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来源 :中国教师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达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改;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这就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管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这都要求我们来一次“洗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自身应该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去“洗脑”,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1.教师不是“权威”,在某些方面,学生会比我们更“内行”
  过去,我们在学生面前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受业恩师”姿态。其实我们必须承认,知识是发展着的,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学生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而并非“羊”,教师不能牵着他们走
  在成功的教育中,学生受到老师的直接影响而成才的例子很多,但与教育的普遍性相比,那些都还是非常典型的“个案”。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无数的个体,我们的教育并非是为培养这些老师模式的少数的“个案”,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千姿百态的建设者。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与学生一起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
  3.我们不仅仅是教者,我们还应当是学生的“学友”
  教育需要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平等、愉快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4.我们不能再以“灵魂工程师”自居,因为我们并不能预先设计学生的灵魂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每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潜在的资源,教师要做的应当是如何去开发、挖掘出他们的这种资源。所以我们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过去我们是学生学习的“信息源”,现在我们只是一个“信息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学生往往以教师的教导为至高无上的“圣旨”,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努力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只有“一桶水”永远不够,我们必须努力成长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那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不仅如此,我们更需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而且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学生的挑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了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是数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数十种各不相同的思维,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我们必须事先有心理准备,不能临阵自乱。
  8.不断汲取营养,让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喜欢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但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它们总是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就毁灭掉自己。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知识的营养,不断地更新自我,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不能每面对一代学生都只是“老生长叹”,更不能只讲“无私奉献”一副“老黄牛”模样。我们在敬业的同时,也应该倡导有益的休闲和娱乐,一是因为“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二是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年轻的心态——要知道,我们面对的都是年轻的生命!
  9.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来做“裁判”
  我们不能总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还课堂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们在平等的交流中去充实他们自己的课堂,而让我们教者在参与其间的同时,“裁判”学生,也“裁判”自己。
  10.教育是第三产业,我们是学生的“服务员”
  在历代神位上有“天地君亲师”,现代也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风尚。虽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对他们讲“尊敬老师”,让他们学会做人,但面对现代的经济社会,我们不能总是以“为师”的长者自居。学生家长花钱,我们出力来教育孩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服务关系(当然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商业关系),只是我们从事的这种商业活动更为特殊、更为复杂罢了。为学生服务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以我们不能总是高高在上,一定要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位置,充当好自己的角色。
  11.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要重新思考“因材施教”的含义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而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这实际上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古人说的“因材施教”,并非是让我们只针对学生自身的有利条件而“施教”,同时也要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利因素甚至缺点而采取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郭思樂,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3期。
  [3]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作了新的规定。规定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是教学观念的一次大变革,是要将多年来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期刊
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节课,我首先出示一块手帕,让大家猜想:用火点燃后会是什么样子?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烧坏了,我微笑着没有说话,把一块手帕在酒精灯上点燃,熊熊大火持续了了1分钟左右,火灭了,手帕完好无损,同学们惊呆了,紧接着,我又变厂几个小魔术:魔棒点灯、藏猫咪、清水变牛奶等,同学们强烈感受剑化学的魅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将他们带入化学
期刊
《数学课堂标准》倡导学生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下面我浅谈几点看法:  1.重视情景创设充分
期刊
《学记》虽然全文仅1200多字,但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它不仅对2000多年以前封建时代的教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豫时孙摩”这四大教学原则了,它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的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它以其直观的,新颖的、活动的图像与画面展示其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吸收信息,帮助教师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校内实施的“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和能力”的教改情况,探索改进、完善后的教改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实验;观察能力;规范操作;探究学习;创新思维;分析能力  1.研究背景  中学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期刊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地学习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高效课堂中来呢?我们教师又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呢?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过后,我认为转变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1.采取创意性的导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育局资助中心的工作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近年来,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很多南下务工家长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来自中国儿童信息中心的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47.7%。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网上统计我们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
期刊
【摘 要】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开展书法教育有助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书写技能,培养审美趣味,陶冶情操修养。当下书法教育严重缺失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传统的书法艺术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在语文教学渗透书法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传承给学生,是历史赋予语文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  【关键词】书法教育;窘迫现状;缺失原因;渗透对策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字课堂;学生;主体地位;自主  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知识构建的主体是学生,创新的主体还是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