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人跪拜的那点事儿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2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咱中国人老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中国古代礼仪的核心,就是跪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磕头。跪拜在政治上的解读,就是臣服,乍被征服的时候,要用长跪不起,要磕头如同鸡啄米,除非安了心,想当断头将军,才可以“立而不跪”,其实刚烈如斯者,有一部分无非是以进为退,行险取胜,只要对方给点好脸,咱这边立马就坡下驴,依旧还是跪和拜。
  自打西方世界,起了近代化的骚动,一干不逞之徒,驾起船满世界走,自然也没有放过中国,开始只在沿海溜溜边,可是很快就要求进北京见皇帝,外面来的洋人,当时叫夷人,见皇帝的最大麻烦,是礼仪,即跪拜问题。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所谓的“中外”概念,中是指朝廷,外是指朝外的“野”,远一点的,连听说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我眼不见为净,但是你只要来我中华,我只当你是来上贡的,别的不说,想见,必须上礼部,演习如何双膝跪倒。
  洋人自然也有洋礼。洋人地方,南起西班牙,北至俄罗斯,都是信上帝的,信上帝的民族,也知道双膝跪倒,但那是单对上帝的,对于人间的君主,一般只跪一条腿,再吻一下君主的手。
  显然,当时那些满世界乱窜的红毛夷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并不那么虔诚,尽管一肚皮不乐意,但是该双膝跪倒,就双膝跪倒,荷兰人跪了,西班牙人跪了,葡萄牙人也跪了,而且就属他们跪得痛快,来一次跪一次,一点折扣都不打。后来听说英国人不肯跪,葡萄牙人还嘟囔:我们次次都跪,凭什么他们不跪?俄罗斯人开始死活不跪,后来也跪了。只是清朝的皇帝发现俄国的哥萨克对东方的狂热推进,已经危及到了中国模糊的西北和东北边疆,除了武装抗击之外,外交上的交道也得有,于是,不仅俄罗斯的使团来北京,中国的使团也去了莫斯科,而且临行前康熙皇帝特意嘱咐,出使大臣见了俄国的君主,也要三跪九叩。因此,虽然沙皇对于这等繁复的中国礼仪有点莫名惊讶,但还是耐着性子领受了。因此,尽管在理藩院的记录里,来的俄国人都是贡使,但实际上,当时的中俄两国是平等交往的。
  
  然而,这种平等交往,只限于中国对俄罗斯,18世纪末,当英国人也要求平等往来的时候,中国的乾隆皇帝却不答应。其实,当时地方官汇报说,有英国人不远万里前来上贡,恭贺皇帝的生日,乾隆还是很高兴的。双方对于礼仪,也没那么叫真。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明明知道贡使是什么意思,但一路上,自己的礼物上被中国人插上贡使的旗帜,也装作不知。对于跪拜的礼仪的要求,也只有妥协精神,只要中国的一位大臣,可以对英国国王的影像三跪九叩,他也可以对乾隆帝做同样的事。可是滑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肯牺牲一下自己的膝盖,这样跪一下,最后不得已,中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只能向皇帝汇报说,英国人虽然练习了很久,但始终练不好,皇帝虽然知道没有人会这么笨,也宽宏大量,允许英国人见面的时候只跪一条腿,只当他们是刚从花果山上下来的猴子,胡乱唱个大诺便了。
  只是,乾隆对于英国人平等通商,双方互派使节驻在对方首都的要求,却很是不能忍,在他眼里,英国不是俄罗斯,中国人没什么可以求他们的,通商和贸易,在当时的中国,还不算回事。虽然英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号称世界工场,但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连英吉利到底在什么位置,大家都一笔糊涂账。因此,英国人派来的庞大使团,只带了几幅皇帝赐的“福”字,和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傲慢的“敕书”,回家去也,送给中国皇帝精美的礼物,很多机械和光学仪器,连同精良的火炮,都原封不动地放在圆明园的仓库里,最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又被原封不动抢了回去。
  当然,马戛尔尼使团并没有真的空手而归,随团的画师的画笔,像照相机一样,画出了中国的各色人等,政情风貌,在西方富有盛名的中华帝国,在使团面前,展露出来的,是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政治腐败,守备空虚,海岸炮台上,摆的是明朝制造的锈迹斑斑的铜炮,号称精锐的神机营士兵,肩上的火枪也是样子货。
  1816年夏天,英国人做了最后一次平等通商的努力,阿美士德使团来了。但是,很明显,双方的耐性都差了很多,英国人在跪拜问题上再也不肯让步,据说阿美士德勋爵的有言道,他的双膝,只能跪上帝和女人。而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一个对补丁衣服有特别爱好的可怜人,此时也没有他老子那种雅量,坚决不肯见一个不肯跪拜的夷人。
  当1860年英国人和法国人联手打到北京,咸丰皇帝最终尝到了因洋人跪拜那点事儿,屁股被痛殴的滋味。然而,在他因屁股被打而窝囊地死去,他当家的儿子和老婆,却惊讶地发现,其实,在北京城里有了不跪拜的洋人使节,天也没有塌下来,中国人慢慢地适应了存在于东交民巷的外国使团,还可以偷偷看看洋人怎样打网球,而且学会了派使节出去,驻在别的国家,也有人学会了洋人语言,以及人家制定的国际公法。洋人跪拜的那点事儿,终于再也不是事儿了。
其他文献
编译 笑非 王斐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简”这个连环画人物在英国军队中无人不晓。这个金发美女不仅被印在年历、打火机上,还被印在飞机、军舰、坦克上,作为幸运的标志。她的影响之大,丘吉尔曾把她比作盟军用来对抗德国的秘密武器。    英国的“美女炸弹”    1932年12日,“简”出现在一部名为《简的日记:一个聪明伶俐年轻女孩的日记》(“Jane’s Journal——the Diary o
期刊
观点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
期刊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描绘了一副从古琥珀中提取恐龙DNA的美妙幻景。 在今天,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遗骨身上获得基因组完整图谱,已是现实。    公元前210年,陕西关中尽是大工地。在咸阳,新朝宫阿房宫已经开工两年,而骊山脚下,秦始皇陵的修建已经进入第37个年头。    秦陵是从秦始皇13岁登基那年就开始修建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是李白的诗。秦陵修建时间之
期刊
1949年,从保甲到居委会,在大历史是新旧制度的更替,而之于渺小的个人,却是短暂的得失与荣辱。    说起来,陈福林和陈道彰两位老人,这辈子唯一重大的政治身份,就是曾经担任了共和国第一个居委会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陈福林来自工人阶级,陈道彰出身商人世家。前者靠拉人力车糊口,后者是这个城市资产阶级的后代,有着不错的学业背景。居委会之于他们就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的城堡,把两个人生轨迹截然迥异的人物安排在了一起
期刊
对于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床头摆了一排黑泽明全集就和摆了一排希区柯克全集是一样的意义,它们都不是很好的入门作品,却是入行许久之后,觉得黔驴技穷了才会认真去看的好东西。虽然中日文化很多相通之处,但看得懂黑泽明的故事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作品内涵却很难,不过幸亏有这么一个支点:莎士比亚。  早于“言必称希腊”的八九十年代,黑泽明在四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寻找东方价值观在西方思想体系外的姿态。他父亲是个军人,黑
期刊
编译:彭华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第一支青年地下抵抗组织,近百名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二战期间,在苏联被占领区虽然有数以百计这样的地下组织或游击队,但“青年近卫军”是第一个在成员大部牺牲后一举成名的抵抗组织。  “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事迹在几十年前的苏联几乎家喻户晓。在那个年代,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青年人中十分抢手,导演格拉西莫夫改编的影片更是催人泪下。“青年近卫军”主要英雄人物的名字随处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离开非洲大陆的?一路上,他们碰见过谁,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千百年的疑问推动着人们去寻找人类迁徙的地图。    只要用一个棉签擦拭面颊,获得口腔上皮细胞,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与世界上那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你是不是和英国女王或者成吉思汗有亲戚关系。这是真的吗?  2005年,美国原住民万帕诺亚格族族长麦克尔马克雷就试了试,他想了解
期刊
在阅读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象征、仪式、隐喻、神灵崇拜和民间信仰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是如何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科学界曾采用古典进化论的分类架构,简单的将上述内容归结为古代史的“残余”,在尚未对此加以深入探讨之前,便认为它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逐步松懈,许多民间传统社会-文化形态重新回归于
期刊
1948年10月18日,胡适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来到杭州,下榻在西湖边熟悉的新新旅馆,20日下午二点钟,他在浙大体育馆演讲《自由主义》。浙大学生唐为根回忆,当年胡适来浙大讲话“不得人心”,“台下学生不断地出现哄声四起”,并不确切。因为当天的竺可桢日记写得很清楚,听讲的浙大学生、老师有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着听讲的,但一小时二十分,很少有人退场的,“亦可知适之演讲之魔力也”。他的日记中还说到胡
期刊
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