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环保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在对比朗读中融入环境教育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起到衬托作用。两者一对比,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而用对比法来朗读,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上《珍珠泉》时,里面有关水的描绘:“水是那样的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的深,又是那样的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在朗读这段文字之前,我先根据学校门前小河里的水的现状写一段话:“小河里的水是那样的黑,黑得像是被大烟囱的浓烟熏过似的。小河里的水是那样的臭,臭得小鱼儿、小虾儿都不愿意在这里安家。”这两段话,我都示范朗读。先用轻快的语调朗读《珍珠泉》里那段话,再用沉郁的语调朗读我写的那段话。然后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老师喜欢哪里的水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珍珠泉的水。”“为什么啊?”“因为珍珠泉的水美丽,小河里的水发臭、发黑。”我趁机说:“小河里的水不美。因为人们不爱护它,要想让它美丽起来,大家应该怎么做啊?”学生们于是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融入环境教育
  提问是促使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方式,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此时,我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去看环保,看社会,并学会一些环保知识,以有助于将来更好地保护环境。例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些损失是谁的过错?”学生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卓越的见识,认识到我们对大自然只能保护不能索取,否则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会是十分可怕的。
  三、在说话与实践活动中融入环境教育
  “说”的训练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说”的同时融入环境教育。如学《小鸟真好》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说”的情景的:“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但平时你们看见的大人和小孩是怎么样对待小鸟的?请你们说一说。”“我看见有个大哥哥掏鸟窝、砸鸟蛋。”“我看见有个大哥哥抓小鸟。”孩子们抢着说出他们的见闻,我趁机说:“他们的做法对吗?”“不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我又趁热打铁问:“在校园、公园里都有小鸟,如果让你来写一句关于爱护小鸟的话,你会怎么写?”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说”与“写”的训练目的,又能渗透环境教育。同时,我开展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以“新校园新形象”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校园里与保护环境相悖的现象,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出“营造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议。现代教育中特别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沟通。重视通过发展性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课堂获得的知识得到自修和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在语文教学及其所涉及的环境教育中也得到体现。
  四、在写作中融入环境教育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中也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一个好契机。谁不愿意在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当清清的河水变浑浊,当新鲜的空气被污染,当碧绿的草坪被践踏……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以“我做环保小主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并将写得好的文章贴出来,放在“学习园地”里,让同学们欣赏,并再次真切体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道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正说明了语文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在农村数学教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所学专业及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活动,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数学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枯燥学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兴趣一旦引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
孩童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它可以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全面成长与成熟,从而去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幼儿时期,良好礼仪的培养应当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良好礼仪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文明识礼的新一代,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在此,将礼仪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以有胜无,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它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激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语文课程“工具性”不可弱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我们主要的交际工具,熟练掌握并使用这一工具的任务则是语文的专司之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3和TNF-a的表达及其NGF对上述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脑出血损伤机制及其可能的脑保护应对措施,并为早期应用NGF治疗脑出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