精彩的选段的欣赏,对传神入化的描写的欣赏,第四个层次是创造与拓展,如对美文的仿写,对精彩故事的续写,对课外美文的搜集与点评,或动笔写一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这四个层次应该因人而异,而不是对整体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第一、二、三个层次是针对整体学生,而第四个层次应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落实第一个层次是很重要的。只有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有所理解。正如有人说:“对于课文,除了读之外,依然是读。”对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体悟文章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必要手段。要求所有的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诵读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既可以全体学生朗读,也可以学生之间进行朗诵比赛、教师与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或听录音后诵读,避免枯燥无味。
  第二个层次就是对文本精神的解读。一篇优秀的课文,往往蕴含着编者的教育意图,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我们在有感情地朗读的情况下,要注意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当时写文章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才能走进作者内心,聆听其内心的呼声。如《匆匆》一文,读诵之后,我们就会被作者这种因时光的流逝而无奈与痛惜的心情,对有心报国而前途不明的彷徨无奈的心情所感动。作者一咏三叹,反复设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了之后,能不惶惶然吗?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朱自清先生这样的热血男儿的赤子之情。这就是我们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一篇课文都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崇高的颂情,又有痛斥的贬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炽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温润的柔情;既有欢悦的喜情,又有凄惨的悲情……对文本的研读,恰似聆听一声声“情”的述说。
  体悟文章,必须高屋建瓴,而不是耍“花招”。如《草船借箭》一文,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借”这个字而不用“骗”字呢?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答案是:有借有还。借来的箭在打仗时送还给曹操——就是射曹军。其实不然,假如通读了《三国演义》就会知道,作者罗贯中是站在封建王权伦理的角度来写的。同是夺权,讲刘备是英雄,曹操却是奸雄。所以,刘备这边的事迹大部分是用称颂的口吻来写,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们解读文章,一定要正确,否则谬误流传,害人不浅。
  第三个层次是对文章的形式美的欣赏。如《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它的形式是很美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以交叉的笔法,由屋内写到屋外,再由屋外写到屋内,从而可以体会到穷人的穷与桑娜内心焦虑的心情。要让学生体会欣赏文章的形式美,就要反复地诵读与吟咏,也可以试着仿写。这样,学生的语言素养必有提高。
  第四个层次是拓展与创作,是落实以读促写的一个措施。要落实这个目标,就要鼓励学生动手去写一写。可以对优秀典范的美文进行仿写,也可以自编童话、寓言或写人记事描景之类的散文。勤动笔写,只要持之以恒,必见成效。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既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封闭是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浮光掠影,不着边际,乱侃一通,结果白费光阴,所以课堂应该是封闭的。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导向,而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旨乱赞誉。
  同时,语文教学的课堂也是开放的,不能局限于教材与教参。应该结合实际,结合风俗世情,对教材再加工。应该多选一些有时代气息的美文进入学生的视野,多介绍些新的思想与文化,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与学,不断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它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激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语文课程“工具性”不可弱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我们主要的交际工具,熟练掌握并使用这一工具的任务则是语文的专司之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3和TNF-a的表达及其NGF对上述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脑出血损伤机制及其可能的脑保护应对措施,并为早期应用NGF治疗脑出血提供
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环保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在对比朗读中融入环境教育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起到衬托作用。两者一对比,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而用对比法来朗读,也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业的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作用越来越为人
《体育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民间体育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活动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些活动简便易行,开展起来十分方便。为此,笔者根据
提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
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两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仅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信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是思想内涵比较全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二是题材广泛,有利于学生认识大千世界;三是体裁多样,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基于对语文阅读
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才新开设的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学生看到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充入气球,随之气球缓慢升入空中而感到好奇,从而有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成绩逐渐出现两极分化。对主动学习并保持好成绩的学生不用教师操心,但对于成绩逐渐下降的学生来说,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科成绩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