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生存术逐渐有了眉目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端费用问题
  
  现在的终端费用,已经成了厂家和商家的“心结”,好像不论投入多少都不够,数量之大,动辄以万计;涨价之快,2006年跟2005年绝对是两个不同的级别。
  


  费用是省不了的,进店上架之后呢?又面临着促销费用的增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促不销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消费者习惯了促销的时候买,营销者也已经将促销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常规营销动作。
  促销大战愈演愈烈,逐年增加的费用,给厂家和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渠道已经成为了“费用的黑洞”!
  某新晋品牌清醒地认识到大型商超的费用之高、难度之大,因此从小商超做起,不碰大卖场。几个月的进店、铺市效果明显,一个专做大商超的经销商表现出强烈的意向,几轮谈判后,最终说服了公司领导,决定做。
  公司领导比较谨慎,给城市经理设定了一个最高费用额度,而且把费用分项,包括条码费、促销费、陈列费等,分项控制、分项管理,坚决不超费用。
  但随着不断地进店,公司领导发现费用已经接近超标,但这个时候已经收不住了,真是欲罢不能。经销商已经垫资,城市经理已经承诺,怎么办?投吧!
  到了最后,费用远远超出预算,仅条码费一项就占了整体市场费用的70%以上。现在这个品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销售旺季已经到来,不做促销,产品动销很慢;做促销吧,又面临着费用的投入,怎么办?
  
  终端动销问题
  
  高昂的渠道费用最终摊到产品上,零售价格不知不觉中抬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比如成本10多元的酒,进店费七加八加,最终零售价能达到30多元,甚至更高。这样的价格,动销情况可想而知。
  由于一线品牌的进一步挤压,二三线品牌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往年旺季只是上货、理货的促销员,在2006年必须不遗余力地介绍、推销,和别的促销员去争去抢。
  没有销量,就没有费用的分担,销量成了各级销售人员的噩梦。
  
  终端风险问题
  
  费用高、动销慢,就够让人头疼上火的了,而渠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除了商超倒闭风险、账期风险,撤柜风险也很大。很多商超制定出了“魔鬼淘汰制”,主要分为销量淘汰和末位淘汰。销量淘汰是商超制定一个基本销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就被淘汰撤柜;末位淘汰更恐怖:阶段排名倒数三位,对不起,撤柜没商量。
  不管是哪种淘汰制,只要挨上,不论你当初交了多少费用,全部“打水漂”。想上柜,可以,拿钱来!
  
  对策
  1.针对渠道费用居高不下,合理的价格体系、费用体系和分流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产品在区域市场上市,必须做好准备,详细调研当地的消费情况、销售成本之后才能有所动作。在此基础上,设定好合理的价格体系,尤其是每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并严格执行、监控,落实到位。
  在正常的渠道运作中,费用种类很多,要求政策制定者严格界定各环节的投入,做到“高规划、低控制”,能省的钱一定要省。界定好大致费用数量后,严格管理,一定要注意“临界点”。到了这个点,领导层一定要考虑清楚,笔者的意见是立即“刹车”,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控制费用时,要增加各个环节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的费用发生。
  注意选择网络齐全、意识良好的经销商,跟他们商定合理的分流模式,充分利用经销商的资源,否则经销商会认为反正是你公司掏钱,省不省无所谓。
  比如酒类经销商在各终端的户头上,一般都会有名酒和非名酒的类别,名酒进店费用相当低。如果不能跟经销商达成一致,划到了非名酒的行列,多投入费用是必然的。
  另外可以采用跟销量挂钩的模式,比如费用由经销商先行垫付或公司投入一部分,到达某个销量点时,再投入多少,最后全部投完。这样压力分担,大家共同努力。
  2.市场上动销的方法很多,千万不要“吊死在促销这棵树上”。
  实际上,在一个终端店的购买人群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进店后,先不要急着做促销,针对这些人群先做一些口碑宣传、形象宣传,加强品牌的认知度,再针对主要购买人群做促销,效果会更好,费用也更低。
  3.加强终端风险管理。
  要求终端维护人员一定要加强终端的拜访和维护,因为所有终端在倒闭前还是有一定征兆的:
  比如陈列面稀稀拉拉、强势品牌断货(可乐、统一等)、生鲜柜台几乎见底(生鲜产品几乎都需要现款)、在炎热的夏天地堆上摆放的不是饮料而是保健品;人流比以前大大减少,收银台前的“长龙”不再;办公区采购部门前门可罗雀,但财务部门前熙熙攘攘,要账的或愁眉苦脸,或骂骂咧咧,或满脸气愤,办公人员也都萎靡不振,失去了往日趾高气扬的气势……这些都是商超倒闭前的败相。
  终端维护人员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类似情况,马上汇报,跟经销商沟通,迅速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至于账期风险和淘汰风险,更多地取决于和终端的关系。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客情关系,发生类似的问题自然有“贵人”帮你摆平。
其他文献
快速地跟踪模仿,可能比创新更好操作    产品的更新速度会越来越快。现在的市场环境可谓是“10倍速”时代,在快鱼吃慢鱼的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铁路都要实现第六次大提速,影响营销的各种要素的变化节奏和频率更是处处在“提速”。在手机业,摩托罗拉刚进入中国时每12个月更新换代一次,现在已经缩短到4个月。    身在“红海”的企业,要以产品创新求发展,这句话没错。但这是理论,不是活生生的商业现实。创新
期刊
苏宁模式的优势在于:它选择了一种适合新兴需求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从而在门店柜台“迫使”顾客答应延后付货,最后帮助苏宁在几乎零库存、零占压的情况下快速周转。    第一桶金:从做餐饮开始    在创立苏宁之前,张近东还有一次创业。  1989年,张近东和七八个人从上海转乘火车返回南京。等车时,顺道去上海百乐门那儿转了一圈。在一家店里,他们每人要了杯咖啡喝,没想到最后一算账竟然花了将近100元。100
期刊
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恶化    不少行业像啤酒业一样,已经进入了明显的整合期:青啤、燕啤等啤酒巨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整合区域品牌,但放在整个产业格局下看,啤酒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来愈恶化了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为竞争的同质化推波助澜,发展堪忧。    仅以山东淄博的啤酒市场为例,在总人口仅400余万的区域“小池子”里,就有青岛、崂山、柳泉、汇泉、泰山、银麦、绿兰莎等几条较大的“泥鳅
期刊
许多业务代表包括区域经理都很苦恼:一些经销商总喜欢越过他们,直接和自己的领导沟通,有的大经销商甚至手眼通天,直接和厂家老总对话。  这样一来,厂家代表形同虚设,政令不畅,令不行禁不止,经销商还动不动拿厂家领导来压自己,市场工作自然没法做。威信扫地、心存怨气的业务代表,逮着机会就“修理”经销商,扣费用、瞒政策、使绊子。经销商一看,得,问题复杂了,还得找厂家领导。一来二去,冤冤相报无了时,最后不是业务
期刊
为什么我们付出了折让,客户还不满意;花了比同行更多的费用,客户还不领情?    销售政策难产    你能想象吗,第一季度早就过了的今天,还有一些公司2007年度的销售政策还没出台!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一家公司的业务会议,他们已经N次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客户为什么集体性排斥公司政策?新年度的销售政策到底该怎样设计才是两全其美?  这是一家生产家用小电器的公司,它的销售老总告诉我:这几年,公司给予代理商
期刊
标准的联销体    如果说格力的联营体是大家联合在一起营销,那么娃哈哈的联营体就是联合一批、二批商去销售,因此叫联销体更为恰当——它只负责分销、物流、收款等工作,并不涉及品牌与市场推广。  这种联销体,是厂家在其核心地级区域内,与核心经销商及其核心市场(如核心县级市场或地级市场的各区域)的联销商三方建立的相对稳固的联盟渠道网络。  其中,联销商直接受厂家或经销商的管理。与其他未入盟的同级分销商相比
期刊
很多应收账问题都不是业务员能拿主意的,需要分管领导及时定夺给政策。问题中的老大难户,更要领导亲自出马摆平。上面不盯紧,下边就松了气。人人都喜欢避难就易,不是难题也拖成了难题。    企业依照客户订单发货,当时限超过约定,货款仍未到账,“问题应收”就形成了;如果企业给上游的货款已经付出,但商品依然滞销,且商品本身也存在变质风险,则“问题存货”形成。  凡成功、长寿的经销企业,其应收账款和库存循环都是
期刊
在发展联营体之前,格力与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多个一级经销商覆盖省级市场。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一级经销商就开始为了争夺市场而内斗,竞相降价,结果格力的价格体系被冲得七零八落,厂家和经销商两败俱伤。  于是格力开始建设联营体——厂商股份制区域性销售公司,由厂商共同出资组建,以格力品牌为旗帜,各占股份,年底共同分红。其核心理念是渠道、网络、市场、服务全部实现统一,共同做市场,共同谋发展。这其中,格力
期刊
渠道政策可能向两级化发展    1.干脆没有政策。  即尽量减少渠道政策。许多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死了。这多可追溯到不当的渠道政策上。于是一些企业干脆没有任何渠道政策,只有广告开路和消费者推广拉动。  2.渠道政策体系化。  渠道政策进一步裂化,形成针对渠道的四大政策体系:价格政策体系,返利政策体系,促销政策体系和奖励政策体系。  有的厂家已经形成了针对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
期刊
要引起顾客的好奇心,就得做别人都没做过的——别人卖西瓜是靠称,我卖西瓜靠顾客自己掂量,这自然好玩,顾客也愿意参加了。  游戏的促销,促销的游戏    案例一:卖西瓜  时间:2006年盛夏8月  地点:重庆某大学校门口  天色阴沉下来,快下雨了。老张面对满当当一车西瓜发愁:天不热了,这西瓜还怎么卖啊?  愁眉苦脸想了半天,老张忽然心生一计:顾客用手掂瓜估重,如果误差不超过三两,此瓜白送;猜错了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