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事评析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着力提高学科思辨力

来源 :中学生导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引入时事评析,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科思辨力的重要途径。课堂贴近时代才能鲜活生动,思辨情景巧妙设置,方能引起学生的思辨探究。“时事评析”在课堂教学里的得当运用,激起学生思辨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助力学生提升思辨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理性思考者。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时事评析;实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思辨力是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所谓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它是一种高质量思维活动过程,是思维的高阶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能用科学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重视学生参与、互动和思辨,积极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理解社会,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就要着力去提高学生的学科思辨力。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将时事评析引入课堂的实践。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事形势,结合时政开展教学,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鲜活、生动。教师用心积累,善于收集新颖材料,利用时事评析打造智慧课堂,对于吸引学生上好道德法治课和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辨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途径。
  时事评析简单说,指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新闻或身边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观点和正在开展学习的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去判断推理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可以运用于课前的导入环节,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或者用在课后的拓展训练。
  如何开展呢?笔者谈谈在课堂中的实施做法。
  一、课堂导入巧用时事评析,设疑生问,激发学生思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先导。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时事评析在课前的恰当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经常在一些相关的如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社等一些网站,收集整理一些时政新闻,备课中,发现与讲授课时内容相关的时政素材就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比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时,我播放了一段奔驰女车主坐在汽车引擎上舌战4S店工作人员维权的视频:西安一消费者购买奔驰车,新车还没开出4S店门就出现漏油问题。由于已经签订购车合同,等同于车已经售出,按照售后服务服务协议,4s店在几番商讨后反复推诿提出只能更换发动机,不肯为消费者退换车。车主四处投诉无门,不得已坐在车盖上哭诉维权。事件发生后,在舆论压力和相关部门介入下,4s店给了奔驰车主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最后做出相应的赔偿并向车主道歉。
  播完视频,我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维权很难”。我接着又问,女车主的做法对吗?有同学说对,又有同学说方法不恰当,“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就乱套了。”我也对他们的观点表示赞同,然后再接追问:那4S店呢?如果要求你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4S店的行为进行评析。那你又作何评价呢?抛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时事评析,教师可以给出情景材料或者视频,图片等等形式,也可以让老师导讲,或者让学生站上讲台,对时事新闻进行点评的方式去进行。这样通过教师有意创设情景,在知识的疑点和道德判断的两难点处设置一系列意义指向明确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引学生的共鸣,从而激活课堂。提高全面理解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思考精神和辨析能力。
  二、课堂中引入时事评析,创设思辨情景,开展思辨活动,引发思维碰撞,提升思辨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对话的舞台,在课堂中开展思辨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时事评析话题,需要老师巧妙适时的引导和运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时内容需要,老师利用时事热点新闻精心创设情景,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的模糊点,设置好问题或问题串。然后在课堂中开展思辨对话,层层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产生观点碰撞,从而辨明观点。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这一课时内容,讲到生命至上时,我用了这一则时事新闻,并创设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2020年3月30日早上8点多,正在家里上网课的贾晓儒同学突然听到一阵呼救声“失火了”!原来是对面邻居老人烧菜做饭,不慎引发火情,因屋里囤积了大量废品,火势很快蔓延到整个屋子。看到此情形,贾晓儒拎起水桶就奔向火场开始灭火,并冲进浓烟里救出了瘫痪在床的老大爷。最终,消防队赶来将大火扑灭。
  次日凌晨4点多,睡梦中的贾晓儒再次被邻居的呼救声惊醒。因着火现场废品深层存在暗火,火势发生复燃。他立即拨打消防报警电话,又一次冲出家门奔向火场,与村民们合力扑救。在消防救援队的帮助下,大火终于被彻底扑灭。”
  请同学们结合情景故事,以4人為一小组,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分享:“1.如果你遇到了材料中的火情,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2.有的同学认为,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的探讨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同学们积极地举手发言:“如果遇到了材料中的火情,我会拨打119电话报警,在掌握必要的技能和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救援。尊重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我同意”,“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我不同意。因为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交流对话,产生思维碰撞,在学生的讨论分享中提升了思维含量和精彩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明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别人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同样重要。既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视他人的生命”。
  老师只要用心的去对待自己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性质疑。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能让思辨不断深入,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一路径中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行为选择和生命体验,提升核心素养。
  三、课后加强时事评析题的训练,在实践练习中锤炼思辨品质,培养思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理论要用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精编精选时事热点类的辨析话题和评析话题,进行课后的训练巩固和讲评。要教会学生按照解答评析题的基本步骤和思路去解题,即要按“审题、联系教材、构思答案、组织答案”的思路和“三步走”的解题步骤去解题。何为“三步走”?也就是“一辨,(是什么)辨别正误。这是答题关键的一步,作答辨析题,要认真审题,判明题目中的观点或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并对题目中的行为或现象定性,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二析,(为什么)这是解题的重点所在。如果通提名给出的观点或行为是正确的,就要说明正确的理由;如果认为观点或行为错误,就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正误混合型观点,就要一分为二,肯定正确部分并分析原因,同时指出错误部分,同样也要分析原因。分析说明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条理清晰、全面客观;三总结,(怎么做)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作出总结评价,亮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做法。”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这一内容时,我收集了发生在当时的时事材料,编成课后时事评析题:
  2月19日上午,中印边境斗争中解放军战士英勇战斗的细节首次被披露,英雄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英勇牺牲。英雄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就在当天,公安机关接群众举报,网名为“蜡笔小球”的仇某明,先后发布两条信息,恶意歪曲事實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2月25日,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觅滋事罪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请你从“行己有耻”的角度评析该网民的行为。
  【分析】考查点:考查行己有耻含义要求。
  “审”:①审设问:题目限定的是从行己有耻角度去评价网民的行为。
  ②审材料:画信息点,写知识点。
  找出题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把它画出:“网名为“蜡笔小球”的仇某明先后发布两条信息,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这种行为已经超出法律的底线,是可耻的。
  “组”:把答案写下来:
  答:(1)该网民的行为是违法的,缺失了羞耻心,没有做到行己有耻。(是什么)
  (2)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有羞耻心,才能引导我们辨别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为什么)
  (3)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①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②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怎么做)
  课后的时事评析题训练,让学生通过动脑去思考分析,动笔去表达组织观点。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辨品质将得到锤炼,思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培养学生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它蕴含着师生的智慧。老师要用敏锐的思想触角,捕捉时事新闻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选取新颖精准的时政材料,精心设置思辨问题。让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上,引导学生对时事情景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理性的思考者,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提升。
  【参考文献】
  [1]2019年《道德与法治思辨力培养三策略》赵幼明
  (作者单位:云浮市第一中学,广东   云浮   527300)
其他文献
摘 要:GCE A-Level即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该课程和考试在英联邦国家 和全球许多地区被广泛采用。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近年GCE A-Level化学考 试和试题,希望对我国的高中化学考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GCE A-Level;A-Level  一、GCE A-Level 简介  GCE A-Level 全称为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
期刊
摘 要: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中的一个常见策略,是学生完成具体语言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然而高中生在面对写作这一具体语言活动时却存在普遍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堂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分析,阐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完成一个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  关键词:认知策略;语言学习活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英语课程内容
期刊
摘 要:基于2017《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教育现代化要求,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加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提出智能手机、微信和微课在农村中学体育第二课堂,基本具备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和交互学习平台的功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实施现代特别是第二课堂重要应用价值的观点, 论述并对具体应用价值做了阐述 :归纳了和总结 智
期刊
摘 要: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升上了小学,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但兴奋的日子没有高兴几天,孩子的不适应就随之而来了。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一个较为长时间的适应过程,作为学习发展的关键期的一年级小学生,应该能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學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学生活泼、积极、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他们更容易吸引人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的注意。所以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以教材为基础,从游
期刊
摘 要:放下身段与学生交流,学生才能感觉到被尊重,要学生尊重你的前提是你要尊重学生,我们作为祖国的园丁应该帮助学生们发现问题所在,找到犯错误的根源。孩子肯定会回头是岸,悬崖勒马。帮人帮心,浇树浇根。  关键词:走进心灵;做学生的引路人;教书育人  一天早上,我走进六(2)班的教室正准备上课。全班同学的桌子都摆得整整齐齐,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准备上课。这时却有一张桌子斜着摆放,正当我想问明原因的时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作为主导者,对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从精细化教学环节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课堂模式;教学设计;精细化;课堂活动;主体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精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模式恰当,适合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在设计的活动
期刊
1.研究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化教学”  1.1时代机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扶持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指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在一起,完善教师备课、磨课、研课的信息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1.2 时代挑战——新冠疫情对教师授课的冲击  2020年初,
期刊
摘 要:生命观念是初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对比初高中各学段的知识特点,提出了初高中学段衔接下生命观念培育的几种策略,可更好的帮助学生系统理解生命本质,有利于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学段衔接;生命观念;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美术技法教学,还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认识道德教育,并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营造良好美术教学氛围。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教师应注重在欣赏教学、绘画教学、工艺课、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传统节日中渗透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可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小学美术  引
期刊
摘 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智力发育一般较好,但他们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在压力过大或遇到应激事件后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果得到有效的引导、释放、排除,以致转化为一种动力,就会对生活、学习带来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个别案例,就如何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卑表现;问题分析;转化对策;辅导效果  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