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能使一些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弘扬和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还能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乡土人才,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思考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或失传,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进一步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渠道。结合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9年3月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的《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 》文件精神,在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多彩贵州”繁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打造了极具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树立了贵州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永不枯竭的源泉。随着“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不断延伸,对各类民族民间人才需求将会增加。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多彩贵州”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民族民间文化人才。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构建贵州特色民族教育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聚集了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担当起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通过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让本地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教育,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1.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中小学应该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为内容,让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努力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学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教学活动中。
2.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等专业,通过大课间开设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3.学校要制订有合理的教学计划,有一套完整的乡土教材,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有一批适用的教学设施,有一个学生展示特色的舞台,丰富教学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育成为我省民族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做贡献。
4.进一步强化成果的展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要广泛组织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使活动更有观赏性、更具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参加当地传统节日活动及专业比赛,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动手能力。
根据以上建议,我有了如下思考: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旁,玉源水库下的学校,是一个汉族和彝族杂居的乡村,开展好彝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学校大课间活动引进彝族搭体舞、酒令舞、跳脚舞、撒麻舞这些传统的舞蹈项目,既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又是非常独特的健身运动,学生在进行这些舞蹈运动的同时,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促进了健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危的彝族民间舞蹈项目得以保护和弘扬。
2.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两条直接进入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公路,有两个紧依于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彝族村寨(海坪村、甘塘村)。玉舍乡“十二五”规划中把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作为发展乡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根本上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依托的就是当地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这些彝族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经济资源。因此,我校开展彝族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不仅标志着彝族文化走向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为我乡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乡土人才,提供人力资源。再过五年学生走出社会就不必远出打工,可以在自家庄园从事彝家乐、农家乐之类的服务业,安居乐业奔小康。
3.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和彝族之间存在隔阂。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许多改变,但余毒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开展彝族文化进课堂,使汉族和彝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学习和生活中融为一体。可增进他们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有助于促进校园和谐,民族和谐及社会和谐。
因此,在我校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与大课间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是进一步把《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落到实处,也是传承、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责任。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查阅史料、深入实地考察,挖掘民族民间的文化精髓,利用大课间组织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思考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或失传,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进一步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渠道。结合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9年3月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的《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 》文件精神,在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多彩贵州”繁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打造了极具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树立了贵州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永不枯竭的源泉。随着“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不断延伸,对各类民族民间人才需求将会增加。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多彩贵州”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民族民间文化人才。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构建贵州特色民族教育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聚集了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担当起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通过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让本地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教育,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1.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中小学应该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为内容,让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努力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学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教学活动中。
2.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等专业,通过大课间开设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3.学校要制订有合理的教学计划,有一套完整的乡土教材,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有一批适用的教学设施,有一个学生展示特色的舞台,丰富教学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育成为我省民族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做贡献。
4.进一步强化成果的展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要广泛组织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使活动更有观赏性、更具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参加当地传统节日活动及专业比赛,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动手能力。
根据以上建议,我有了如下思考: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旁,玉源水库下的学校,是一个汉族和彝族杂居的乡村,开展好彝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学校大课间活动引进彝族搭体舞、酒令舞、跳脚舞、撒麻舞这些传统的舞蹈项目,既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又是非常独特的健身运动,学生在进行这些舞蹈运动的同时,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促进了健康。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危的彝族民间舞蹈项目得以保护和弘扬。
2.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两条直接进入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公路,有两个紧依于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彝族村寨(海坪村、甘塘村)。玉舍乡“十二五”规划中把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作为发展乡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根本上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依托的就是当地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这些彝族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经济资源。因此,我校开展彝族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不仅标志着彝族文化走向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为我乡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乡土人才,提供人力资源。再过五年学生走出社会就不必远出打工,可以在自家庄园从事彝家乐、农家乐之类的服务业,安居乐业奔小康。
3.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和彝族之间存在隔阂。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许多改变,但余毒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开展彝族文化进课堂,使汉族和彝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学习和生活中融为一体。可增进他们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有助于促进校园和谐,民族和谐及社会和谐。
因此,在我校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与大课间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是进一步把《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落到实处,也是传承、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责任。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查阅史料、深入实地考察,挖掘民族民间的文化精髓,利用大课间组织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