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诵读、想象、分析、实践的过程中广化、强化、敏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一双警醒的耳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语感突出的地位,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客观性目标。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朗读、背诵,强化语感实践,积淀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郁感知色彩的心理体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好,练习设计重点突出的优势,“以有指导的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通过扎扎实实的诵读训练,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积淀语感。
1、初读力求读顺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是朗读的基础,因此在初读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不要急于求成,务求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声声入耳。初读训练一定要扎实,“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加以指导,刚开始时,为了让学生读书字字入耳,也可以暂用手指‘划读’,等学生有了综合的欲求,便要立即‘转轨’——加大认读单位,训练用眼扫视,以逐步形成语流。”
2、精读力求读懂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在精读阶段,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3、熟读力求读好
学生通过初读和精度,对文章的脉络、思想感情、事物特点、语言情况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体会和体验。这还不够,还必须将这些了解和理解,体会和体验,积淀成语感。语感的积淀是知识、经验、思想、情感的内容积累和相适应的语言材料积累的有机统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与同样生动、丰富、鲜明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沉淀于学生脑海中,这样才能实现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有机统一,这样语感才真正地得到发展。因此,在熟读阶段,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反思、梳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通过联系想象,强化语感体验,丰富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可感的形象,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语感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唤起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强化语感体验。
三、通过写作、活动,强化语感运用,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仔细观察社会、自然、生活,写观察日记;另一方面则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讲故事、说话、做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活记乐背,熟读成诵,增加语言积累,汲取语言营养,积淀语感经验,帮助他们在运用中培养语感,训练他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集腋成裘,学生的语感自然会敏锐起来。
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语感是一个整体的语文综合训练,而且语感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语感突出的地位,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客观性目标。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朗读、背诵,强化语感实践,积淀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郁感知色彩的心理体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好,练习设计重点突出的优势,“以有指导的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通过扎扎实实的诵读训练,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积淀语感。
1、初读力求读顺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是朗读的基础,因此在初读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不要急于求成,务求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声声入耳。初读训练一定要扎实,“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加以指导,刚开始时,为了让学生读书字字入耳,也可以暂用手指‘划读’,等学生有了综合的欲求,便要立即‘转轨’——加大认读单位,训练用眼扫视,以逐步形成语流。”
2、精读力求读懂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在精读阶段,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3、熟读力求读好
学生通过初读和精度,对文章的脉络、思想感情、事物特点、语言情况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体会和体验。这还不够,还必须将这些了解和理解,体会和体验,积淀成语感。语感的积淀是知识、经验、思想、情感的内容积累和相适应的语言材料积累的有机统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与同样生动、丰富、鲜明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沉淀于学生脑海中,这样才能实现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有机统一,这样语感才真正地得到发展。因此,在熟读阶段,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反思、梳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通过联系想象,强化语感体验,丰富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可感的形象,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语感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唤起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强化语感体验。
三、通过写作、活动,强化语感运用,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仔细观察社会、自然、生活,写观察日记;另一方面则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讲故事、说话、做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活记乐背,熟读成诵,增加语言积累,汲取语言营养,积淀语感经验,帮助他们在运用中培养语感,训练他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集腋成裘,学生的语感自然会敏锐起来。
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语感是一个整体的语文综合训练,而且语感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