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据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康乐(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普及率和教育活动的文化设施设备两项客观指标,身心健康、生活便利、自我价值实现三项主观指标,设计随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康乐家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通过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普及率;加大社区教育投入,优化社区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来提升社区康乐的客观指标。从细分人群研究康乐社区教育需求、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适应康乐社区教育需求、大力开发社区教育隐性课程创造康乐社区教育需求的角度,探索了社区教育提升居民身心健康、生活便利、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康乐指数的途径。
关键词:康乐指数;社区教育;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04-4
1 社区居民康乐指数和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
1.1 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康乐指数关系的理论阐述
康乐指数即幸福指数,作为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社区教育为社区所有成员的教育需求提供服务, 促进社区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去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社区教育宗旨是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极大地促进社区内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康乐指数。
2010年关于 “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一文中对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幸福指数的五个客观指标和五个主观指标。我们从中归纳出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幸福指数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育医疗(客观指标) 教育普及率
文化与体育(客观指标) 每万人口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身心健康(主观指标) 休闲娱乐活动丰富 公共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完善
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丰富
生活便利(主观指标) 对教育状况满意 教育机会公平
其他教育机会很丰富
自我价值实现(主观指标)
通过社区教育能使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居民精神风貌更加积极乐观。为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社区教育的辐射面将更广泛,更反映民生,更注重居民的幸福感,因此构建好社区大文化、大教育平台,满足社区居民实现幸福感的教育需求, 是创建康乐家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1.2 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康乐指数的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基于表1的指标体系,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来分析社区教育的需求和社区居民从社区教育中获得的满意度。本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以上海静安区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共发放410份问卷,有效问卷率100%。
1.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男性有175人,占42.7%;女性有230人,占56.1%。
(2)年龄:18-29岁占到29.3%,30-39岁占到16.6%,40-49岁占到9.0%,50-59岁占到9.3%,60岁及以上占到35.6%。本次调查没有涉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社区成人教育。
(3)婚姻状况:已婚者占到66.8%,未婚者占到26.36%。
(4)户籍:上海户籍的占到89.8%,非上海户籍的占到8.8%。
(5)学历: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4.4%,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65.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39%。
(6)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共占4.9%,1500至2499元的占41%,2500至3499元的占27.1%,3500至4999元的占17.8%,5000以上的共占8.3%。
(7)职业状况:离退休人员占到38%,企业单位员工占到26.6%,事业单位员工占到21.2%。
1.2.2 调查结果。
(1)学习形式中社区教育比重最大。
目前调查对象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共占到44.63%,具体情况如下:参加社区学院学习的占到15.12%,参加社区学校学习的占到13.17%,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占到13.66%,参加居委教学点学习的占到2.68%。目前社区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教育,已经成为成人学习最主要的形式。
(2)参与社区活动社会价值显著。
在关于参与社区活动能起到的作用调查中,58.54%调查对象认为能加强邻里关系47.56%的认为能形成自己的社交圈;44.15%的认为能提升生活质量; 35.61%的认为能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27.80%的认为在活动中能得到认可;24.39%的认为能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有幸福感。
(3)社区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
社区教育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方面起的作用上,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40%左右的认为作用一般。
(4)学习需求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愿意参加何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时,有43.17%的人选择听讲座;39.27%的选择参加活动; 19.76%的选择参加班级授课学习; 16.34%的选择参加咨询活动;11.95%的选择参加讨论。
(5)学习需求内容多样化。
在对哪些社区课程可以提高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素质教育类中37.07%的居民选择了心理健康课程,37.07%的居民选择了医疗保健课程;技能培训类课程中37.56%的人选择电脑基础课程,31.95%的人选择网络与生活;休闲类课程中50.98%的人选择了旅游,46.1%的人选择了养生,33.9%的人选择了烹饪。
(6)一期课程时间需求周期短。
社区教育课程开设多长时间比较合适的问题调查结果,有两个倾向比较明显。一是选择课程时间在1至3个月的占到三分之一左右。二是选择因学习内容而异的占到调查对象的近50%。
(7)社区课程单位学时需求短。
在对每天能用在社区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多久的问题上,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1小时;35%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2小时;选择3小时及以上的调查对象不到10%。
2 从康乐指数指标看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教育普及率还不够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都是在静安区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静安区的社区教育也是发展的相对较好的区域,但是上述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在所有学习形式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共占到44.63%,這个比例已经占到所有学习形式的第一位,但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社区教育距离全民参与距离尚远。
2.2 社区文化设活动的设施配备不够丰富
在对社区中的文化设施设备情况的调查中,认为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只占到37%多,而认为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却占到三分之一强。其中,从年龄上来看,40至49岁的人认为社区文化设施设备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低,仅占13.5%。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学历的人认为社区文化设施设备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高,占63%。调查显示我们的社区文化资源不够多元化,低层次的建设多,满足不同程度人群需要的多元化建设少。
2.3 缺乏人群细分和针对性,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待提升
对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一半左右的调查对象对当前的社区教育满意;认为目前的社区教育开展的比较一般的占到41%到42%;对目前的社区教育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合计不到8%。调查显示,社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分层性不强。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的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对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吸引力较弱;社区居民中在职职工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还不强,社区教育资源缺乏吸引在职企事业职工的行为动力。究其原因,社区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多为一些零散性培训,规模不大,内容拓展不够,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差异化的教育需求。
2.4 社区教育重视了实际教育需求,忽视了潜在教育需求
目前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主,成人学习分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实际需求是成人自身意识到的迫切的学习需求,而潜在需求是成人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实际存在的需求。在对“通过社区学习和活动你在哪方面得到了提升”的调查中,51.71%的人选择了生活充实,是社区教育提升幸福感中比例最大的一项。生活充实是一种主观幸福感受,是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社区教育需求是一种潜在学习需求。从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社区教育的课程多是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缺乏对居民自我价值实现的潜在需求的系统考虑。
3 满足社区教育需求提高居民康乐指数的思考
3.1 扩展社区教育的规模,提升康乐家园建设客观指标
3.1.1 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普及率。
要实现康乐社区的客观指标社区教育普及率的提升,这就需要整合社区资源,让社区各种资源合力发挥更大效用。
社区内的单位资源是重要资源,如宣传部门、工会、民政局、人事局、团委、妇联等。例如社区学校可以和妇联资源整合对妇女提供社区教育。社区学校有教育资源,但是缺乏组织妇女的优势,而妇联有组织妇女的优势却缺乏教育资源,两者有效整合可以互补开展社区妇女的教育,推进社区妇女素质提升、生活幸福。
整合各级社区教育组织,充分发挥各级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协助作用,研究社区居民建设康乐家园的教育需求。发挥社区组织、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共同助力社区教育,横向联合,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开展与社区内各类学校、培训中心的合作,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经费、场地方面共享资源。
要加强与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联合共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扩大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
3.1.2 加大社区教育投入,优化社区文化设施设备建设。
社区文化设施设备是居民学习休闲的硬件设施, 丰富的社区文化设施设备是体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康乐的客观指标。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优化社区文化设施设备的重要保证。目前社区教育应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设立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根据社区教育的现有规模确定基数,再结合区财政收支及社区教育发展规划,使社区教育投资增量与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确保社区文化设施设备也稳步增加。同时要采取企业出资、社会捐赠、适当收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加强社区教育的基础建设,以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
要利用整合所在区域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设施设备,包括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实现部分社区教育的市场化、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以增强社区教育的选择性。
3.2 细分人群研究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每一类型社区教育需求就如同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教育需求倾向的居民构成的群体。
3.2.1 重视老年社区教育,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上海老年群体日益增加,办好老年社区教育是社区康乐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开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类课程和保健类课程;老年群体里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历层次比较低,社区教育应该考虑到这部分老年人的圆教育梦的想法,开设相应课程;借鉴西方国家老年教育成功经验开展退休准备时期教育和退休后的适应生活教育;拓展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管理、老人互助等的社会参与类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3.2.2 吸引中年人群和在职职工参加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
中年人在事业和生活中都是中坚力量,压力相对大,因此社区应该开展一些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休闲类教育;和企业合作开展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中年人职业技能提升需求;中年人必然属于一个家庭、一个楼宇、一个单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活动,吸引中年人的参与;根据中年人的意愿组成各种类型的读书会、聊天会,开展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社区民心、积淀社区文化。
3.2.3 迎合青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促进青年自我价值实现。
青年期是人生的奋斗期,青年人要积累能量,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开展轻松活泼的休闲文化类活动,营造社区快乐生活;开展体育与健康类教育,提升青年人身体素质;更新知识、时政常识等素质教育类培训,培养青年人人文科学素养;在岗培训、创业培训、面试技巧等发展教育,提升技能、促进发展;成立社交促进组,开展健康的社区社交活动,包括促进未婚青年寻找终身伴侣等社区活动,满足青年人的社交需求。
3.2.4 提供待业人员丰富的社区培训项目,提高生活便利满意度。
调查显示,待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的渴望最强烈。待业人员暂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压力大,而社区教育政府主导,学习成本低廉,为待业人员提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一方面可以开展待业人员的就业类教育,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政联合”三条社区教育培训途径,争取在培训职业和工种上多样化,努力提高受培训人员的就业率。
3.2.5 加大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适应性培训,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上海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随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应该广泛开展“新市民培训流动课堂”,推出以精神文化、城市文明、技能提升为核心的社区讲座,为新市民搭建学习平台,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总之,社区教育的开展要细分各种人群,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层次人的学习需求,通过社区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便利、自我价值实现等康乐指标,为康乐家园建设搭建平台。
3.3 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形式多样化适应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建设是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社区教育需求的最佳方式。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是把社区教育内容分解成较小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有多种组合,形成更大模块的社区教育单元。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特点就是单元模块教学周期短,学习内容选择灵活,以“拼图”的方式来增减或重组模块,建立成“社区课程超市”。比如摄影课程,可以分解为摄影器材、摄影技法、摄影作品赏析、数码图像后期处理单元等,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喜欢的单元学习,自己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每个模块课程都认定学习者的学分,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的“学分银行”,实现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以增强学习的激励机制。模块化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融合课堂讲课、网络课程、参观旅游、实践操作、访问观摩、表演展示等,以丰富居民的视野和体验,促进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通过模块的选择组合和内容更新来增加教育活力,创造出人人能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社区教育环境。
3.4 大力开发社区教育隐性课程,创造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社区教育中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隐蔽在社区各种教育和氛围中的,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内容,社区学校的学员通过社区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结合学习中的人际交往、处理事务过程获得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隐性课程大多针对居民的潜在教育需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应大力开发隐性课程,来创造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
目前社区教育的潜在需求应该主要来自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因此要开发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活动性隐性课程,比如在社区定期开展公益活动、主题演讲和辩论、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教育活动。同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是居民提高幸福感的基础,因此要培育整洁优雅、康乐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隐性课程。比如社区中的宣传栏、楼道文化、小区广场等的文化内容属于社区隐性课程中的教育内容,这些物质文化环境教育对人产生潜在影响;开发民族文化传统、社区特色等隐性课程,“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存在于社区居民身边但又长期沉睡的资源获得开发,彰显出社区特色的魅力。
总之,社区教育要合理开发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满足居民实际的教育需求,创造体现居民自身价值呈螺旋上升态势的潜在教育需求,做到先唤醒、后启蒙,先生活、后知识。
在资源整合、加大社区教育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满足、创造社区居民的康乐教育需求,社区教育将不断提高全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激发社区居民的生命活力,并给接受社区教育的人的生活工作和整个社区带来积极的变化,营造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俞灵燕,王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 [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23-25.
2 丁久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搭建社区教育发展立交桥.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3-35.
3 蒋逸民.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31-36.
4 张燕农,张琪,李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6-19.
关键词:康乐指数;社区教育;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04-4
1 社区居民康乐指数和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
1.1 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康乐指数关系的理论阐述
康乐指数即幸福指数,作为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社区教育为社区所有成员的教育需求提供服务, 促进社区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去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社区教育宗旨是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极大地促进社区内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康乐指数。
2010年关于 “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一文中对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幸福指数的五个客观指标和五个主观指标。我们从中归纳出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幸福指数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育医疗(客观指标) 教育普及率
文化与体育(客观指标) 每万人口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身心健康(主观指标) 休闲娱乐活动丰富 公共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完善
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丰富
生活便利(主观指标) 对教育状况满意 教育机会公平
其他教育机会很丰富
自我价值实现(主观指标)
通过社区教育能使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居民精神风貌更加积极乐观。为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社区教育的辐射面将更广泛,更反映民生,更注重居民的幸福感,因此构建好社区大文化、大教育平台,满足社区居民实现幸福感的教育需求, 是创建康乐家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1.2 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康乐指数的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基于表1的指标体系,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来分析社区教育的需求和社区居民从社区教育中获得的满意度。本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以上海静安区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共发放410份问卷,有效问卷率100%。
1.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男性有175人,占42.7%;女性有230人,占56.1%。
(2)年龄:18-29岁占到29.3%,30-39岁占到16.6%,40-49岁占到9.0%,50-59岁占到9.3%,60岁及以上占到35.6%。本次调查没有涉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社区成人教育。
(3)婚姻状况:已婚者占到66.8%,未婚者占到26.36%。
(4)户籍:上海户籍的占到89.8%,非上海户籍的占到8.8%。
(5)学历: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4.4%,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65.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39%。
(6)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共占4.9%,1500至2499元的占41%,2500至3499元的占27.1%,3500至4999元的占17.8%,5000以上的共占8.3%。
(7)职业状况:离退休人员占到38%,企业单位员工占到26.6%,事业单位员工占到21.2%。
1.2.2 调查结果。
(1)学习形式中社区教育比重最大。
目前调查对象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共占到44.63%,具体情况如下:参加社区学院学习的占到15.12%,参加社区学校学习的占到13.17%,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占到13.66%,参加居委教学点学习的占到2.68%。目前社区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教育,已经成为成人学习最主要的形式。
(2)参与社区活动社会价值显著。
在关于参与社区活动能起到的作用调查中,58.54%调查对象认为能加强邻里关系47.56%的认为能形成自己的社交圈;44.15%的认为能提升生活质量; 35.61%的认为能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27.80%的认为在活动中能得到认可;24.39%的认为能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有幸福感。
(3)社区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
社区教育在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方面起的作用上,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40%左右的认为作用一般。
(4)学习需求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愿意参加何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时,有43.17%的人选择听讲座;39.27%的选择参加活动; 19.76%的选择参加班级授课学习; 16.34%的选择参加咨询活动;11.95%的选择参加讨论。
(5)学习需求内容多样化。
在对哪些社区课程可以提高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素质教育类中37.07%的居民选择了心理健康课程,37.07%的居民选择了医疗保健课程;技能培训类课程中37.56%的人选择电脑基础课程,31.95%的人选择网络与生活;休闲类课程中50.98%的人选择了旅游,46.1%的人选择了养生,33.9%的人选择了烹饪。
(6)一期课程时间需求周期短。
社区教育课程开设多长时间比较合适的问题调查结果,有两个倾向比较明显。一是选择课程时间在1至3个月的占到三分之一左右。二是选择因学习内容而异的占到调查对象的近50%。
(7)社区课程单位学时需求短。
在对每天能用在社区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有多久的问题上,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1小时;35%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2小时;选择3小时及以上的调查对象不到10%。
2 从康乐指数指标看目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教育普及率还不够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体。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都是在静安区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静安区的社区教育也是发展的相对较好的区域,但是上述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在所有学习形式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共占到44.63%,這个比例已经占到所有学习形式的第一位,但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社区教育距离全民参与距离尚远。
2.2 社区文化设活动的设施配备不够丰富
在对社区中的文化设施设备情况的调查中,认为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只占到37%多,而认为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却占到三分之一强。其中,从年龄上来看,40至49岁的人认为社区文化设施设备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低,仅占13.5%。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学历的人认为社区文化设施设备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高,占63%。调查显示我们的社区文化资源不够多元化,低层次的建设多,满足不同程度人群需要的多元化建设少。
2.3 缺乏人群细分和针对性,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待提升
对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一半左右的调查对象对当前的社区教育满意;认为目前的社区教育开展的比较一般的占到41%到42%;对目前的社区教育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合计不到8%。调查显示,社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分层性不强。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的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对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吸引力较弱;社区居民中在职职工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还不强,社区教育资源缺乏吸引在职企事业职工的行为动力。究其原因,社区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多为一些零散性培训,规模不大,内容拓展不够,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差异化的教育需求。
2.4 社区教育重视了实际教育需求,忽视了潜在教育需求
目前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主,成人学习分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实际需求是成人自身意识到的迫切的学习需求,而潜在需求是成人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实际存在的需求。在对“通过社区学习和活动你在哪方面得到了提升”的调查中,51.71%的人选择了生活充实,是社区教育提升幸福感中比例最大的一项。生活充实是一种主观幸福感受,是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社区教育需求是一种潜在学习需求。从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社区教育的课程多是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缺乏对居民自我价值实现的潜在需求的系统考虑。
3 满足社区教育需求提高居民康乐指数的思考
3.1 扩展社区教育的规模,提升康乐家园建设客观指标
3.1.1 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普及率。
要实现康乐社区的客观指标社区教育普及率的提升,这就需要整合社区资源,让社区各种资源合力发挥更大效用。
社区内的单位资源是重要资源,如宣传部门、工会、民政局、人事局、团委、妇联等。例如社区学校可以和妇联资源整合对妇女提供社区教育。社区学校有教育资源,但是缺乏组织妇女的优势,而妇联有组织妇女的优势却缺乏教育资源,两者有效整合可以互补开展社区妇女的教育,推进社区妇女素质提升、生活幸福。
整合各级社区教育组织,充分发挥各级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协助作用,研究社区居民建设康乐家园的教育需求。发挥社区组织、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共同助力社区教育,横向联合,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开展与社区内各类学校、培训中心的合作,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经费、场地方面共享资源。
要加强与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联合共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扩大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
3.1.2 加大社区教育投入,优化社区文化设施设备建设。
社区文化设施设备是居民学习休闲的硬件设施, 丰富的社区文化设施设备是体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康乐的客观指标。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优化社区文化设施设备的重要保证。目前社区教育应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设立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根据社区教育的现有规模确定基数,再结合区财政收支及社区教育发展规划,使社区教育投资增量与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确保社区文化设施设备也稳步增加。同时要采取企业出资、社会捐赠、适当收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加强社区教育的基础建设,以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
要利用整合所在区域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设施设备,包括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实现部分社区教育的市场化、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以增强社区教育的选择性。
3.2 细分人群研究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每一类型社区教育需求就如同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教育需求倾向的居民构成的群体。
3.2.1 重视老年社区教育,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上海老年群体日益增加,办好老年社区教育是社区康乐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开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类课程和保健类课程;老年群体里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历层次比较低,社区教育应该考虑到这部分老年人的圆教育梦的想法,开设相应课程;借鉴西方国家老年教育成功经验开展退休准备时期教育和退休后的适应生活教育;拓展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管理、老人互助等的社会参与类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3.2.2 吸引中年人群和在职职工参加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
中年人在事业和生活中都是中坚力量,压力相对大,因此社区应该开展一些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休闲类教育;和企业合作开展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中年人职业技能提升需求;中年人必然属于一个家庭、一个楼宇、一个单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活动,吸引中年人的参与;根据中年人的意愿组成各种类型的读书会、聊天会,开展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社区民心、积淀社区文化。
3.2.3 迎合青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促进青年自我价值实现。
青年期是人生的奋斗期,青年人要积累能量,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开展轻松活泼的休闲文化类活动,营造社区快乐生活;开展体育与健康类教育,提升青年人身体素质;更新知识、时政常识等素质教育类培训,培养青年人人文科学素养;在岗培训、创业培训、面试技巧等发展教育,提升技能、促进发展;成立社交促进组,开展健康的社区社交活动,包括促进未婚青年寻找终身伴侣等社区活动,满足青年人的社交需求。
3.2.4 提供待业人员丰富的社区培训项目,提高生活便利满意度。
调查显示,待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的渴望最强烈。待业人员暂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压力大,而社区教育政府主导,学习成本低廉,为待业人员提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一方面可以开展待业人员的就业类教育,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政联合”三条社区教育培训途径,争取在培训职业和工种上多样化,努力提高受培训人员的就业率。
3.2.5 加大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适应性培训,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上海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随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应该广泛开展“新市民培训流动课堂”,推出以精神文化、城市文明、技能提升为核心的社区讲座,为新市民搭建学习平台,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总之,社区教育的开展要细分各种人群,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层次人的学习需求,通过社区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便利、自我价值实现等康乐指标,为康乐家园建设搭建平台。
3.3 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形式多样化适应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建设是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社区教育需求的最佳方式。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是把社区教育内容分解成较小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有多种组合,形成更大模块的社区教育单元。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特点就是单元模块教学周期短,学习内容选择灵活,以“拼图”的方式来增减或重组模块,建立成“社区课程超市”。比如摄影课程,可以分解为摄影器材、摄影技法、摄影作品赏析、数码图像后期处理单元等,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喜欢的单元学习,自己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每个模块课程都认定学习者的学分,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的“学分银行”,实现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以增强学习的激励机制。模块化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融合课堂讲课、网络课程、参观旅游、实践操作、访问观摩、表演展示等,以丰富居民的视野和体验,促进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通过模块的选择组合和内容更新来增加教育活力,创造出人人能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社区教育环境。
3.4 大力开发社区教育隐性课程,创造康乐社区教育需求
社区教育中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隐蔽在社区各种教育和氛围中的,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内容,社区学校的学员通过社区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结合学习中的人际交往、处理事务过程获得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隐性课程大多针对居民的潜在教育需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应大力开发隐性课程,来创造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
目前社区教育的潜在需求应该主要来自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因此要开发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活动性隐性课程,比如在社区定期开展公益活动、主题演讲和辩论、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教育活动。同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是居民提高幸福感的基础,因此要培育整洁优雅、康乐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隐性课程。比如社区中的宣传栏、楼道文化、小区广场等的文化内容属于社区隐性课程中的教育内容,这些物质文化环境教育对人产生潜在影响;开发民族文化传统、社区特色等隐性课程,“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存在于社区居民身边但又长期沉睡的资源获得开发,彰显出社区特色的魅力。
总之,社区教育要合理开发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满足居民实际的教育需求,创造体现居民自身价值呈螺旋上升态势的潜在教育需求,做到先唤醒、后启蒙,先生活、后知识。
在资源整合、加大社区教育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满足、创造社区居民的康乐教育需求,社区教育将不断提高全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激发社区居民的生命活力,并给接受社区教育的人的生活工作和整个社区带来积极的变化,营造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俞灵燕,王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 [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23-25.
2 丁久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搭建社区教育发展立交桥.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3-35.
3 蒋逸民.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31-36.
4 张燕农,张琪,李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