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自动驾驶车:千里之行,始于轮下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zlzl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预示着物联网和实时科技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
  
  Google刚刚宣布它们研发了一款自动驾驶的汽车。一小队这样的汽车已经全自动地行驶了1000英里,还有一些在很少的人工干预下行驶了14万英里。
  这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上个世纪,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此后再没有什么事件能与之相提并论。个人自主权因为汽车的出现发生了变革,但代价是巨大的。不过,我们即将进入私人汽车的新时代——驾驶的完全自动化。作为个技术专家,我觉得,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神话般的自动驾驶车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三种趋势的集合: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以及实时科技。当然,这三者的发展绝不局限于自动驾驶车。
  
  物联网
  私人汽车发明于19世纪末,流行于20世纪。现在,大约有6亿辆车行驶在这个世界的路上。平均每11人拥有一辆车。尽管汽车如此广泛和重要,它们仍然过时了。因为每一辆车都与其他的车不相往来,它们只是一块块默默赶路的金属。
  “你的车应该自己掌握方向盘。”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在不久前的一个公开声明上如此预言。几天后Google发布了他们的自动驾驶车。“我不敢相信我们居然让人来开车。汽车在电脑之前被发明出来简直是个历史故障。”
  科技革新的下一个舞台是把曾经与互联网分离的物品,如汽车、建筑、公路等仪表化和联网化。以联网的汽车为例:存储在云端的数据恒河沙数,通过人工智能四两拨千斤,汽车便能由AL来导航。这种方式将带来安全性、效率和舒适度的巨大提升。
  这种汽车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物联网的美好国景,但我们还应将这个图景置于更大的时代背景中去看。“想要给物联网的市场规模下个定论,就像在1940年预测塑料的市场规模一样。”乔治敦大学文化与科技交流教授Mlchael Ne。lson在TheHammerSmmith Group的—份报告中说。他曾是LBM互联网科技部的前任主管,联邦通讯委员会科技政策部门的前任主管。“那个时候(1940)年),很难想象塑料会被用在各种物品上。如果你把现在的信息处理看做那时的塑料,那么你就能设想到逻辑处理器能被嵌入进多少东西。”
  
  大数据采集
  Google是如何让汽车自动驾驶的?部分原因在于,它的软件部分可以获得难以置信的详尽数据:世界地图、限速信息、周边环境的实时影像、清晰的可视化分析,以及由公路上汽车的动态所交织出的巨大网状图像。
  这还仅仅是一辆车所能获得的信息,将它乘以汽车的总数,抱歉,这些车已经数不胜数了,想想你能得到多少信息吧。只要有联网设备,就有源源不断的数据产生。只要有大量数据,就不愁得不出图样分析、理性决策以及合理建议。
  很难说Google的自动驾驶车是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推荐技术,还是它已经超越推荐技术,直接发号施令了。从很大范围来说,大数据采集事关决策。一辆Google的自动驾驶车会让驾驶时进行重大决策变得更简单,因为它自动处理了不需要人类参与的决策部分。
  正如Micael E Driscoll所说:“当人们从读一写的信息循环中解脱出来,信息的产生变得更加没有阻碍。数据产生的速率和数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
  “随着大数据采集堆栈技术的成熟,工作流程(数据一分析一可视化一决策)的管理工具将更加精确。某一天,在网页界面制作和分享一份数据分析将如同写一篇博文般简单。到那时,我们的数据科学家就有得忙了。” 或者通过汽车导航系统来管理数据,也许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未来市场上的自动驾驶车将比拼着各自导航算法,或者驾驶者接触数据(产生自车上的传感器和摄像机)的用户体验。
  
  实时数据
  实时网络居然被狭隘地定义为Twitter和Facebook上的一连串新鲜事。
  就像实时自动交易永久地改变了股票市场,街上的车辆与云端之间的大量视频和传感数据的实时推送,将永久地改变驾驶。
  交通事故的避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止如此。Google发言人还提及了一个分享使用汽车的程序,这个程序能指引汽车到达潜在的使用者身边,从而避免了占用社区中宝贵的停车空间。根据这位发言人的话推测,这样的车能够根据现有行为的实时数据,判断出它们最该到哪儿去载上一位乘客。
  不过,最能体现“实时”的地方是当你坐在车上,看着汽车随着不断呈现的周边环境做出相应决策的时候。
  我想要强调的是,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以及实时技术等趋势将在很多方面深远地影响人类活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科幻电影中那神奇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科技集合而成的汽车所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不管是对于自主权的心理学、运输系统的生态学而言,还是对于城市的规划,抑或是对于数以万计的在失去控制的车轮下消逝的生命。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这些科技不光诞生了这样一辆车,它们将更近一步地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人类的生命体验。
其他文献
开个餐馆挺容易?  好像是,又不是  川渝,中国餐饮创业最活跃、夫妻档最密集、对国人的胃最具征服力  却多少年没走出一家上市公司  一个多月前.一对重庆夫妇开的餐饮企业登上纽交所  这段两业史由此改变  他们的企业不大牌  不是那些你熟悉的很精致、很诱惑、很可能最先上市的川菜公司  它十几年来只做快餐生意  招牌是酸菜米线、泡椒鸡饭  它活跃在西南  它有一个挺士气的名字——乡村基    重庆出了
期刊
有好的产品、有效的经营管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三个要素,经营才有可能赢利    这是一个在白领阶层中尽人皆知的日本品牌——吉野家。大众熟悉它更多是因为牛肉饭的美味,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曾经闯过倒闭和主打产品衰退两次鬼门关的企业。它的掌门人安部修仁的经营理论在日本被称为“逆境经济学”,被众多的中小经营者奉为经典。本文节选自日本著名财经作者广田显司的《吉野家的逆境经营学》一书。  s  提价,牛肉饭从
期刊
重庆人懂吃,总结出了“吃菜吃味道、风味更重要”的十字真言。能把味道与风味的概念这么认真地区分开来,不愧是吃客中的明白人。但是如果你想更加深究什么是“风味”,直爽的重庆人会告诉你:风味就是味道好噻。  于是,在餐饮界有了“食在四川,味在重庆”的说法。重庆人笑谈,因为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大家都懒得出门,所以都窝在家里研究怎么做好饭。久而久之,也培养了重庆人对于味道的鉴赏和挑剔。受码头文化的影响,重庆人
期刊
他们带着理想、热情和盲目投身到创业潮中,有专业机构来支持与引导,这样的创业能成功吗?    林鹏飞名片上,印着“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几个字,而他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 一上海汇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青年,2010年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对工业锅炉进行改造,提高燃烧效率。  公司注册资金50万,他自己掏了7万块钱,向还在读博士的女朋友借了1万,跟家里要了7万,加起
期刊
PetSmart公司的总部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这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宠物服务公司,它集网络食品、用具销售及线下宠物配套服务为一体。其在美国和加拿大合计开店1045家之多。它几起几落,在紧要关头调整策略,保持了企业战斗力,目前占有美国10%~12%市场份额,加拿大约8%份额。  PetSmart成立于1987年。本身是家族企业,最早做上游,是产品商。10多年之后积累了一定实力,开始涉足渠道。初期开设了
期刊
利用资本才能做大  文/广伟  中国的餐饮业有个怪现象,“市场大企业小”。今年全国餐饮营业额有望突破2万亿人民币,GDP贡献可达6%。但从企业的规模上看,我国有200万个餐饮企业,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2D09年仅有26家。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按照传统的方法做餐饮,开到20家店面就是个槛儿,一年四五个亿的营业规模,超过10个亿是很艰难的。麦当劳每年收入能做200多亿美
期刊
30年了,能够让一代代创业者倾心学习的企业家偶像,还剩几个呢?    一个中国创业者,假如在太空飞船上封闭了半年之后刚刚踏上中国大地,就听到最近半年来密集发生在商界大佬明星身上的丑闻与乱局,他该如何作想呢?会不会比在太空时还要失重和迷茫?  ——蒙牛和乳业同行发生了恶性公关战。@刘春:本是牛根生,相挤何太急I⑨潘石屹这些就是所谓的“商战”?这就是他们做事的底线?这样的公司的奶还敢喝吗7  ——美的
期刊
黑马成长营    爱创新,爱折腾  爱偏执,爱自虐  我是乔布斯和IPAD的粉丝  我不是什么商界大腕  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  我是拥有未来的商界黑马      一匹黑马横空而出,一群黑马汇聚一方。  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群黑马:他们没有特殊背景,他们创办的企业尚显稚嫩,但他们的激情从未减灭,技术基因、成长动力和创新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他们是中国经济成长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永不停
期刊
一个在商业和政治上无比正确的热点产业,为什么在现实市场中却不断地“撞南墙”?    节能环保,2010年的新时髦。  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破局不但没有让火热的清洁技术在中国降温,恰恰相反,继新能源之后,节能环保2010年又成为了这个新贵产业家族中的新热点。  就在今年年初,在党中央确定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布局中,“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被提升到“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高度,节
期刊
榜单说明  以10月15日收盘价计算,创业板总市值5123亿元,其中将在今年下半年解禁的市值588亿元,占当日流通市值的51%。  这是一个敏感的信号。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股价下行风险,当然也可能是长期投资优质创业板股票的建仓机会。对创业板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则有可能面临市值缩水、投资者更换的问题,当然也可能是离开问题股东、寻找阳光新生的重要机会。  在我们的这份“66位创业板股东减持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