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启敏: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
苏启敏在《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教育民主化过程中,学生评价民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民主的学生评价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作的关系从而共享教与学的经验。但是,民主意蕴被各种权威观念所遮蔽,导致学生评价因利益关系而异化的风险日益增加,使以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本真追求难以满足。由此,作者从评价标准、评价权力和评价程序等方面阐明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例如关于评价标准,作者认为,这需要改变学生评价实践中的权力失衡状况,需要采用民主的方式来保证学生评价中弱势者的权利。具体包括:在评价内容上,应从以往的“给定性”转向“可选择性”;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上,应从重智主义转向重视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判断方面,应从“求同”转向“求异”。
学生评价民主的目的在于防止学生评价中的权力失衡,保护作为接受评价者的学生的正当权利。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平衡学生评价中的权力关系。这种平衡体现在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权力分配和评价程序制订三个方面。只有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彰显。
王怀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养成的基础
王怀玉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作者指出,作为社会公德底线的“尊重”的内涵包括尊己、尊人、尊物和尊规。从细节做起的“一日自律行动”的操作策略则包括:以“敬畏心”和“责任感”为核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制订指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的教学计划,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多种渠道提供道德实践机会,营造内省氛围。
张书雯: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
张书雯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宽容教育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能够宽解、宽谅、宽恕、宽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言行和反对意见,包容学生某些“不守成规”的言行,容忍学生的人性弱点,创造融洽、和谐、平等的氛围,能让学生自由地伸展个性,平和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其健康成长。
实施宽容教育,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宽容素质与修养;要正确认识宽容教育的价值,形成宽容教育理念;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和信任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教育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应把握理解、时间、条件、态度和处理等五个维度的宽容。
教师宽容给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带来了自由的空间和和谐的氛围。然而,如果无限度地宽容下去,对教育对象不应宽容的言语行为也给予宽容,最终必将导致宽容自身的毁灭以及教育活动的失败。因此,教师对学生宽容的限度要求我们的宽容教育要以适度为原则;要以公正为原则;要以“发展性”为限度。
苏启敏在《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教育民主化过程中,学生评价民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民主的学生评价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作的关系从而共享教与学的经验。但是,民主意蕴被各种权威观念所遮蔽,导致学生评价因利益关系而异化的风险日益增加,使以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本真追求难以满足。由此,作者从评价标准、评价权力和评价程序等方面阐明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例如关于评价标准,作者认为,这需要改变学生评价实践中的权力失衡状况,需要采用民主的方式来保证学生评价中弱势者的权利。具体包括:在评价内容上,应从以往的“给定性”转向“可选择性”;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上,应从重智主义转向重视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判断方面,应从“求同”转向“求异”。
学生评价民主的目的在于防止学生评价中的权力失衡,保护作为接受评价者的学生的正当权利。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平衡学生评价中的权力关系。这种平衡体现在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权力分配和评价程序制订三个方面。只有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彰显。
王怀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养成的基础
王怀玉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作者指出,作为社会公德底线的“尊重”的内涵包括尊己、尊人、尊物和尊规。从细节做起的“一日自律行动”的操作策略则包括:以“敬畏心”和“责任感”为核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制订指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的教学计划,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多种渠道提供道德实践机会,营造内省氛围。
张书雯: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
张书雯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宽容教育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能够宽解、宽谅、宽恕、宽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言行和反对意见,包容学生某些“不守成规”的言行,容忍学生的人性弱点,创造融洽、和谐、平等的氛围,能让学生自由地伸展个性,平和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其健康成长。
实施宽容教育,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宽容素质与修养;要正确认识宽容教育的价值,形成宽容教育理念;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和信任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教育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应把握理解、时间、条件、态度和处理等五个维度的宽容。
教师宽容给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带来了自由的空间和和谐的氛围。然而,如果无限度地宽容下去,对教育对象不应宽容的言语行为也给予宽容,最终必将导致宽容自身的毁灭以及教育活动的失败。因此,教师对学生宽容的限度要求我们的宽容教育要以适度为原则;要以公正为原则;要以“发展性”为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