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哭嫁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婚礼既是当地主要的人生礼仪,又是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哭嫁”或者“哭婚”的习俗。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认为,哭嫁不但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一场具有丰富信息“人生戏剧”。
  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迪庆藏族哭嫁习俗,与一般国内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哭嫁大为不同,原因主要有二:从地理环境来看,迪庆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这里三江并流汇聚、地理气候环境独特。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节使这些青藏高原藏族文化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从族源来看,迪庆藏族是中国藏族中独特的一个分支。它经历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历程,除了保持藏族的民族特性外,还融合了云南滇西北一带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其他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由此形成了迪庆藏族独特的“哭嫁”仪式。迪庆藏族对婚礼极为重视,婚礼通常都是由村寨长老亲自主持,几乎每一场婚礼都必须举行哭嫁仪式。婚礼过程一般为三天,分为提亲、定亲、送亲、迎亲和回门五个环节,其中送亲环节的“哭嫁”特别具有当地特色。
  第一 提亲
  迪庆藏族男方与青年女性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准备结婚时,通常以男方派一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作为婚礼开始。由于考虑到女方有可能拒绝男方提亲的可能,男方提亲非常谨慎,一般都会选择家族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老人担任,以便应对各自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男方在提亲送去的礼物也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提亲的礼物是一对枣红色的红糖、一对漆黑的茶砖、一对洁白的哈达,均代表了甜蜜、纯洁等幸福美满等含意。提亲仪式上,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会热情收下男方送来的礼物,并且回赠一定数量物品表示感谢;如果不同意婚事,便拒收礼物并婉言谢绝。
  第二 定亲与分工
  男女双方亲属初步达成协议后,双方家长开始准备进入定亲程序。定亲前主要商议邀请亲友、通知亲属、备婚礼费用和准备工作。迪庆藏族认为,定亲要比提亲隆重,男方一般定亲时都会由男方家长带上几个亲戚一起前往。与女方谈婚事时由男方主礼,男方家长拿酒割肉,与众人坐在一起喝酒猜拳。按照藏族传统,藏族婚事并不仅是一户人家的事情,而是全村老少都要参与的重大活动。在定亲仪式上,重点商议的要点是婚礼仪式的程序。双方约定,举行婚礼当天双方会派出相应的迎亲和送亲队伍,送亲队伍一般需要五六十人,包括喜官、杂事等负责人。喜官俗称“拔奔”,他们能说会道,熟悉各种场合下的应对方法,特别是能够用流利的藏语与对方的迎亲喜官进行对歌。此外,迎亲一方通常还安排数人负责繁琐的婚礼仪式。主要事务负责人是“准奔” (迪庆藏语),通常由两个能说会唱的待客官担任“准奔”,专门为新郎家主持婚礼的各个仪式。其次有两个“拜巴”做两个家庭的联络人,两个“地属”负责礼物登记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负责看管新人的床及坐垫,还有一名女性专门拿东西,一个收集彩礼“巴卢”,两个“巴适”负责接新娘,他们要跟随“准奔”到对方家迎接新娘和送亲的队伍,然后一路对歌直到新郎家。
  第三 哭嫁
  鸡叫头遍时,新娘在母亲协助下穿上新郎准备好的嫁衣,在大家的陪同下待接受新郎家亲属的教育。哭嫁仪式分为两场,第一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中举行,主要由新娘父母、兄弟和村寨长老对两个新人相互敬爱、同甘共苦展开教导。首先是新郎父母、兄弟、然后依次是家里其他长辈说教,内容大部分是让两个新人听长辈的话,互敬互爱等。婚礼仪式上新郎的母亲、舅舅等亲属先后对一对新人进行教育,当地人俗称哭嫁。最后村中长老拿出两条洁白的哈达,分别放在新娘、新郎的肩膀上,然后由两人将哈达挂在家里中柱和火炉的壁柜上,表达对本地神灵的感谢。新娘与送亲亲友在家中吃最后一餐饭后,由“拔奔”手捧哈达带领新娘与送亲队伍绕中柱三圈,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后把哈达献于中柱上的箭旗上,然后离开新娘的家里前往村口准备送别。
  第二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的村口空地举行。哭嫁仪式中新郎的亲朋好友、村里的干部等参与对新郎、新娘的教诲,并先后赠送洁白的哈达给予祝福。新娘与新郎不停落泪,表示出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哭嫁仪式是迪庆藏族婚礼的最重要的环节,整个仪式持续近一个上午。说教内容包括如何为人处世、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邻里和睦等道理。哭嫁仪式结束后,十八位头戴狐皮帽、身穿藏袍的亲友们护送新郎新娘以及新娘的嫁妆离开村口,前往新郎家。
  第四 送亲
  哭嫁仪式结束后,送亲队伍把新娘和送亲队伍送出村子。来自新郎和新娘村寨的喜官根据不同环境开始相互唱颂藏族歌曲,并主持送亲仪式。送亲喜官一般由村里的民间艺人担任。他们身穿华丽藏装、头戴狐皮藏帽、脚蹬一双藏靴,代表新郎、新娘各一方开始对唱。歌词大意是回忆新人与伙伴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倾诉离别的不舍之情;祝福村里的长辈们平安长寿、幸福安康、五谷满仓等。迎亲的过程的对歌一般都是根据现场环境临时随意编写歌词,或者根据传统的曲目加以临时改编,如“启程歌”、“过桥歌”、“进门歌”等口传文化。例如迎亲喜官歌词:“今日途中有露水,今曰启程到何方,今日打晌在何方,明日歇息在何方”。送亲喜官的回答则根据当时天气与地理环境即时回答:“今日姻缘无露水,今日送亲到山坡,今日打晌春多乐,明日歇息在他乡。”[1]新娘在离开家里时还必须手持一个承满水的大铜勺。迪庆藏族约定,新娘把一件自己最喜欢用具带到新的家庭,表示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第五 迎亲
  送亲队伍来到迎亲方家中,婚礼即进入迎亲仪式。迪庆藏族的迎亲仪式相对复杂,以两位迎亲官与送亲喜官的对歌作为主要节目。迎亲喜官通常是两位当地民间艺人,首先对送亲队伍表示衷心的祝福。随行的两位青年手提装满啤酒和青稞酒的大茶壶,给送亲队伍的成员敬酒。迎亲喜官说唱一段,送亲喜官就要回应一段。如果回应的好,迎亲的喜官会挥舞两条红色哈达,大声叫“道西里”,然后就往后退去,送亲队伍才可以继续往前行五十米。双方继续对歌直到新郎家门口。对歌内容源于民间艺人的口传故事,主要是描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间的婚姻故事。   如果迎亲一方回应得不到送亲队伍认可,或者遇到对方故意为难,通常就要等候多时才可以进入新房。一般来说,迎亲队伍要是按照传统歌词巧妙地回答迎亲“拔奔”的刁难。他们见山唱山、见水唱水,一直唱到新郎门前。新郎家长辈要在楼梯口用柏枝给新人和送亲队伍洒水祛除污秽。
  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候,一百多名村民组成的迎亲队伍早已等候多时。新郎要答对一系列问题才可以进入新房,如果答错就要在门外空继续等候。新郎家门口放置一个盛满清水的铜盆,送亲喜官要把金银碎块放进去铜盘,表示搭迎亲一方搭起了金桥、银桥,并请求对方让新郎进门。当新郎回答问题令新娘家满意时,迎亲喜官才拿一把钢刀在铜盆上擦几下,并一脚把铜盆踢倒翻,才把送亲队伍迎进新房。随后,送亲喜官还要并从打翻的铜盘下找到一个银元,亲自带回新郎家中保存。
  第六 晚宴与回门
  新娘进门时,门前手捧哈达、喜酒的男方亲属热情相迎,迎送新娘的亲属在门前对酒当歌,一边祝贺新人临门、一边组织男方亲属喝酒猜枚。整个婚礼逐渐进入高潮。晚宴上,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唱着歌再次围绕一对新人跳舞唱歌。
  晚宴上男方两个亲戚负责端着敬酒盘等候,盘里是两碗碗边点了三点酥油的酒碗。两个迎亲“准奔”要把敬酒盘中的两碗酒敬给送亲队中的两个“拔奔”。迪庆藏族婚礼最后以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大型晚宴与锅庄舞作为结束。借助大型锅庄舞的机会,年轻的村民可以互相认识,老年的村民可以与旧日相好通过锅庄舞联络感情。锅庄舞比较传统,步伐比较单调,中年男女通常借助锅庄舞表达自己对旧情人的一种情感。相对中年人来说,迪庆藏族青年则喜欢热烈、活泼的弦子舞。村民将在院子里燃起篝火,围绕着篝火整夜地跳舞。晚宴后的第二天一早宾客就开始相继离开村寨返回各自住地,当地俗称“回门”,通常由新郎和新娘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返回娘家,迪庆藏族婚礼才算是圆满结束。
  结语
  纵观滇西北迪庆藏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繁琐,特别是哭嫁仪式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特点:首先,迪庆藏族婚礼是重要的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上各种仪式程序、婚事交换物品都承载了丰富族群象征意义。其次,哭嫁习俗中所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是迪庆藏族婚礼仪式重视婚前教育,婚礼强化父母亲情与族群民族情感一种传统文化。最后,迪庆藏族哭嫁延续了族群团结的重要信息,婚礼上的哭与笑、醉与闹都是一种彰显族群记忆的集体狂欢,是我们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迪庆藏族哭嫁具有丰富文化象征意义。它并不只是迪庆藏族传统婚庆礼仪的延续,更重要是它体现了当地藏族保留至今的教育模式。迪庆藏族哭嫁是一种融合了亲情、友情的感情诉说,也是强化族群记忆、藏族传统的婚前教育。
  本文系2014 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图像与隐喻: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天主教堂壁画的视觉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 14YJA760038)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贺喜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土族婚礼传承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07);
  [2] 切吉卓玛.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04);
  [3] 华锐·东智.天祝藏族婚礼习俗.西北民族研究,1996(06);
  [4] 孙明跃.云南省维西县结义村藏族婚礼音乐.西藏艺术研究,2015(01);
  [5] 杨文磊.迪庆藏区藏族传统婚俗演变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2(12)。
  作者简介:魏乐平(1965-),男,人类学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视觉人类学,影视创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
  邹岚,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老关东地区,民间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四大松”,即“耍圈的筐、马腮帮、老娘们的肚皮、大裤裆。”  那么大裤裆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大裤裆,无非是那些老爷们穿的裤子肥肥大大,走路时裤裆来回晃悠着,呼哒呼嗒的。虽说特难看,但是穿着特别得劲,宽宽绰绰的,就是一个舒服。  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老关东的爷们们裤裆整的那么大啊?  我曾经问过许多上了年岁的老人,据他们说,在过去的年代里,清一色的布
期刊
三尺白幕隔开,伴着灯光传来抑扬顿挫的腔调,咿咿呀呀之间,几个小小的影人上场了,惟妙惟肖、生动活泼,独不见幕后的艺人,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卡通”的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  在中国,与陕西等地的皮影相比,广东陆丰皮影戏的名气似乎没有那么“大”,但其实,她同样历史悠久。  和皮影的初次“约会”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系中唯一仅存的一支,起源于宋朝年间,兴盛于明清时期。2006
期刊
小鱼豆腐锅贴饼,又叫饭菜一锅煮,是安徽五河著名的风味小吃。据说这个小吃还挺有来头的,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呢。  相传,朱元璋幼年时,常到五河放牛,与逮鱼的、摸虾的、讨饭的一帮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食物凑起来,送到附近豆腐坊,求东家添些豆腐和小鱼一起在锅里煮。同时把讨来的杂面(也称“百家面”),添些水和好了,在鱼锅边贴饼,便是下饭之物了。那年代虽缺油少盐,但做出来的小鱼豆腐锅贴饼,却意
期刊
唢呐,古称琐嘹,又称喇叭,是我国吹管乐器的一种。大约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今伊朗)、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最晚不过16世纪,到明朝中期时,唢呐已经在我国20多个民族中广泛流行。  我国的唢呐虽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多为木唢呐,即主体部分的杆子是用红木、柏木等木材制作而成。位于四川东部的大竹县出产一种竹唢呐,在材质、造型方便别具一格。大竹民间“没有唢呐不发亲”的传统一
期刊
从青海门源一路南行,翻越达坂山,便到了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省会西宁。此时当地正值旅游高峰,各个地方的车辆往来穿梭于西宁大小的街道,略显拥堵。  由于市内宾馆均已“爆棚”,加之价格飙升,我们一行便在西宁城北一个稍偏的商务宾馆落脚。按照行程规划,第二天要从西宁出发一路贴着黄河东岸南行,目的地乃是当地的一个大众都不很熟知的古村落。  贴着黄河去往“热贡艺术”之乡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
期刊
从1985年大荔县黄河滩区6个乡镇近10万人移民返库开始,30年间,我记不得有多少次到库区,先后拍摄了移民返库、大干苦干、兴修水利、逢年过节、粮食丰收、省市领导慰问等近千张照片,用镜头真实记录和见证了黄河滩返库移民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再看看大荔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落实财政“一事一议”政策,如今的黄河库区移民犹如生活在人间天堂的小江南,你看那村村硬化的道路、健身器材样样俱全的文化
期刊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土家山寨奇风异俗甚多,古朴有趣,尤其是土家婚俗,要数奇中之奇了。陪十姊妹是鄂西土家族婚庆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由少女在一起对歌,赛歌,为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是土家民俗文化中值得记载、传承的传统。现在,这种婚庆形式已不多见了。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文化非常古老,别具特色。鄂西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由血缘群
期刊
[摘 要]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以及武装冲突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很多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作为一个基层的非遗工作者,“非遗”寻“根”的路。“非遗”回“家”的路,“非遗”未来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和平县王阳明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问题,尝试对本县王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作文化学的思考,由此进一步引起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王阳明 儒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联合国发起而广泛实施于国际之间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宗旨在于承认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具
期刊
[摘 要]宗教和政治自古密不可分,通过发掘宗教中历史的真实性及科学在其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可以实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调和,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神话人物西王母的诠释,理清她在不同世界文化中的深刻影响以及她的隐秘传承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塑造过程,揭示各民族文化走向共和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上古历史 神话 西王 孟姜女  一、西王母的原型 伊西斯与姜嫄  中国最早对于西王母的记载当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