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婚礼既是当地主要的人生礼仪,又是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哭嫁”或者“哭婚”的习俗。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认为,哭嫁不但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一场具有丰富信息“人生戏剧”。
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迪庆藏族哭嫁习俗,与一般国内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哭嫁大为不同,原因主要有二:从地理环境来看,迪庆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这里三江并流汇聚、地理气候环境独特。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节使这些青藏高原藏族文化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从族源来看,迪庆藏族是中国藏族中独特的一个分支。它经历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历程,除了保持藏族的民族特性外,还融合了云南滇西北一带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其他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由此形成了迪庆藏族独特的“哭嫁”仪式。迪庆藏族对婚礼极为重视,婚礼通常都是由村寨长老亲自主持,几乎每一场婚礼都必须举行哭嫁仪式。婚礼过程一般为三天,分为提亲、定亲、送亲、迎亲和回门五个环节,其中送亲环节的“哭嫁”特别具有当地特色。
第一 提亲
迪庆藏族男方与青年女性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准备结婚时,通常以男方派一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作为婚礼开始。由于考虑到女方有可能拒绝男方提亲的可能,男方提亲非常谨慎,一般都会选择家族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老人担任,以便应对各自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男方在提亲送去的礼物也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提亲的礼物是一对枣红色的红糖、一对漆黑的茶砖、一对洁白的哈达,均代表了甜蜜、纯洁等幸福美满等含意。提亲仪式上,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会热情收下男方送来的礼物,并且回赠一定数量物品表示感谢;如果不同意婚事,便拒收礼物并婉言谢绝。
第二 定亲与分工
男女双方亲属初步达成协议后,双方家长开始准备进入定亲程序。定亲前主要商议邀请亲友、通知亲属、备婚礼费用和准备工作。迪庆藏族认为,定亲要比提亲隆重,男方一般定亲时都会由男方家长带上几个亲戚一起前往。与女方谈婚事时由男方主礼,男方家长拿酒割肉,与众人坐在一起喝酒猜拳。按照藏族传统,藏族婚事并不仅是一户人家的事情,而是全村老少都要参与的重大活动。在定亲仪式上,重点商议的要点是婚礼仪式的程序。双方约定,举行婚礼当天双方会派出相应的迎亲和送亲队伍,送亲队伍一般需要五六十人,包括喜官、杂事等负责人。喜官俗称“拔奔”,他们能说会道,熟悉各种场合下的应对方法,特别是能够用流利的藏语与对方的迎亲喜官进行对歌。此外,迎亲一方通常还安排数人负责繁琐的婚礼仪式。主要事务负责人是“准奔” (迪庆藏语),通常由两个能说会唱的待客官担任“准奔”,专门为新郎家主持婚礼的各个仪式。其次有两个“拜巴”做两个家庭的联络人,两个“地属”负责礼物登记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负责看管新人的床及坐垫,还有一名女性专门拿东西,一个收集彩礼“巴卢”,两个“巴适”负责接新娘,他们要跟随“准奔”到对方家迎接新娘和送亲的队伍,然后一路对歌直到新郎家。
第三 哭嫁
鸡叫头遍时,新娘在母亲协助下穿上新郎准备好的嫁衣,在大家的陪同下待接受新郎家亲属的教育。哭嫁仪式分为两场,第一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中举行,主要由新娘父母、兄弟和村寨长老对两个新人相互敬爱、同甘共苦展开教导。首先是新郎父母、兄弟、然后依次是家里其他长辈说教,内容大部分是让两个新人听长辈的话,互敬互爱等。婚礼仪式上新郎的母亲、舅舅等亲属先后对一对新人进行教育,当地人俗称哭嫁。最后村中长老拿出两条洁白的哈达,分别放在新娘、新郎的肩膀上,然后由两人将哈达挂在家里中柱和火炉的壁柜上,表达对本地神灵的感谢。新娘与送亲亲友在家中吃最后一餐饭后,由“拔奔”手捧哈达带领新娘与送亲队伍绕中柱三圈,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后把哈达献于中柱上的箭旗上,然后离开新娘的家里前往村口准备送别。
第二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的村口空地举行。哭嫁仪式中新郎的亲朋好友、村里的干部等参与对新郎、新娘的教诲,并先后赠送洁白的哈达给予祝福。新娘与新郎不停落泪,表示出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哭嫁仪式是迪庆藏族婚礼的最重要的环节,整个仪式持续近一个上午。说教内容包括如何为人处世、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邻里和睦等道理。哭嫁仪式结束后,十八位头戴狐皮帽、身穿藏袍的亲友们护送新郎新娘以及新娘的嫁妆离开村口,前往新郎家。
第四 送亲
哭嫁仪式结束后,送亲队伍把新娘和送亲队伍送出村子。来自新郎和新娘村寨的喜官根据不同环境开始相互唱颂藏族歌曲,并主持送亲仪式。送亲喜官一般由村里的民间艺人担任。他们身穿华丽藏装、头戴狐皮藏帽、脚蹬一双藏靴,代表新郎、新娘各一方开始对唱。歌词大意是回忆新人与伙伴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倾诉离别的不舍之情;祝福村里的长辈们平安长寿、幸福安康、五谷满仓等。迎亲的过程的对歌一般都是根据现场环境临时随意编写歌词,或者根据传统的曲目加以临时改编,如“启程歌”、“过桥歌”、“进门歌”等口传文化。例如迎亲喜官歌词:“今日途中有露水,今曰启程到何方,今日打晌在何方,明日歇息在何方”。送亲喜官的回答则根据当时天气与地理环境即时回答:“今日姻缘无露水,今日送亲到山坡,今日打晌春多乐,明日歇息在他乡。”[1]新娘在离开家里时还必须手持一个承满水的大铜勺。迪庆藏族约定,新娘把一件自己最喜欢用具带到新的家庭,表示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第五 迎亲
送亲队伍来到迎亲方家中,婚礼即进入迎亲仪式。迪庆藏族的迎亲仪式相对复杂,以两位迎亲官与送亲喜官的对歌作为主要节目。迎亲喜官通常是两位当地民间艺人,首先对送亲队伍表示衷心的祝福。随行的两位青年手提装满啤酒和青稞酒的大茶壶,给送亲队伍的成员敬酒。迎亲喜官说唱一段,送亲喜官就要回应一段。如果回应的好,迎亲的喜官会挥舞两条红色哈达,大声叫“道西里”,然后就往后退去,送亲队伍才可以继续往前行五十米。双方继续对歌直到新郎家门口。对歌内容源于民间艺人的口传故事,主要是描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间的婚姻故事。 如果迎亲一方回应得不到送亲队伍认可,或者遇到对方故意为难,通常就要等候多时才可以进入新房。一般来说,迎亲队伍要是按照传统歌词巧妙地回答迎亲“拔奔”的刁难。他们见山唱山、见水唱水,一直唱到新郎门前。新郎家长辈要在楼梯口用柏枝给新人和送亲队伍洒水祛除污秽。
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候,一百多名村民组成的迎亲队伍早已等候多时。新郎要答对一系列问题才可以进入新房,如果答错就要在门外空继续等候。新郎家门口放置一个盛满清水的铜盆,送亲喜官要把金银碎块放进去铜盘,表示搭迎亲一方搭起了金桥、银桥,并请求对方让新郎进门。当新郎回答问题令新娘家满意时,迎亲喜官才拿一把钢刀在铜盆上擦几下,并一脚把铜盆踢倒翻,才把送亲队伍迎进新房。随后,送亲喜官还要并从打翻的铜盘下找到一个银元,亲自带回新郎家中保存。
第六 晚宴与回门
新娘进门时,门前手捧哈达、喜酒的男方亲属热情相迎,迎送新娘的亲属在门前对酒当歌,一边祝贺新人临门、一边组织男方亲属喝酒猜枚。整个婚礼逐渐进入高潮。晚宴上,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唱着歌再次围绕一对新人跳舞唱歌。
晚宴上男方两个亲戚负责端着敬酒盘等候,盘里是两碗碗边点了三点酥油的酒碗。两个迎亲“准奔”要把敬酒盘中的两碗酒敬给送亲队中的两个“拔奔”。迪庆藏族婚礼最后以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大型晚宴与锅庄舞作为结束。借助大型锅庄舞的机会,年轻的村民可以互相认识,老年的村民可以与旧日相好通过锅庄舞联络感情。锅庄舞比较传统,步伐比较单调,中年男女通常借助锅庄舞表达自己对旧情人的一种情感。相对中年人来说,迪庆藏族青年则喜欢热烈、活泼的弦子舞。村民将在院子里燃起篝火,围绕着篝火整夜地跳舞。晚宴后的第二天一早宾客就开始相继离开村寨返回各自住地,当地俗称“回门”,通常由新郎和新娘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返回娘家,迪庆藏族婚礼才算是圆满结束。
结语
纵观滇西北迪庆藏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繁琐,特别是哭嫁仪式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特点:首先,迪庆藏族婚礼是重要的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上各种仪式程序、婚事交换物品都承载了丰富族群象征意义。其次,哭嫁习俗中所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是迪庆藏族婚礼仪式重视婚前教育,婚礼强化父母亲情与族群民族情感一种传统文化。最后,迪庆藏族哭嫁延续了族群团结的重要信息,婚礼上的哭与笑、醉与闹都是一种彰显族群记忆的集体狂欢,是我们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迪庆藏族哭嫁具有丰富文化象征意义。它并不只是迪庆藏族传统婚庆礼仪的延续,更重要是它体现了当地藏族保留至今的教育模式。迪庆藏族哭嫁是一种融合了亲情、友情的感情诉说,也是强化族群记忆、藏族传统的婚前教育。
本文系2014 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图像与隐喻: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天主教堂壁画的视觉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 14YJA760038)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贺喜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土族婚礼传承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07);
[2] 切吉卓玛.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04);
[3] 华锐·东智.天祝藏族婚礼习俗.西北民族研究,1996(06);
[4] 孙明跃.云南省维西县结义村藏族婚礼音乐.西藏艺术研究,2015(01);
[5] 杨文磊.迪庆藏区藏族传统婚俗演变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2(12)。
作者简介:魏乐平(1965-),男,人类学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视觉人类学,影视创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
邹岚,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哭嫁”或者“哭婚”的习俗。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认为,哭嫁不但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一场具有丰富信息“人生戏剧”。
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迪庆藏族哭嫁习俗,与一般国内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哭嫁大为不同,原因主要有二:从地理环境来看,迪庆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这里三江并流汇聚、地理气候环境独特。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节使这些青藏高原藏族文化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从族源来看,迪庆藏族是中国藏族中独特的一个分支。它经历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历程,除了保持藏族的民族特性外,还融合了云南滇西北一带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其他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由此形成了迪庆藏族独特的“哭嫁”仪式。迪庆藏族对婚礼极为重视,婚礼通常都是由村寨长老亲自主持,几乎每一场婚礼都必须举行哭嫁仪式。婚礼过程一般为三天,分为提亲、定亲、送亲、迎亲和回门五个环节,其中送亲环节的“哭嫁”特别具有当地特色。
第一 提亲
迪庆藏族男方与青年女性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准备结婚时,通常以男方派一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作为婚礼开始。由于考虑到女方有可能拒绝男方提亲的可能,男方提亲非常谨慎,一般都会选择家族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老人担任,以便应对各自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男方在提亲送去的礼物也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提亲的礼物是一对枣红色的红糖、一对漆黑的茶砖、一对洁白的哈达,均代表了甜蜜、纯洁等幸福美满等含意。提亲仪式上,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会热情收下男方送来的礼物,并且回赠一定数量物品表示感谢;如果不同意婚事,便拒收礼物并婉言谢绝。
第二 定亲与分工
男女双方亲属初步达成协议后,双方家长开始准备进入定亲程序。定亲前主要商议邀请亲友、通知亲属、备婚礼费用和准备工作。迪庆藏族认为,定亲要比提亲隆重,男方一般定亲时都会由男方家长带上几个亲戚一起前往。与女方谈婚事时由男方主礼,男方家长拿酒割肉,与众人坐在一起喝酒猜拳。按照藏族传统,藏族婚事并不仅是一户人家的事情,而是全村老少都要参与的重大活动。在定亲仪式上,重点商议的要点是婚礼仪式的程序。双方约定,举行婚礼当天双方会派出相应的迎亲和送亲队伍,送亲队伍一般需要五六十人,包括喜官、杂事等负责人。喜官俗称“拔奔”,他们能说会道,熟悉各种场合下的应对方法,特别是能够用流利的藏语与对方的迎亲喜官进行对歌。此外,迎亲一方通常还安排数人负责繁琐的婚礼仪式。主要事务负责人是“准奔” (迪庆藏语),通常由两个能说会唱的待客官担任“准奔”,专门为新郎家主持婚礼的各个仪式。其次有两个“拜巴”做两个家庭的联络人,两个“地属”负责礼物登记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负责看管新人的床及坐垫,还有一名女性专门拿东西,一个收集彩礼“巴卢”,两个“巴适”负责接新娘,他们要跟随“准奔”到对方家迎接新娘和送亲的队伍,然后一路对歌直到新郎家。
第三 哭嫁
鸡叫头遍时,新娘在母亲协助下穿上新郎准备好的嫁衣,在大家的陪同下待接受新郎家亲属的教育。哭嫁仪式分为两场,第一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中举行,主要由新娘父母、兄弟和村寨长老对两个新人相互敬爱、同甘共苦展开教导。首先是新郎父母、兄弟、然后依次是家里其他长辈说教,内容大部分是让两个新人听长辈的话,互敬互爱等。婚礼仪式上新郎的母亲、舅舅等亲属先后对一对新人进行教育,当地人俗称哭嫁。最后村中长老拿出两条洁白的哈达,分别放在新娘、新郎的肩膀上,然后由两人将哈达挂在家里中柱和火炉的壁柜上,表达对本地神灵的感谢。新娘与送亲亲友在家中吃最后一餐饭后,由“拔奔”手捧哈达带领新娘与送亲队伍绕中柱三圈,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后把哈达献于中柱上的箭旗上,然后离开新娘的家里前往村口准备送别。
第二场哭嫁仪式在新娘家的村口空地举行。哭嫁仪式中新郎的亲朋好友、村里的干部等参与对新郎、新娘的教诲,并先后赠送洁白的哈达给予祝福。新娘与新郎不停落泪,表示出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哭嫁仪式是迪庆藏族婚礼的最重要的环节,整个仪式持续近一个上午。说教内容包括如何为人处世、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邻里和睦等道理。哭嫁仪式结束后,十八位头戴狐皮帽、身穿藏袍的亲友们护送新郎新娘以及新娘的嫁妆离开村口,前往新郎家。
第四 送亲
哭嫁仪式结束后,送亲队伍把新娘和送亲队伍送出村子。来自新郎和新娘村寨的喜官根据不同环境开始相互唱颂藏族歌曲,并主持送亲仪式。送亲喜官一般由村里的民间艺人担任。他们身穿华丽藏装、头戴狐皮藏帽、脚蹬一双藏靴,代表新郎、新娘各一方开始对唱。歌词大意是回忆新人与伙伴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倾诉离别的不舍之情;祝福村里的长辈们平安长寿、幸福安康、五谷满仓等。迎亲的过程的对歌一般都是根据现场环境临时随意编写歌词,或者根据传统的曲目加以临时改编,如“启程歌”、“过桥歌”、“进门歌”等口传文化。例如迎亲喜官歌词:“今日途中有露水,今曰启程到何方,今日打晌在何方,明日歇息在何方”。送亲喜官的回答则根据当时天气与地理环境即时回答:“今日姻缘无露水,今日送亲到山坡,今日打晌春多乐,明日歇息在他乡。”[1]新娘在离开家里时还必须手持一个承满水的大铜勺。迪庆藏族约定,新娘把一件自己最喜欢用具带到新的家庭,表示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第五 迎亲
送亲队伍来到迎亲方家中,婚礼即进入迎亲仪式。迪庆藏族的迎亲仪式相对复杂,以两位迎亲官与送亲喜官的对歌作为主要节目。迎亲喜官通常是两位当地民间艺人,首先对送亲队伍表示衷心的祝福。随行的两位青年手提装满啤酒和青稞酒的大茶壶,给送亲队伍的成员敬酒。迎亲喜官说唱一段,送亲喜官就要回应一段。如果回应的好,迎亲的喜官会挥舞两条红色哈达,大声叫“道西里”,然后就往后退去,送亲队伍才可以继续往前行五十米。双方继续对歌直到新郎家门口。对歌内容源于民间艺人的口传故事,主要是描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间的婚姻故事。 如果迎亲一方回应得不到送亲队伍认可,或者遇到对方故意为难,通常就要等候多时才可以进入新房。一般来说,迎亲队伍要是按照传统歌词巧妙地回答迎亲“拔奔”的刁难。他们见山唱山、见水唱水,一直唱到新郎门前。新郎家长辈要在楼梯口用柏枝给新人和送亲队伍洒水祛除污秽。
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候,一百多名村民组成的迎亲队伍早已等候多时。新郎要答对一系列问题才可以进入新房,如果答错就要在门外空继续等候。新郎家门口放置一个盛满清水的铜盆,送亲喜官要把金银碎块放进去铜盘,表示搭迎亲一方搭起了金桥、银桥,并请求对方让新郎进门。当新郎回答问题令新娘家满意时,迎亲喜官才拿一把钢刀在铜盆上擦几下,并一脚把铜盆踢倒翻,才把送亲队伍迎进新房。随后,送亲喜官还要并从打翻的铜盘下找到一个银元,亲自带回新郎家中保存。
第六 晚宴与回门
新娘进门时,门前手捧哈达、喜酒的男方亲属热情相迎,迎送新娘的亲属在门前对酒当歌,一边祝贺新人临门、一边组织男方亲属喝酒猜枚。整个婚礼逐渐进入高潮。晚宴上,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唱着歌再次围绕一对新人跳舞唱歌。
晚宴上男方两个亲戚负责端着敬酒盘等候,盘里是两碗碗边点了三点酥油的酒碗。两个迎亲“准奔”要把敬酒盘中的两碗酒敬给送亲队中的两个“拔奔”。迪庆藏族婚礼最后以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大型晚宴与锅庄舞作为结束。借助大型锅庄舞的机会,年轻的村民可以互相认识,老年的村民可以与旧日相好通过锅庄舞联络感情。锅庄舞比较传统,步伐比较单调,中年男女通常借助锅庄舞表达自己对旧情人的一种情感。相对中年人来说,迪庆藏族青年则喜欢热烈、活泼的弦子舞。村民将在院子里燃起篝火,围绕着篝火整夜地跳舞。晚宴后的第二天一早宾客就开始相继离开村寨返回各自住地,当地俗称“回门”,通常由新郎和新娘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返回娘家,迪庆藏族婚礼才算是圆满结束。
结语
纵观滇西北迪庆藏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繁琐,特别是哭嫁仪式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特点:首先,迪庆藏族婚礼是重要的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上各种仪式程序、婚事交换物品都承载了丰富族群象征意义。其次,哭嫁习俗中所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是迪庆藏族婚礼仪式重视婚前教育,婚礼强化父母亲情与族群民族情感一种传统文化。最后,迪庆藏族哭嫁延续了族群团结的重要信息,婚礼上的哭与笑、醉与闹都是一种彰显族群记忆的集体狂欢,是我们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迪庆藏族哭嫁具有丰富文化象征意义。它并不只是迪庆藏族传统婚庆礼仪的延续,更重要是它体现了当地藏族保留至今的教育模式。迪庆藏族哭嫁是一种融合了亲情、友情的感情诉说,也是强化族群记忆、藏族传统的婚前教育。
本文系2014 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图像与隐喻: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天主教堂壁画的视觉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 14YJA760038)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贺喜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土族婚礼传承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07);
[2] 切吉卓玛.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04);
[3] 华锐·东智.天祝藏族婚礼习俗.西北民族研究,1996(06);
[4] 孙明跃.云南省维西县结义村藏族婚礼音乐.西藏艺术研究,2015(01);
[5] 杨文磊.迪庆藏区藏族传统婚俗演变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2(12)。
作者简介:魏乐平(1965-),男,人类学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视觉人类学,影视创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
邹岚,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