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一直在路上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123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能力训练是中央教科所研发的一套课程,全称是“培养‘反思’能力,全面开发人脑功能的系列实验研究”。因为主要学习载体学具盒中是由3种颜色、3种形状、3种材质三维组合而成的27个几何体,因此这一项目代号为“3·3·3”“3·3·3”面向4.5-6岁的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会表现出自己的认识活动,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语言。操作从生疏到熟练;思维从具体形象道抽象思维的概括,从模糊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全面进步。还有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主动性,在操作过程中,孩子反思而认识自己的变化。
  “3·3·3”学具是一种客观的东西,孩子认识发展的全面情况,是由学具这个客观的东西所促发、所引起的。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吧学具当作孩子系统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开始,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在孩子认识活动中,思维是核心。
  思维和操作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操作的基础上思维,思维帮助操作熟练,在成熟的思维指导下的操作,会达到准确、迅速、井然有序。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孩子的思维,只有凭借语言才能表达和发展,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了解孩子的思维。因此,只有客观的观察,研究孩子的语言,才谈的上观察、研究孩子的思维。语言不只是说,还有听。语言发展首先是听与说的发展,听的发展先于说的发展。
  孩子的思维及其发展是教师认识、研究的重点。他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在学具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思维首先是对学具的认识和各种题型的操作和解答;其次是蕴含在认识学具组合排列结构中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全部心理活动。逻辑和心理在孩子头脑里发生、发展的研究,是学具科学价值的根本。
  操作、思维、语言的主体是孩子,是教育者认识和研究的客观对象。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具操作活动中孩子三方面的发展,教师首先完成。千万不要小看操作,从拿出、放入几何体,到各种题目操作,教师自己不先做,不先体验随后的思维和语言就都谈不上;有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要虚心听孩子说,照孩子说的做一做,彼此交谈才有共同的语言。特别是通过反思和获得自觉性;教师如果不完成对于自己的操作、思维的再认识,就不可对孩子的活动有任何的发言权。一般来说,教师总是自己弄懂了,然后把自己弄懂的东西教给孩子。却是各个人认识活动有共同点、同一性。正是同一性,是教育者有可能教育被教育者。但是也有差异性,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差异性。因为教师自己认识的完成,知识认识、研究被教育者认识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并不完全等于、也绝不能代替被教育者的认识的完成。被教育者并非只学舌就算是认识。对具体问题,仍要具体分析。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孩子学会思索、学会动脑筋、学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显然,教师说的过多,用自己的话代替或干扰孩子的思维,甚至因此而造成孩子不思索的坏习惯,就是扼杀孩子智慧的成长。说对幼儿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前提要学会听。只有看、听、说全面发展,才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而这些的前提关键在于教师的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的质量,质是要求说的准确、明白(不讲错话、废话);量是指话的多少要以孩子听明白,有利于孩子提高听和思维的能力为准,绝不是话说的越多越好。
  “3·3·3”的运用绝不局限于智力方面,同时伴随着非智力因素,操作“3·3·3”过程中,伴随着各个学习器官和思维并用,从而使我们在理解和运用“3·3·3”的视野更加宽广。理解“3·3·3”和运用“3·3·3”并不是一回事。理解它,要把它看作一门科学,而运用它,则更像一门艺术,它比理解要复杂的多。
其他文献
教改纲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也就是说,教学理念要更新,传统上教师那种单纯灌输知识的角色要转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鼓励、欣赏学生,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提升他们的认识高度。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设法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建立平等、自由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我往往这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
期刊
从事地理教学十几年来,常常看到学生为了考试苦苦地学习,被名次、升学重压得喘不过气来,年少的脸上总有愁云拂过。这些让我不断在反思、追问————我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什么样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课堂中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很难发挥。  古人曾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人的博学,今人也很重视地理学科
期刊
劳动筑造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正是因为劳动的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才构筑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马克思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说财富来自于劳动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只有创造财富也才会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了发展有了进步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试问如果没有劳动又怎会有创造?又怎会有亿亿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旧的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而新的德育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教育中的重应试轻素质,家庭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社会和家庭中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使得我们的孩子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在4+2+1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幼儿,他们往往享受的是过多的爱与呵护,普遍存在不会使用文明用语,没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知恩和感恩,严重的影
期刊
教了十多年高中的我,现在要同时兼初中的生物课,说实话真不适应,刚开始时经常时空错位————把初中的教室变成了高中的课堂,讲着讲着突然意识到这是初中,自己不禁哑然失笑。现在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兴趣满满,这都是因为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准备初中课的时候,都要仔细地想想,这部分内容与高中课中相对应的部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有什么联系,既要让现在的初中的孩子感兴趣,又要符合他们的的年龄特
期刊
有一天杨浩晨问我:“胡老师,您看过奔跑吧兄弟吗?”我说:“看过啊,你也喜欢看?”他说:“是的,我每一期都看,您最喜欢谁?”我说:“我最喜欢baby。”他说:“你知道我最喜欢谁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最喜欢大黑牛李晨。”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他撕名牌的时候跑得特快,别人都追不上他。”旁边的孩子听到了我俩的对话,都说到“我也看过奔跑吧兄弟”。  根据幼儿对撕名牌的兴趣,我在图书区投放了
期刊
描写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它是把事物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让读者直接去感受其中的韵味。细节描写包括许多方面:如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情节等。细节描写其实很简单,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感人肺腑,与精彩的细节描写分不开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学校,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我班共有学生37人,男生20人女生17人,属于年级中的平行班,根据班级实际、工作个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所进行的富有个性的班级建设内容。要做好学校常规德育的方方面面工作,笔者从以下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
期刊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的,这种无形的声音造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优化,并改革传统教学,真正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学习等。而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活动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热情,挖掘审美潜力,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歌唱活动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也是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