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植诗歌中的“浮云”意象是其情感的有力载体,可分为“壮志之云”、“孤独之云”和“自由之云”三类。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对孤独的恐惧与压抑以及对自由仙界的向往与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曹植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经历的孤独与落寞的写照,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的展现。
关键词:浮云意象;理想;孤独;自由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历史悠久,象征意义也不断丰富。先秦时期,《诗经》就有作动词和助动词的云字意象,但涉及自然天文的意义较少。“浮云”意象的真正萌芽源于《楚辞》,当中有大量自然意义的云类意象:如“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思美人》)、“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远游》)。此时,“浮云”是作为抒发愁苦不得志的依托,其余“玄云”、“青云”等则多带有神话的色彩。在两汉的《古诗十九首》中,“浮云”就象征了两种含义:其一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浮云蔽日”,其二即《西北有高楼》中的“高楼入浮云”。魏晋时期,“浮云”意象的思想内涵更为多样。
一.壮志之云
曹植生于汉末大乱之际,“生乎乱,长乎军”是他幼时生活的写照。但饱读诗书的曹植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下,也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29岁之前是曹植文学创作的早期,以赠答诗和饮宴诗为主,包括《斗鸡诗》、《应诏诗》、《赠徐干诗》等6篇。其中,云的意象就有浮云、青云、朝云、烟云等,大都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青年时代壮志在胸、毫无牵绊的心绪。
“青云”这一意象,是积极的。例如《斗鸡诗》中,“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一句则刻画了一只斗胜的鸡对着高空的云啼叫、拍打翅膀羽翼的情形,写得扬眉吐气、雄浑壮大。云,不过是自然界一客观景象,然而在他笔下,却有喜忧之变,这取决于诗人一时一地的心理感受。反观诗歌的创作背景,当时曹植与曹丕還是兄弟关系,诗中虽然写出了贵公子的享乐生活,却也透露出一种昂扬不羁、志得意满的生命精神,一定程度上是曹植内心的反映。一如曹植奉诏之后所作的《应诏诗》,在一番“秣马脂车”的匆忙准备后,诗人奉诏入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流风翼衡,轻云承盖”一句中,“流风”、“轻云”正是寄托了曹植应诏途中踌躇满志、不胜欣喜的情感意象。而“轻云”又意为薄云、淡云,一路上,马儿疾奔,云淡风轻,穿山越岭,诗人的心情也异常愉悦。这也暗含了想要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二.孤独之云
《三国志》中载:“植任性而行,不白雕励,饮酒不节”,加之行征虏将之责前往救援时,被曹丕怂恿再次酒醉,令曹操一怒下“悔而霸之”。及至曹丕当权,曹植便被逐出邺城,结束了自己的贵族公子生活,陷入更加水深火热的封地生活。当初那个满怀壮志的青年,此刻内心除了恐惧,更多则是孤独。
在《浮萍篇》中曹植提到:“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悟勤在朝夕,无端遭罪尤……行云有反期,君恩倘中还”。显而易见,诗中多用比兴,以女子的视角进行写作。先以浮萍起兴,又以琴瑟、商参、茱英等作比,意象十分丰富。女子虽然“烙勤在朝夕”,仍然“无端遭罪尤”。可见君恩如逝水,一去不复返。而女子孤身一人,仍不忘蒙受恩宠的过去,又被承受着现实的当头棒喝。以“行云”即流动的云为喻,借其一路跟随反衬君恩轻离弃。这也是诗人内心复杂、孤独处境的写照,借此委婉而激愤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同样,《杂诗》、《当墙欲高行》、《赠白马王彪》等6首诗歌也表达出了曹植孤身一人的困顿。《杂诗》中“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则直陈不满,以“浮云”喻“中人”,这是古典诗歌中对奸吝小人蒙蔽君主的常见比喻。可见,曹植对曹丕父子的严酷迫害极度恐惧,始终不敢直言君主过错,无奈说成小人怂恿。而《吁嗟篇》中“吹我入云间”和另一《杂诗》“吹我入云中”的“云间”、“云中”,暗含的是曹操在世时,曹植曾随他南征北战,后进爵封侯的通途日子。自以为在朝为国辅弼之臣,不期跌至谷底,这巨大的落差一直冲击着诗人敏感的心灵,也加剧了他的孤独。
三.自由之云
黄初二年,监国使者的一份奏章几乎令曹植丧命,后因太后维护才得以保全。不久他又因诬告而几欲获罪,这都使得曹植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现实的失意迫使曹植将目光和思绪转向虚无飘渺的远方。在游仙诗营造的幻境中,“云”成为了他追逐仙人的工具和阶梯。而这种乐此不疲的追逐,却是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批判。曹植不堪现实压迫,渴望挣脱现世的苦难,飞升到另一个世界。但他又不像屈原,在诗中一番徜徉之后,到结尾处便从精神的高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戛然而止。一如刘熙载在《艺概》中的评价:“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
而曹植的游仙诗不在少数,在仙境中,他把潜意识的幻想,用诗的感情、韵律和语言表现出来。如《仙人篇》:“飞腾逾景云,高飞吹我躯”,诗中描述了诗人在仙界飞腾之时穿过云层,高处的风拂过他身体的情形。《苦思行》有言“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而想要到达另一个世界,则必须要有所凭借。曹植选择了腾云驾雾,云端、云际都是他所依托的工具,并借此到达心向往之的世界。除此之外,浮云意象也是他向往世界的表征。《飞龙篇》有“晨游太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千聆芝草……”,《陌上桑》亦不乏“望云际,有真人,安得轻举继清尘。执电鞭,驰飞麟……”正因为现实世界使曹植无法看见未来,但他所追求的仍是一颗自由之心,唯有借助对仙境的描绘,才能聊以慰藉。
四.结语
以上三类浮云意象,无不饱蘸了诗人的充沛的情感,暗含身世遭遇之不幸,并能点染出时代特征。因而内涵深刻,使浮云意象在建安时代焕发出了绚丽的色彩,在整个先唐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浮云”意象既是诗人复杂心情与情感的记录,也是作者审美观照的折射,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浮云意象;理想;孤独;自由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历史悠久,象征意义也不断丰富。先秦时期,《诗经》就有作动词和助动词的云字意象,但涉及自然天文的意义较少。“浮云”意象的真正萌芽源于《楚辞》,当中有大量自然意义的云类意象:如“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思美人》)、“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远游》)。此时,“浮云”是作为抒发愁苦不得志的依托,其余“玄云”、“青云”等则多带有神话的色彩。在两汉的《古诗十九首》中,“浮云”就象征了两种含义:其一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浮云蔽日”,其二即《西北有高楼》中的“高楼入浮云”。魏晋时期,“浮云”意象的思想内涵更为多样。
一.壮志之云
曹植生于汉末大乱之际,“生乎乱,长乎军”是他幼时生活的写照。但饱读诗书的曹植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下,也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29岁之前是曹植文学创作的早期,以赠答诗和饮宴诗为主,包括《斗鸡诗》、《应诏诗》、《赠徐干诗》等6篇。其中,云的意象就有浮云、青云、朝云、烟云等,大都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青年时代壮志在胸、毫无牵绊的心绪。
“青云”这一意象,是积极的。例如《斗鸡诗》中,“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一句则刻画了一只斗胜的鸡对着高空的云啼叫、拍打翅膀羽翼的情形,写得扬眉吐气、雄浑壮大。云,不过是自然界一客观景象,然而在他笔下,却有喜忧之变,这取决于诗人一时一地的心理感受。反观诗歌的创作背景,当时曹植与曹丕還是兄弟关系,诗中虽然写出了贵公子的享乐生活,却也透露出一种昂扬不羁、志得意满的生命精神,一定程度上是曹植内心的反映。一如曹植奉诏之后所作的《应诏诗》,在一番“秣马脂车”的匆忙准备后,诗人奉诏入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流风翼衡,轻云承盖”一句中,“流风”、“轻云”正是寄托了曹植应诏途中踌躇满志、不胜欣喜的情感意象。而“轻云”又意为薄云、淡云,一路上,马儿疾奔,云淡风轻,穿山越岭,诗人的心情也异常愉悦。这也暗含了想要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二.孤独之云
《三国志》中载:“植任性而行,不白雕励,饮酒不节”,加之行征虏将之责前往救援时,被曹丕怂恿再次酒醉,令曹操一怒下“悔而霸之”。及至曹丕当权,曹植便被逐出邺城,结束了自己的贵族公子生活,陷入更加水深火热的封地生活。当初那个满怀壮志的青年,此刻内心除了恐惧,更多则是孤独。
在《浮萍篇》中曹植提到:“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悟勤在朝夕,无端遭罪尤……行云有反期,君恩倘中还”。显而易见,诗中多用比兴,以女子的视角进行写作。先以浮萍起兴,又以琴瑟、商参、茱英等作比,意象十分丰富。女子虽然“烙勤在朝夕”,仍然“无端遭罪尤”。可见君恩如逝水,一去不复返。而女子孤身一人,仍不忘蒙受恩宠的过去,又被承受着现实的当头棒喝。以“行云”即流动的云为喻,借其一路跟随反衬君恩轻离弃。这也是诗人内心复杂、孤独处境的写照,借此委婉而激愤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同样,《杂诗》、《当墙欲高行》、《赠白马王彪》等6首诗歌也表达出了曹植孤身一人的困顿。《杂诗》中“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则直陈不满,以“浮云”喻“中人”,这是古典诗歌中对奸吝小人蒙蔽君主的常见比喻。可见,曹植对曹丕父子的严酷迫害极度恐惧,始终不敢直言君主过错,无奈说成小人怂恿。而《吁嗟篇》中“吹我入云间”和另一《杂诗》“吹我入云中”的“云间”、“云中”,暗含的是曹操在世时,曹植曾随他南征北战,后进爵封侯的通途日子。自以为在朝为国辅弼之臣,不期跌至谷底,这巨大的落差一直冲击着诗人敏感的心灵,也加剧了他的孤独。
三.自由之云
黄初二年,监国使者的一份奏章几乎令曹植丧命,后因太后维护才得以保全。不久他又因诬告而几欲获罪,这都使得曹植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现实的失意迫使曹植将目光和思绪转向虚无飘渺的远方。在游仙诗营造的幻境中,“云”成为了他追逐仙人的工具和阶梯。而这种乐此不疲的追逐,却是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批判。曹植不堪现实压迫,渴望挣脱现世的苦难,飞升到另一个世界。但他又不像屈原,在诗中一番徜徉之后,到结尾处便从精神的高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戛然而止。一如刘熙载在《艺概》中的评价:“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
而曹植的游仙诗不在少数,在仙境中,他把潜意识的幻想,用诗的感情、韵律和语言表现出来。如《仙人篇》:“飞腾逾景云,高飞吹我躯”,诗中描述了诗人在仙界飞腾之时穿过云层,高处的风拂过他身体的情形。《苦思行》有言“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而想要到达另一个世界,则必须要有所凭借。曹植选择了腾云驾雾,云端、云际都是他所依托的工具,并借此到达心向往之的世界。除此之外,浮云意象也是他向往世界的表征。《飞龙篇》有“晨游太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千聆芝草……”,《陌上桑》亦不乏“望云际,有真人,安得轻举继清尘。执电鞭,驰飞麟……”正因为现实世界使曹植无法看见未来,但他所追求的仍是一颗自由之心,唯有借助对仙境的描绘,才能聊以慰藉。
四.结语
以上三类浮云意象,无不饱蘸了诗人的充沛的情感,暗含身世遭遇之不幸,并能点染出时代特征。因而内涵深刻,使浮云意象在建安时代焕发出了绚丽的色彩,在整个先唐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浮云”意象既是诗人复杂心情与情感的记录,也是作者审美观照的折射,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