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美术新课程改革重新界定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性。美术鉴赏课课程中,教材的设置以文化标题统领专业知识。改变了过去以画种为主线的编法,拓展了美术的文化情感背景。而且教材的灵活性很大,教师可以大胆的选择教材,重新进行整合。
   在设计《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一课时,教材处理上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正视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教育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动态生成,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与现年龄段好玩爱动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主动性。并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课设计依照“点线面”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即抓住一个“点”,形成一条“线”,生成面向学生的一个“面”。所以我们只能选取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不同时代两件油画作品比较鉴赏切入,引出课题,并提升课题“笔墨当随时代”作为“点”。二、案例描述  我在处理鉴赏课第三单元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时,考虑到本单元着重阐述美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把美术作品放在社会与自然的大环境中进行解读的。教学的设计不要太“紧”,留出部分“空白”给学生自主发挥,“计白当黑”,以促成课堂精彩瞬间的生成。(一)“点”的瞬间
  在导入过程中,用两张油画作品:卡拉瓦乔的《花果蓝》和塞尚静物作品进行比较鉴赏。问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我不作任何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喜好畅所欲言,答案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些是不着边际的。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能迅速的抓住并肯定那些灵光一现的答案并加以引导。比如:背景处理、逼真度、自然与主观色彩、细节等。紧接着又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两张作品有这样的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出课题《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我引用了清初画僧石涛的画论“笔墨当随时代”作为“点”概括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两者关系的落实是通过美术作品中蕴涵着的“物我”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侧重实现的。(二)“线”的瞬间
   “物我”关系是本课中联系各个环节的“线”,也是阐述笔墨与时代的关系的依据。以北宋山水作品郭熙《早春图》和苏轼《枯木竹石图》作比较鉴赏。分析作品,提出问题。问题1 看到了什么,观者的位置?《早春图》:看到了山、树、水、云雾、春天的嫩牙、树的鳞片;看的人站的很高,边走边看,看到了群山,场面大,胸怀广……《枯木竹石图》:看到了石、枯树、没有远景,看的人站的很近,场景小,不大像山水画,像校园一角……问题2 假设你是画家本人,在作画时,手法会有什么变化,内心有什么不同感受?《早春图》:细腻、详细、繁杂、精致、全面、累、技法高超;视野宽广,爽快,心有造化,春天,生命……《枯木竹石图》:简单、粗略、局部,一角、画的一般;视野小,画的爽,一挥而就,偷懒,左下角到右上角的气韵,苍老、死亡……问题3 画家是谁,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画家要告诉我们什么?《早春图》:郭熙是北宋早期的画家,在其《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对后世影响巨大。代表以细腻、逼真、全景式的刻画自然物象为主的北派山水,侧重对“物”的客观表达……《枯木竹石图》:苏轼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即兴创作,达到“得意忘形”的境地。代表以表达文化情感为主的南派文人画,侧重对“我”的主观表现……
   此过程是课堂中主要环节,是新授知识点的落实阶段,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通过两件作品的呈现与三个问题的设置,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问题2对苏轼作品的某些质疑,都需通过师生之间不断探究逐渐深化解决的。
   (三)“面”的瞬间
   “面的生成”是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学理念,但在这部分我营造了一个给学生深化新授知识,展现自我能力,挖掘知识储备的平台,设置了五组作品。
   “请同学们通过‘物我关系’来分析作品的细节,挖掘作品背后时代的审美标准。”学生任意选择一组回答,没有答好,推荐其他同学补充。
   两件作品比较鉴赏,学生更乐意对《六君子图》进行分析,教师顺势进行引领。
   三件作品的比较反映出西方美术时代审美的变化:客观物象的逐渐消融,主观情感逐渐强化。我提供了画家的人生背景,由学生结合画面分析,体现学生综合的能力。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教材的具体使用应是动态的:作品3《芙蓉锦鸡图》《墨葡萄图》《三千年结实》三、案例反思(一)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基于教学双方的平等对话
  我们不能制止或避免课堂发生的预设之外的事情,我们要正视并合理加以利用,变难点为亮点,课堂不是战场,与我们对话的不是敌人,而是教学中平等的学生。所以教学设计上不要太“紧”,应留有更多的余地与学生对话乃至生生对话,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比如对苏轼作品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并分析作品,寻找论据。在这过程中师生逐步探究苏轼作为文人,他的绘画不如其诗词以及画论,甚至不如同时的专业画家。但其画面中蕴涵的文人情怀绝不逊与他人,因为苏轼追求的是“我”。
   有时为了某种精彩,我们甚至可以适当调整阶段目标,以便更好的提升课堂生成。“我们宁愿改动即定路线,也要在风景绝佳处稍作逗留”。(二)专业性到文化性的教学转变
   高中美术鉴赏教育是一门面向全体高中生的艺术课程,教材的设置上应该普及,教法应该体现人性化。而老教材不管从教材本身还是学法都过于专业,显然不符合现阶段高中生的学习实情。
   新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上强化了美术学科的文化性。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考虑,作品的文化性包融了专业性,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美术专业技能的恐惧感。这样在教学的深层挖掘中学生会生成新的知识点,并带来创新的满足感。在对《溪山行旅图》和《六君子图》的比较鉴赏中,学生从自身的知识与生活等情况出发,似乎更钟情于对《六君子图》的解读。这样我们就顺势引导,比如设置 “为什么叫六君子,六君子在哪?”等问题,而不是马上以“笔法如何,墨色如何?”等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性极强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文化情境中完成对作品的文化解读,学生找到了对作品鉴赏的突破点,也给自己的思维带来了创新的成就感。所以学生才会作出自信的解读“通过树与树之间的疏密安排而推出君子之间的亲疏关系”,“长在岩石上,逆境出人才”。这种课堂教学的生成其实就是文化的深化。
   从美术教育的长远目标考虑,由于当代社会中人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精神已及多元文化的需求。造成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里迷惑、矛盾;导致了自身对事物判断力的混淆,意志力的衰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种能够渗透人心灵的审美教育,改进与复活社会中人的判断力。林凤眠先生在筹建中国美术学院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调了审美教育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曾呐喊:“以美育代宗教”。人与人的相处需要文化润泽下的沟通与交流,需要对美好事物的正确判断与弘扬。美术教育中对作品的文化探究至关重要,因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
2012年3月份我被学校抽调到与武汉一冶钢构公司合作办学的冠名班“一冶班”担任该班班主任。现在回想一年多的工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觉得做为一个冠名班的班主任应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感动学生  现在农村有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也对孩子宠惯的比较厉害,因此现在的农村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不大想接触除自己之外的他人。要想带好
现在,家庭都只有一个独苗苗,有些父母对孩子看的都很重,老怕孩子在幼儿园不习惯,会吃亏,尤其是我们小班的家长们,刚接触我们老师,同时社会上很多听到对幼儿园教师的负面影响,所以对老师总是不信任。  在我们班级同样也有发生类似的情况,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却躲在一个角落偷偷观望;有的家长来接孩子时,仔细打量自己孩子,脸上有任何蛛丝马迹就会向老师询问;由此看出在他们的心里对我们老师还是有一些不放心的,所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直都比较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有了“小练笔”的身影。但是怎样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小练笔提出本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力求使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练笔;实践  感悟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技术  1.制定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告诉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学生事先知道这些行为规范,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就可能不出现或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规则都能发挥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作用,它必须至少满足3个条件。首先,在制定程序上必须发扬民主,征求广大同学的意
【摘要】创新型大学英语教师是指在英语教育和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创新教育理念,培养英语突出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师,其在教育观念上、教育能力上、人格素质以及教育技术方面都应该具有创新性。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不懈努力和终身学习成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关键。【关键词】创新素质2007年,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摘要】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创新多种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新的贡献。【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质量如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小学就奠定好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
【摘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关乎全民族发展大计,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实力。科普资源的利用能够最直观地向未成年人展示科学原理,最直接地使未成年人掌握科学方法,最有效地使未成年人获得科学资料,最高效地使未成年人记忆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科普资源。这是科学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科学。  【关键词】:科普资源 未成年人 科学素质  未成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必然,很多教师存在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及操作误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错误或夸大地使用了CAI.然而信息技术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整合 CAI 辅助教学 学科交叉性  信息技术在全球蓬勃发展,推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革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数学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诱导性,直观性,层次性,发散性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