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里区域活动是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活动。 但一直以来,活动区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是让我们觉得非常繁杂的工作。既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相应层次的玩具。为此老师们也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同时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相应玩教具。但我发现费尽心思准备的很多东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这些材料的局限,只能玩出很少的花样,不能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我园顺应《指南》精神,从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的投放入手,鼓励孩子展开想象,大胆创造,体验自主自由活动的快乐,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以下是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粗浅的经验:
一、发挥幼儿自主性,师幼互动,共同设置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如:中班老师发现孩子对瓶子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搜集各种各样的酒瓶、饮料瓶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进行分享交流,然后进行瓶子装饰画,这样耳目一新的活动区变应运而生了。在欣赏五颜六漂亮瓶子的同时,孩子们又发现了,这些摆设就像家里的插花瓶一样,所以又生成了利用彩纸、树枝、布片等材料作出了漂亮的花朵,美工区的孩子徜徉在美丽的小世界里。活动区渐渐漂亮起来后,孩子们参与的情绪高漲,针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再和幼儿共同商讨,群策群力。
二、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活动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幼儿阶段的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1.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选择
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创造。如在美工区内,可以让孩子们一起搜集玻璃瓶、酸奶瓶、矿泉水瓶,引导幼儿用颜料、毛线、布、锡纸、羽毛、橡皮泥、彩色纸来装饰瓶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创意。于是富有个性的作品一件接一件的出现,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2.提供专属区域,供幼儿创作
大班孩子们自己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在这里,分门别类地摆放幼儿收集的纸盒、瓶盖、纸箱、易拉罐、塑料瓶、纸心卷、各种塑料工具等,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组合,展开想象。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造灵感,我以“盒子变变变”为主题开展了一节教育活动课,在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我先请幼儿欣赏了教师和幼儿家长制作的一些玩具,在幼儿欣赏之前,提出问题:“这些玩具都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用这些材料还可以做出什么玩具?”让幼儿有目的的去观察、去欣赏、去思考。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让自己学会更多的本领,让自己变成小小魔术师呀,把我们自己带来的这些盒子来变成好玩的东西?”孩子们听到老是这样说都很迫切的回答:“想”。然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桌子上,让幼儿分组做好。在制作之前,教师提出了制作要求:“想想你用什么盒子做出一个什么玩具?跟朋友讲讲,也可以和朋友合作做,用不同的方式对纸盒进行改造、装饰,使它变成一样好玩的玩具。”制作开始了,幼儿们兴高采烈的忙活起来,有的直接在盒子上贴上眼睛、鼻子、嘴变成一个盒子娃娃;有的和好友一起商量着把两个不同的纸盒粘在一起并用瓶盖做成轮胎,这样,一辆小汽车就新鲜出炉了;有的用4、5个小盒子连接在一起做成了一列小火车;有的在鞋盒上画上了门窗,一座小房子就这样完成了……玩具都做好了,一件件的作品摆放在玩具柜上,孩子们相互的欣赏着,交流着制作方法,体验着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别提有多自豪了。
3.不断地更新材料
当材料太简单时,或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老师便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情况和兴趣投放新材料,适当的加强材料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如:科学区中,让孩子充分理解摩擦起电的科学现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杆、筷子、玻璃棒、不锈钢小勺、布、丝绸、毛皮等,并和幼儿一起探讨了实验记录表,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这种重复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失去兴趣,于是老师就将纸屑换成纸卷的小棍,用电池当底座,将小棍架在电池上,然后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来吸引小棍在电池上转动,新的材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又主动探索起来。
4.区域联动,提升幼儿制作欲望
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要提高流通性,利用性。如美工区,我们的孩子利用橡皮泥捏完棒棒糖后,送到娃娃家给孩子,但到了娃娃家,棒棒糖就不能再和下一个区域进行互动,所以,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流通性,使各个区域的孩子都能互动起来,大大提高材料的使用率,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活动区通常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因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纲要》中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努力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作为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探索中提高能力、在总结中学到知识;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验开放性材料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一、发挥幼儿自主性,师幼互动,共同设置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如:中班老师发现孩子对瓶子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搜集各种各样的酒瓶、饮料瓶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进行分享交流,然后进行瓶子装饰画,这样耳目一新的活动区变应运而生了。在欣赏五颜六漂亮瓶子的同时,孩子们又发现了,这些摆设就像家里的插花瓶一样,所以又生成了利用彩纸、树枝、布片等材料作出了漂亮的花朵,美工区的孩子徜徉在美丽的小世界里。活动区渐渐漂亮起来后,孩子们参与的情绪高漲,针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再和幼儿共同商讨,群策群力。
二、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活动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幼儿阶段的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1.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选择
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创造。如在美工区内,可以让孩子们一起搜集玻璃瓶、酸奶瓶、矿泉水瓶,引导幼儿用颜料、毛线、布、锡纸、羽毛、橡皮泥、彩色纸来装饰瓶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创意。于是富有个性的作品一件接一件的出现,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2.提供专属区域,供幼儿创作
大班孩子们自己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在这里,分门别类地摆放幼儿收集的纸盒、瓶盖、纸箱、易拉罐、塑料瓶、纸心卷、各种塑料工具等,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组合,展开想象。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创造灵感,我以“盒子变变变”为主题开展了一节教育活动课,在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我先请幼儿欣赏了教师和幼儿家长制作的一些玩具,在幼儿欣赏之前,提出问题:“这些玩具都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用这些材料还可以做出什么玩具?”让幼儿有目的的去观察、去欣赏、去思考。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让自己学会更多的本领,让自己变成小小魔术师呀,把我们自己带来的这些盒子来变成好玩的东西?”孩子们听到老是这样说都很迫切的回答:“想”。然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桌子上,让幼儿分组做好。在制作之前,教师提出了制作要求:“想想你用什么盒子做出一个什么玩具?跟朋友讲讲,也可以和朋友合作做,用不同的方式对纸盒进行改造、装饰,使它变成一样好玩的玩具。”制作开始了,幼儿们兴高采烈的忙活起来,有的直接在盒子上贴上眼睛、鼻子、嘴变成一个盒子娃娃;有的和好友一起商量着把两个不同的纸盒粘在一起并用瓶盖做成轮胎,这样,一辆小汽车就新鲜出炉了;有的用4、5个小盒子连接在一起做成了一列小火车;有的在鞋盒上画上了门窗,一座小房子就这样完成了……玩具都做好了,一件件的作品摆放在玩具柜上,孩子们相互的欣赏着,交流着制作方法,体验着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别提有多自豪了。
3.不断地更新材料
当材料太简单时,或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老师便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情况和兴趣投放新材料,适当的加强材料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如:科学区中,让孩子充分理解摩擦起电的科学现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杆、筷子、玻璃棒、不锈钢小勺、布、丝绸、毛皮等,并和幼儿一起探讨了实验记录表,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这种重复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失去兴趣,于是老师就将纸屑换成纸卷的小棍,用电池当底座,将小棍架在电池上,然后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来吸引小棍在电池上转动,新的材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又主动探索起来。
4.区域联动,提升幼儿制作欲望
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要提高流通性,利用性。如美工区,我们的孩子利用橡皮泥捏完棒棒糖后,送到娃娃家给孩子,但到了娃娃家,棒棒糖就不能再和下一个区域进行互动,所以,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流通性,使各个区域的孩子都能互动起来,大大提高材料的使用率,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活动区通常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因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纲要》中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努力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作为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探索中提高能力、在总结中学到知识;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验开放性材料带来的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