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学生不断增加。家庭的变故,父母玩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这或多或少给这些孩子造成心理影响,亲情的缺失,必然导致其行为和心理的受损甚至失衡,出现诸多问题,如:有的自卑,以至于自闭;有的敌视周围的一切,“破罐子破摔”;有的对老师和同学的好意不理不睬,甚至往往曲解;有的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混着吧”的思想较为严重。如何通过“”家访“”,凝集家校合力,教育和挽救这些“问题学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正,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有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是我作为一个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
这是我作为班主任转换“问题学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我通过了进门家访、QQ聊天、微信、手机短信和打电话等多种形式的“家访”对一个问题学生成功地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
开学初,班级转来一个姓马的男生。他郁郁寡欢,无精打采,上课心不在焉,不交作业。马某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按报名的地址和转学证明,辗转几次才找到了马某的家和原来学校的班主任,让我高兴的是,从他们那里了解到:
马某,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母亲远走,他只能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把它放在爷爷家后外出打工,一去不归,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从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离异家庭到单亲家庭再到留守年幼的马某,情感世界一下子崩溃。起初他还能要求自己,上学、生活还算正常。可是时间一长,上学开始迟到,后来发展成旷课。作业不交,上课睡觉、说话,顶撞老师,欺负弱小;在家里,脾气暴躁,爷爷奶奶说话稍不如意,破门而出便夜不归宿;在校外,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滋事。老师和同学们谈“马”色变,一时间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得转校,看新的环境能不能改变这个可怜的“孙子”。
知道了马某的变化的真实原因,班主任急在心里,痛在心里。一个好端端孩子只因家庭的破裂而落到这个地步。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它可真的被毁掉了。于是,我坚定了信心,决心挽救这个缺失情感的“问题孩子”。
一、反复家访,用“师爱”开启他尘封的心灵
马某之所以发生变化,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的破裂,他始终生活在“无家”的阴影中,逐渐失去了亲情,没有情感的寄托,没有心灵的抚慰。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渐渐关其心灵的大门。要挽救他就得走进他,找到能打开尘封心灵的钥匙,找到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简单的训斥、批评只能适得其反。我是这样做的。
(一)尊重、理解、宽容他,善待他的错误
家访时,我放下老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相待。不抓住他的“小辫子”使劲抖落。开始时,马某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有时问几句答一句,或干脆一言不发。一次不行,就来两次、三次,不怕反复。心诚则灵,经过多次家访谈心,他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的,就主动和老师交谈。能向老师吐露他的“隐私和心事”。
(二)把握谈话的话题
家访时,注意选择话题,它能畅所欲言的就和他聊,他不愿说的先避开。事先就学习、家庭、影视、个人情感、个人兴趣与爱好等方面设计好话题,投其所好。话题对上了,气氛就有了,效果自然就好了。马某开始不愿谈的家庭的事,后来就主动谈了。老师了解了问题的症结,就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家访架桥,用“亲情”弥补缺失的情感
一次,听知情的学生讲,马某母亲虽远在他乡,但她和马某家邻居有电话联系。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即设法找到了马某母亲的电话号码,和马某的母亲取得联系,说明了马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听了很是吃惊,为孩子的变化痛心。但一提到让她做马某转化工作,她立即拒绝,表示爱莫能助。电话中我反复说明了利害关系,希望她能配合,不能看着孩子毁掉。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她终于答应与马某见面。一天,马某母亲如期而至,两人見面,悲喜交加,倾心详谈,一直倔犟的马某忍不住痛哭起来。当马某母亲答应定期来看望他时,一脸愁容的马某绽开了幸福的笑脸。这以后,马某的情绪有明显好转,迟到少了,上课也能坐好了。为了巩固成果,老师又千方百计联系上他的父亲。马父听后,表示当即与马某联系。没有训斥,没有责骂,问寒问暖。马某听后激动不已。仿佛又回到昔日那幸福的家庭。之后,我又对马某的爷爷奶奶进行了家访,希望他们给与马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二位老人爽快答应了。经过努力,马某一家人虽没走到一起,但关爱孩子的心走到了一块。从此,马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享受到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父母”之爱。
在这种氛围中,马某时时都能感受到了爱。以前的家破了,但他仍然生活在“家”中; 人散了,但亲情还在,“亲情”会像春风一样陪伴着他。,现在,马某懂事了,他理解了父母的难处,体谅爷爷和奶奶的不容易。
我的特殊的“家访”,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我的转化教育有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又加入了马某的父母的微信和QQ,随时与他们联系,共同实施教育。
三、家访归来,用“友情”温暖孤独的心
家访归来,我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我与马某结朋友的活动
班干部带头,主动与马某交友,其它同学也随即行动起来,和马某友好相处,马某在时,有的是笑脸,笑声。没有孤立,也没有歧视。
2.读书活动
让同学们收集交友的名言,谈体会,说感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明白交友的原则和目的。道理明白了,是非清楚了,马某很快与社会青年断绝往来,回到集体中来,快乐健康的成长。
3.为马某过生日。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的家访,不知马某的真实想法,就不会有我改变方法和措施,也没有马某喜人的变化,家访使我的转变工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转变马某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家访”不仅能了解实情,而且能起到感化感染的作用。对于家庭遭到不幸、亲情缺失的“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家校合力,动员一切力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不能听之任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用爱,才有成效。师爱就像阳光能驱散他们心头黑暗;亲情就似春风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友情恰如雨露可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田。爱唤回的是曾经缺失的情感,爱挽救的仍是青春阳光的少年。
用爱铺就的家访之路上,给孩子一份蓝天。
用爱铺就的家访之路上,收获教学的成功和幸福。
爱,让“问题学生”不在有问题。
这是我作为班主任转换“问题学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我通过了进门家访、QQ聊天、微信、手机短信和打电话等多种形式的“家访”对一个问题学生成功地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
开学初,班级转来一个姓马的男生。他郁郁寡欢,无精打采,上课心不在焉,不交作业。马某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按报名的地址和转学证明,辗转几次才找到了马某的家和原来学校的班主任,让我高兴的是,从他们那里了解到:
马某,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母亲远走,他只能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把它放在爷爷家后外出打工,一去不归,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从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离异家庭到单亲家庭再到留守年幼的马某,情感世界一下子崩溃。起初他还能要求自己,上学、生活还算正常。可是时间一长,上学开始迟到,后来发展成旷课。作业不交,上课睡觉、说话,顶撞老师,欺负弱小;在家里,脾气暴躁,爷爷奶奶说话稍不如意,破门而出便夜不归宿;在校外,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滋事。老师和同学们谈“马”色变,一时间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得转校,看新的环境能不能改变这个可怜的“孙子”。
知道了马某的变化的真实原因,班主任急在心里,痛在心里。一个好端端孩子只因家庭的破裂而落到这个地步。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它可真的被毁掉了。于是,我坚定了信心,决心挽救这个缺失情感的“问题孩子”。
一、反复家访,用“师爱”开启他尘封的心灵
马某之所以发生变化,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的破裂,他始终生活在“无家”的阴影中,逐渐失去了亲情,没有情感的寄托,没有心灵的抚慰。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渐渐关其心灵的大门。要挽救他就得走进他,找到能打开尘封心灵的钥匙,找到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简单的训斥、批评只能适得其反。我是这样做的。
(一)尊重、理解、宽容他,善待他的错误
家访时,我放下老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相待。不抓住他的“小辫子”使劲抖落。开始时,马某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有时问几句答一句,或干脆一言不发。一次不行,就来两次、三次,不怕反复。心诚则灵,经过多次家访谈心,他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的,就主动和老师交谈。能向老师吐露他的“隐私和心事”。
(二)把握谈话的话题
家访时,注意选择话题,它能畅所欲言的就和他聊,他不愿说的先避开。事先就学习、家庭、影视、个人情感、个人兴趣与爱好等方面设计好话题,投其所好。话题对上了,气氛就有了,效果自然就好了。马某开始不愿谈的家庭的事,后来就主动谈了。老师了解了问题的症结,就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家访架桥,用“亲情”弥补缺失的情感
一次,听知情的学生讲,马某母亲虽远在他乡,但她和马某家邻居有电话联系。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即设法找到了马某母亲的电话号码,和马某的母亲取得联系,说明了马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听了很是吃惊,为孩子的变化痛心。但一提到让她做马某转化工作,她立即拒绝,表示爱莫能助。电话中我反复说明了利害关系,希望她能配合,不能看着孩子毁掉。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她终于答应与马某见面。一天,马某母亲如期而至,两人見面,悲喜交加,倾心详谈,一直倔犟的马某忍不住痛哭起来。当马某母亲答应定期来看望他时,一脸愁容的马某绽开了幸福的笑脸。这以后,马某的情绪有明显好转,迟到少了,上课也能坐好了。为了巩固成果,老师又千方百计联系上他的父亲。马父听后,表示当即与马某联系。没有训斥,没有责骂,问寒问暖。马某听后激动不已。仿佛又回到昔日那幸福的家庭。之后,我又对马某的爷爷奶奶进行了家访,希望他们给与马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二位老人爽快答应了。经过努力,马某一家人虽没走到一起,但关爱孩子的心走到了一块。从此,马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享受到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父母”之爱。
在这种氛围中,马某时时都能感受到了爱。以前的家破了,但他仍然生活在“家”中; 人散了,但亲情还在,“亲情”会像春风一样陪伴着他。,现在,马某懂事了,他理解了父母的难处,体谅爷爷和奶奶的不容易。
我的特殊的“家访”,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我的转化教育有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又加入了马某的父母的微信和QQ,随时与他们联系,共同实施教育。
三、家访归来,用“友情”温暖孤独的心
家访归来,我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我与马某结朋友的活动
班干部带头,主动与马某交友,其它同学也随即行动起来,和马某友好相处,马某在时,有的是笑脸,笑声。没有孤立,也没有歧视。
2.读书活动
让同学们收集交友的名言,谈体会,说感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明白交友的原则和目的。道理明白了,是非清楚了,马某很快与社会青年断绝往来,回到集体中来,快乐健康的成长。
3.为马某过生日。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的家访,不知马某的真实想法,就不会有我改变方法和措施,也没有马某喜人的变化,家访使我的转变工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转变马某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家访”不仅能了解实情,而且能起到感化感染的作用。对于家庭遭到不幸、亲情缺失的“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家校合力,动员一切力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不能听之任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用爱,才有成效。师爱就像阳光能驱散他们心头黑暗;亲情就似春风能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友情恰如雨露可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田。爱唤回的是曾经缺失的情感,爱挽救的仍是青春阳光的少年。
用爱铺就的家访之路上,给孩子一份蓝天。
用爱铺就的家访之路上,收获教学的成功和幸福。
爱,让“问题学生”不在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