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质而言,翻译是语言间的信息交际,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译者实际上处理的是两种文化。本文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 超额和欠额 《茶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文化和翻譯
  翻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来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Nida(1982:12)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不难看出,无论如何定义翻译,其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际活动,是在不同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和交际活动。因而,译者需要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与人类各项活动密切相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成就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语言,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机械性的相互联系和对应的,而是息息相关和相互渗透的。语言之于文化恰如心脏之于肌体,心脏不可能脱离肌体而存在,肌体无心脏只能成为一具僵尸(周方珠,2004:5)。基于语言和文化的上述关系,译者翻译时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了,还包括两种不同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译者在翻译时到底如何处理文化因素呢?是遵循制约,还是摆脱制约呢?翻译目的论可以引来作为译者的理论指导。
  二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汉斯·弗米尔提出;该理论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针对译界对目的论提出的批评而提出的“功能加忠实”理论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根据目的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翻译目的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认为,翻译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语际信息交换活动。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它是最高原则(张美芳,2005:83)。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翻译目的。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翻译评价标准“对等论”的束缚。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依据翻译目的,自由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要该翻译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其翻译目的。不可否认,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本时的目的很有可能不一样,因而使用不同的翻译手法无可非议。根据目的论,我们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标准就是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看其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重要的是这些翻译方法最后有没有帮助译者实现他们的翻译目的。
  三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翻译
  《茶馆》是老舍文学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的戏剧,对最终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作为文学剧本的《茶馆》,尽管其主要以舞台演出为目的,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学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质。因此本文选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两本英译本分别是由英若成和霍华所译,前者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后者是外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
  1 翻译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翻译行为中重中之重的因素。所以,首先必须分析英若成和霍华两位译者翻译同样一部戏剧《茶馆》的目的。英若成翻译《茶馆》时,中国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向国外展示取得的发展成果,当然包括文化和文学方面。英工作的北京人艺受到西方的邀演则为之提供了机会。鉴于《茶馆》的优良品质及其在中国文学史里程牌式的地位,其被选为外演作品。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基于中国历史的三幕戏剧,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因此,英译《茶馆》目的应该有二:一是舞台演出需要;二是传递中华文化。但从重要性上而言,前者应为主要目的,后者则为次要目的。
  再看霍译《茶馆》的目的。霍的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对其翻译目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霍华在香港和大陆工作多年,再加上其在国内的汉语学习经历,使得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说,《茶馆》里面的北京方言很吸引他;老舍作品很有趣,老舍笔下的北京美食也诱人(黄晓星,2009:19)。由此可见,霍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中国文化,而非舞台演出。
  2 文化因素超/欠额翻译对比
  本节将对比分析英若成和霍华两位译者为实现各自翻译目的而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超额和欠额翻译策略选用的异同。先简单介绍超额和欠额翻译。超额翻译系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欠额翻译则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周方珠,2004:26)。此处信息量应该从广义上进行理解。它不仅仅指意义层面,还应该包括形式层面。从意义层面而言,译文的意义大于原文了,则构成超额翻译,反之,则构成欠额翻译。从形式层面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比如,原文结构在译文中改变,原文文化色彩、修辞手法在译文中丧失等都构成欠额翻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十分明显。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有时体现为意义空缺。意义空缺一则意味着原文文化信息的流失,二则译者为弥补空缺而采取变通手法。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无论那种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引起超额和欠额发生。请看下例:
  例1: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王淑芬梳时行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老舍,2011:21)。   英若成译:Time Nearly twenty years later…Wang Shufen had her hair coiled up in a round bun,fashionable at that time.Li San,however,still wears pigtail stipulated by the previous Qing Dynasty.(2008:51)
  霍华译:TIME:Over ten years later.Yuan Shikai is dead,and…Wang Shufen wears her hair in the bun of the time,but Third-Born Li still has the queue of Manchu times.(2001:65)
  上例原文中,“小辫儿”是个极富中国文化的彩色之词。历史上,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小辫的。这只是少数民族满族的一种习惯:满族生活在山区丛林和河边溪水间,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为生。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穿着习惯;将头发扎起来留成小辫方便他们狩猎期间自由穿梭于山区丛林。后满族取得政权定都北京,为巩固期统治地位,要求全国所有男子必须留小辫。两位译者的目标观众和读者都是西方人,他们是无从知晓此处“小辫儿”的中国文化内涵的。两位译者都有传递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因而此处他们都使用了超额翻译的方法处理这个蕴含文化色彩的“小辫儿”。这种超额处理手法,明确地告诉西方观众和读者,“小辫儿”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这样可以避免他们误以为剧中人物李三留辫是像某些西方人那样为了赶潮流或者显示个性。所以说,两位译者此处使用超额翻译的策略是可以接受的,这有助于实现他们传递中华文化之目的。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语言两种。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体现,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个性十分关键。舞台说明语言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以辅助说明人物动作和对话环境等,主要用来推进戏剧情节发展。再细看上例,不难发现“小辫儿”出现在戏剧语言的第二种即舞台说明语言中。此种语言,译者无论如何超额或者欠额翻译,应该不会影响剧中人物也即演员的表演,不会影响剧中人物之间对话的顺畅进行。但对于人物语言而言,翻译剧本的目的会对其中的文化信息的超额和欠额翻译产生重大的影响。请看下例:
  例2:小刘麻子、小丁宝,谈正经事,不许乱说!……小唐铁嘴……要姑娘就得多花钱,花呀花呀,所以花花!“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好不好?(老舍,2011:41)
  英若成译:Pock-markliu Jr Look,baby,this is serious!Don’t be so smart!…Tang the Oracle Jr…If people want these girls,they’ll spend lots of money and your business will-what?Blossom!The two blossoms!And in traditional opera there are many references to two blossoms.So what do you think?(2008:133)
  霍華译:LITTLE POVKFACE LIU:Little Ding Bao,be serious.This is no time for nonsense…LITTLE SOOTHSAYER TANG:And the more they are used,the more our bank accounts blossom.So-“Double Blossom”.“Between green hills and azure seas,the world seems blossom upon blossom”-that’s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Wu Family Hills.What do you think?(2001:159)
  上例原文中,小唐铁嘴歪用了京剧《武家坡》中的一段“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京剧是典型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剧种,是国宝;它专门是为迎合广大普通百姓的胃口而出现,又谓“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原文中的“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原指在外漂泊长久的人还乡时的喜悦感慨的复杂心情,全无小唐铁嘴谓之之意。对于这句话的处理,英和霍明显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霍的翻译基本是忠于原文的,剧名和引自剧中话语全部译出,对于对京剧这种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欣赏机会和享受。而英使用了欠额手法,无论是意义层面,还是形式层面。在英的译文中,根本没有出现《武家坡》,而是以“in traditional opera”代之,而“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其也没有对等译出。英这样做是完全服务其“舞台演出”的主要目的。若英采用霍一样的译法,必然使他的目标观众中对京剧文化缺少了解的西方人“顿赏”(instant appreciation)设置障碍,而戏剧演出时讲究的正是“顿赏”。所以,从目的论角度看,此处两位译者也都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译法。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而导致的他们在超额和欠额策略上选择相异的例子不胜枚举,出于篇幅考虑,不再赘举。
  本文首先简单阐明了语言、文化以及翻译之间的关系,后对功能派的核心翻译理论目的论进行了介绍,最后在此理论的框架下对比分析了英若成和霍华两位译者翻译《茶馆》的不同目的,以及他们为实现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在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策略上选择的异同。结果表明,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有助于其翻译目的的实现,因而他们的选择是合理的,译作也是成功的。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号:2010SJB740013。
  参考文献:
  [1] 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0.
  [2] Nida Eugene A and Taber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E.J.Brill,Leiden.1982:12.
  [3]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4]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 黄晓星:《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戏剧翻译——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 老舍:《茶馆》,南海出版社,2011年版。
  [7] 英若成译:《茶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版。
  [8] 霍华译:《茶馆》,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张益民,男,1975—,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关键词:《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人类使用色彩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原始人从季节流转、万物枯荣看到了大自然的色彩
期刊
摘要 由古至今,历代论者对孙绰玄言诗地位、成就多有评述,对其性格的考察却甚为粗疏,以致影响到了对孙绰其人的全面认识与评价。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述孙绰出处行藏,认为孙绰个性真率、深情、张扬,自有其可爱的方面,只是在东晋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下,孙绰较为复杂的个性同东晋士族的尚好、倾向不相一致,最终导致历史上对其个性的一些出于偏见的贬抑与讥刺。  关键词:孙绰 个性 《世说新语》 
期刊
摘要 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很有特点,无论是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以及他寄情山水;还是佛理的渗透,无不体现柳宗元多维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
期刊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对各种美好的事物总是非常敏感,而对那些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始终持批判态度。这种艺术理念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道林·格雷误入歧途致力于追求享乐主义终致死亡的故事描写,突出展现了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于生命的不同意义。故事末尾,道林为了保留自己的美貌,毅然选择了“自杀”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根基深厚、力量强大、成果斐然,其中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的各种形象为论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学 女性形象 个性鲜明 社会形态 人物塑造 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中戏剧在中国的文
期刊
摘要 《天问》中的“顾菟”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众多。本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月与虎的关系,认为二者性质相似:都充当了母亲的角色,都是阴性之物,都与女性生子有关,都与西王母密不可分,所以二者互相依从。从而验证了汤炳正先生的观点:《天问》中的“顾菟”就是楚方言中的“於菟(虎)”。  关键词:顾菟 於菟(虎) 月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人对“顾菟”的解
期刊
摘要 在传统译论中,人们一般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技艺性质的语言活动,翻译实践一般是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导向的,并未把文化的因素纳入其中。然而,翻译研究必须把文化的因素考虑在内。其中,权力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严复译作《天演论》的分析证明了多元化权力因素对译文产出施加的巨大影响,以及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对译文产出和其他因素起关键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 权力 译文产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主要人物之一波洛涅斯是一个政治平衡的维护者,代表了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波洛涅斯最终死在了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剑下,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从他的死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机械地理解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主张有机地维护政治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和人的理性在政治中的能动作用。波洛涅斯不能满足人文主义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文主义所开创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
期刊
摘要 《包身工》的主要态度是对包身工“正常性”和“能力”的负面评估以及对打杂的和带工老板的负面“恰当性”评估。体现“正常性”和“能力”的语法成分具有静态和被动的特征,体现“恰当性”的语法成分具有动态和警示、命令的特征。这些特征增强了语篇的态度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态度意义 语法特征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夏衍
期刊
摘要 针对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译界相继出现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本文在探讨可译与不可译、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的基础上,从罗国青教授的《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一文出发,分析对比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发现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零翻译以原语语言文化为标准,其强调翻译标准;而语用等效翻译则强调翻译的语用效果。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宜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所传递的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