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着,并美丽着——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这些文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课文,引导学生品读,从中感悟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如同历史性“美丽的转身”,新课改循序渐进向世人露出“庐山真面目”——生命感和价值感。同样,新生力量亦一如细雨滋润着我教好小学语文的心灵之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凸显出高山流水般灵动的晶莹剔透。  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把“拿《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来说,以桃花心木为主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你在学了《顶碗少年》《桃花心木》课文后,在习作中是怎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采取多种批改方式,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会爱上写作的。  【关键词】作文批改 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一直以来都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疼,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原本就比较稚嫩的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在农村数学教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所学专业及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活动,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数学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枯燥学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兴趣一旦引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
孩童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它可以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全面成长与成熟,从而去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幼儿时期,良好礼仪的培养应当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良好礼仪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文明识礼的新一代,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在此,将礼仪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以有胜无,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它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激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语文课程“工具性”不可弱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我们主要的交际工具,熟练掌握并使用这一工具的任务则是语文的专司之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