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 一个“80后”的舞台记忆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野身子硬朗。在室外拍照的时候,工作人员一直害怕他受风着凉,他却毫不在意。2011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第三次个人画展;在阔别戏剧舞台19年之后,又参演了北京人艺大戏《家》。他自己却说,这两件事儿都是计划之外的。好多原本想做的事儿,还没来得及做。
  
  阴差阳错
  人生的路会沿着怎样的轨迹走,谁都难说会始终不离既定的路标,总会有些难以预料的转弯。以前说起我为什么没有继续在北平艺专学画,而把演戏作为毕生的专业,我总说是由于“阴差阳错”就改行了。我也实在记不清、说不准当时到底是怎么个原因。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按照党组织的需要,在戏剧战线上工作,忙起来,逐渐去学校少了,最终放弃了学画,就这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我还记得是在1942年,我在北平市立三中读高一。在三中礼堂,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话剧演出,演的是曹禺的《北京人》。演员都是大、中学校在校学生,包括三中比我高一班的苏民和郭枫。
  我最初演戏是苏民拉我参加沙龙剧社,我和苏民是高中和艺专时的同学,沙龙是个学生剧团,也受到地下党的关注。当时觉得演戏好玩,变成另外一个人出现在舞台上,没想当成这一辈子的专业。那时候学画呢,就是课余时间玩。我也想,怎么我对学画那么感兴趣,就演戏去了呢。但这就是上级党领导的指示,革命工作需要。学生剧团的成员都是学生运动的骨干,一直以来戏剧都和现实紧密结合,就是因为这个。
  我离开戏剧多久了?算个时间账:1963年我在人艺就正式转为导演编制,虽然有些保留剧目抽不开身还不断登台,但主业已经是做导演了;1987年,60岁的我准时办理了离休,自此离开了戏剧,不演了,不导了,也不看戏了。虽然还有个《茶馆》每年演上几场,但1992年《茶馆》最后一次演出后,我就真的再和话剧没有丝毫瓜葛了。
  我自己离开得比较彻底,我当时不喜欢当演员,因为我身体不好,累,我这个可以跟你说,真累啊,到台上没精神。可我还老受表扬,说带病坚持工作,其实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作为演员,你给观众提供的产品是用你自己来体现的。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好,你今天给观众提供的就是次品。我那时身体不好,我每天老给观众提供次品,我不行啊。我应该是每天都精力旺盛,我自己不吃力,就是因为这个,身体原因。
  但是从我开始改了当导演以后,立刻排了几个戏,包括“文革”以后恢复保留剧目,我就没下来台,阴错阳差,又有人找我拍电视剧。一开始我都不去,我不喜欢拍电视剧,我的工作在舞台上。
  当时是找我演姜子牙,《封神演义》这个小说,我很熟悉,但我一看这个剧本,觉得剧本不行,作者好像不太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情况,我就想推掉。后来制片部门就说,下边我们这个导演,要集中力量修改剧本,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和导演谈,把剧本改完之后,看完了咱们再定吧。当时我在上海,要离开了,他们又找我,说你人还在上海呢,过几天就回北京了咱们联系也不是太方便,到时候是请你再到上海来呢,还是我们再去北京呢。于是当时就定下来了,觉得做了一件比较大意的事。结果就拍了,拍了也挺好。所以说,我这人,随意性太大。就是干点什么都容易有兴趣。
  意外出演
  去年春天,张和平院长请我和狄辛还有朱旭、宋雪如夫妇吃饭。当然不只是吃顿饭,肯定有事要谈。剧院领导马欣书记、崔宁副院长都参加了,小濮(濮存昕)晚上有演出,也先来打了个照面。酒过三巡,和平院长话锋一转,说:“剧院打算排《家》,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李六乙导演决心搞出一台北京人艺风格的《家》,请天野和朱旭二老在戏里演个角色。”
  说实话,我真的挺意外的。那么多年没演戏了,到底还会不会演戏啊,这个开始我都没把握。确实时间太长了,另外这脑子记忆力不行了,到底还记不记得住啊。
  犹豫不决的日子里,就在想这个戏了。按常规的思路,一般肯定是让我演高老太爷,让朱旭演冯乐山,我印象中,我这辈子在舞台上还没演过反面人物。演了那么多年,反着想一想,如果不按一般的常规思路,换个角色去演演,也可能逼着自己在创造上多想一想吧。于是,我就自己挑了冯乐山这个角色。
  戏是这样的,按专业的来讲,不能只分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这就太简单了。这个人具体是个什么人物,身份地位、待人处事,到底应该什么样,这个耐琢磨。这个戏我熟悉,1984年我就导演过。但是你别问我这一版怎么样、和我排的有什么区别。整体怎么样我现在很难说,我顾不上,我脑子里只有我这一个角色。
  我演的冯乐山该会是什么样?我从年轻时起,就看过一些、也听说过一些《家》的演出。冯乐山这个角色大都由一些舞台经验丰富、被称为“性格化”演员来扮演的,形象造型各异。我又从何着手呢?我有一个主张,演员对一个角色的创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在你接到剧本和角色时,应该从决心当演员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在心中酝酿种种人物创造的愿望和积蓄了。也许还没有这样一个剧本和人物,但你心中总在琢磨这样那样的人物形象。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演冯乐山,但记忆中,从年轻刚刚演戏起,几十年来和同行议论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包括冯乐山。
  曹禺先生说过,冯乐山这个人物的特征是“意淫”,不是通常形容贾宝玉的那种“意淫”,他明确指的是西门庆。像西门庆一样是个性虐狂,但同时又是风流雅士、权威大师,必须要看到他的表里不一。我们现在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被人揭穿了还人五人六的,这跟冯乐山一样,他们觉得自己越是装着无所谓,你们就越不敢拆穿我。
  冯乐山造型也是有依据的。对这个人物我心中有些积存,也能记得起某些书报中有可供选用的资料,恰好这时我在参与系列文献片《百年巨匠》的制作筹划,那里正好有些中国近百年文坛大家、学者、画家的图片,也算近水楼台吧。我选出了符合自己思路的几幅,向导演、设计陈述我的造型构想。长髯飘胸,发与须连,一袭呢料长袍,黑丝绒帽子,方竹手杖,也就是后来形成的这个人物造型。模样有了,我对人物的把握也较快有了自信。
  排练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舞台上已经到了最后彩排阶段了,化妆服装制作有些刚刚拿到,有不适合处,胡须短了,达不到长髯飘逸的感觉,人物就显得偏于粗俗。好在设计、制作师抢时间现场做了力所能及的修改,尽量接近我心中的预想,然后每场不断调整加工,逐步完善,力求少些遗憾吧。我学美术出身,在人物造型上习惯了尽可能做到极致精微,也期望我的这一个冯乐山尽可能特点鲜明。
  挥之不去的“家”
  《家》这出戏说是四世同堂,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出演。我和朱旭两个,我们的优势一方面在经验,但是像濮存昕这一拨演员也很有经验了。我们另一个优势可能在于我们对那个时代,了解的更多一些。
  我自己就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我也是一个大家族,但是跟《家》里写的不完全一样。我们对那个时代,那种社会,自己经历和感受得更多。一开始建组,给年轻演员讲讲那个时代有什么不一样,待人接物,包括见了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我就说再多说也没什么可说的,我给你们说说我的家把。我的家,从我刚出生不久,四代同堂就到了北京,大家族的亲情我能理解,勾心斗角也有感觉。我说说我的大哥吧,我大哥是一个很新潮的人,但是他就是包办婚姻,我都很长时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那种家族,这就是那个社会。我觉得不是性格的懦弱,更多的是责任,觉新就是这样的命运。
  当然,《家》的剧本和小说又不完全一样。我们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看《家》,很多人真的是看过巴金先生的 《家》参加革命的,《家》《春》《秋》被称为激流三部曲,我们年轻时受到很大影响。
  我自己感觉,原来的小说中真正的主角是觉慧,代表的是激进、进步的青年,参加革命,但是曹禺先生的改编,更多的是写笼罩在中国封建历史下人物的命运。就在这么一个封建的家族里面,死了四个女性。我记得啊,1984年,我导演《家》的时候,最后一次联排,我自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到最后,这个戏完了,到了该谢幕的时候,我就特别想看,这个故事里面死去的四个女性站在一起,她们是最悲惨的牺牲者。我就做了一个设计,让结束的时候,这四个女性站在台上。戏完了,幕再拉开,还是她们在台上。这又是戏的结束,又是谢幕的开始。
  虽然《家》是20世纪20年代的故事,但这个戏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当然时代在变,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东西,有好的,有不好的,但就中国来讲,现在还有很多封建的东西,阻碍我们的社会,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不是说现在不是那个社会了思想就进步很多了,不是的,根除这些是很难的。现在看起来,今天演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在1984年选择排《家》,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想培养演员。当时我们有一个80班—人艺自己办的学员班刚毕业一批学生,说实在,更多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的。《家》讲的就是老中青三代人,而且以青年为主。所以我找的每一位老演员、中年演员,我都跟他们说,除了你们自己演戏以外,还有刚毕业的自己的学员,要带一下他们。我们院长曹禺先生为了这出戏,还给大家讲那个社会、他的创作经历。但最后他因为在上海住医院,没看成,就写了一封信,说了这个意思,用老演员,带他们一程,培养青年演员很有意义。
  《家》的再次上演,又能帮着新一代年轻演员成长。我们之前总说,人艺的青年演员濮存昕、宋丹丹,他们说快别说青年演员了,都50多,快退休了。这一算,可不是吗,他们这一代演员,也成熟了,也有很高的成就了,青年演员还在那里摸索。我想如果曹禺院长还在,他也会大加赞赏。也许他还会问我:“蓝天野,你怎么想的?选着演了个冯乐山。”
  还想排戏
  大家感觉我是个演员,其实我早就转成导演了。如果这次他们是找我再排一个戏,而不是演一个戏,可能我的意外能少一些。
  我现在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这两年参加剧院的艺委会,在台下看了不少戏,脑子里也在想,首先是剧本。因为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干了很多别的事,搞戏反而成了业余的。这些年主要在画画,以肖画画是业余,现在变成主业了。但是这两年我也在想,关键是剧本,如果有一个我感兴趣的剧本,我可能会排一个戏。我之前排的戏各种各样的都有,也有像《家》这样的正剧,也有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有点怪异的戏,排的类型都不一样。说不上喜欢哪种,因为我这个人,随意性太强,都不知道这几年怎么变了,本来我演戏,画画就丢了,现在不知怎么舞台就丢了。有时候也会谈点剧本,见到作家,问在写什么呢。不过还没有抓住一个成型的、我感兴趣的戏。
  现在很多演员都演电视剧,都拍电影,我觉得无可厚非。只要好好干就行。不是多烂的剧本,给钱多就去,那就没劲了。赶紧拍完了之后,连着要赶三个戏,角色都没想好,那也没劲了。
  我就是因为排《家》,有一部电影我推掉了,那电影找了我好几次,我也应该说适合,没办法。《吴道子》,开机前还找我,但因为我这边已经答应了,去不了。
  拍影视剧,首先个人有经济上的收入,另外它能够多一些创造人物的机会,多一个不同剧种的创造。我原来不拍的,等我拍完了,发现这个天地跟话剧不一样,你尝试一下有好处。但是有一条,你得把它当成一个认真的艺术专业去对待。这样对剧院也有好处,多几个观众知名的熟脸、大腕,对票房有好处。去年陈道明、何冰出演的《喜剧的忧伤》真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演技更好。像我们《窝头会馆》,一出五个大腕儿,不过这次不宣传5个大腕儿了,推我和朱旭两个“80”后了。
其他文献
今天的问题是,荒败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发生作用的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不论木心多么伟大,都是孤例。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家乡乌镇过世,享年84岁。  时隔三天,24日清冷的早晨,我和朋友驱车赶往乌镇参加木心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思会。到了桐乡殡仪馆,一条长长的黑色横幅张挂在告别大厅门口,虽距仪式正式开始尚有一小时左右,而悼念者纷纷赶来,已有百人之多
期刊
2011年12月26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展,不是为国外业已成名的大师或流派,也不是为了某次极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文物挖掘,而是为一位在世艺术家举办的个人艺术展。  说它大,不只因为这个展览的周期达到三个月、横跨两个年份;不只是因为它的展品数量大,占据了国博6000平米的展厅,总共有3000件作品;也不只是因为展览的艺术品几乎囊括了视觉艺术的各个门类:书画、雕塑、陶瓷、设计,
期刊
去年,吴迪和上海“SALSA舞教父”刘忠一起创办“寻找另一半恋爱训练营”,用跳SALSA舞、带大家去SALSA PARTY社交的方式提升单身人士的寻爱能力。课程之初,学员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去SALSA PARTY能找到好男人吗?在酒吧会所跳舞的男人,会是好男人吗?同时配上怀疑的表情。吴迪感慨:“国家不分配工作了,上帝也不会分配好男人给你。”和她们做过心理咨询,吴迪知道了她们是怎么被剩下的:  
期刊
20年,对于西方企业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营企业,  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却已算得上是骨灰级的历史。冯仑和万通,从1991年到2011年,在跌宕起伏、  吐故纳新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在一起坚守了整整20年。这其中的不易不言自明。  但更不易的还包括同冯仑一起创造万通的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刘军。尽管已经走在了属于各自的路上,但每一条路都没有成为死路而是收获了各自的精彩。冯
期刊
意大利时装有三好:印花、色彩和剪裁,意大利品牌ETRO家族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有一手设计印花的好本事。家族中的小女儿维罗妮卡·艾特罗(Veronica Etro)最近来到北京,为你详述两代人的印花故事。    在柏悦酒店67层举办的旗舰店开业大party上,Etro的热烈气质无处不在,所有人身上都满是印花和图腾,橙色与紫色相间的地毯和席间所用的各种装饰物都出自其旗下家居品牌。第一次来到北京的维罗妮卡
期刊
端着由罐头瓶“升级”的茶杯,戴着黑色的帽子,穿着宽松的普通深色大衣,  哼着歌走进人艺一楼的排练厅,和一起排练新戏《伊凡诺夫》的年轻人讨论着过一阵去哪个滑雪场滑雪、生动地给人模仿邻居家告状的小孩—这,就是我们亲眼所见的濮存昕。   他说,现在只要一走进排练厅开始排练,自己就高兴极了,因为那是一个纯粹的地方,没有要不要辞去副院长头衔的纠结,没有关乎名和利的打扰,还能在角色中有所领悟朝着活明白的
期刊
巴里摩尔家族,代表着“子承父业”在好莱坞的巨大成功。2012年,36岁的德鲁有四部影片排队上映,同时即将第三次步入婚姻殿堂。聚光灯下30年,甜蜜外表的背后,她的任性妄为众所周知,更令人后退三尺。毒品与性,年轻与冲动,她展示的是拿得起与放得下、沉溺之后仍可重生的传奇。    天之骄女  许多观众并不知道在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E.T.》里看到的被E.T.亲吻的小女孩歌蒂,便是日后在《霹雳娇娃》里和卡梅
期刊
作为一位香港人,有时候也不知怎么面对发生在香港的傻事。身边人说我永远像没有根一样的人,对香港发生的事往往不闻不问,但事实上当你看得多到见惯不怪的地步时,再发生什么你也已经感觉麻木,最后真不明白大家对什么事情都那么激动,老实说很难理解。  相信不少人也知道最近在香港发生了一件时尚界大事,D&G不准港人拍摄店铺橱窗引发公愤,顿时成为报纸头条和网络热话。一时间群众反D&G的情绪立即高涨,钟情潮文化的香港
期刊
眼前的陈数,颈项修长,眼角眉梢间恬淡和坚毅并存。生于湖北,却有着海派女子无懈可击的精致,一件旗袍就让人觉得风华绝代。这个被公认为在荧屏上穿旗袍最美的女人,婉约如一枝梨花,在30岁后兀自绽放在娱乐圈。    某天,陈数开车驶过长虹桥,在六里屯等红绿灯时,车子停在了东方歌舞团的宿舍门口。陈数抬眼端详着那几栋楼,12年前,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她面前,告诉她可以拥有这样一套房子,她没要,而是选择了离开。“我
期刊
2012年的农历新年中,恋战的尚敬决定走出武林攒一个饭局,而在这个饭局里还有许多小局,有点悬疑,有些情感,还有动作,还要时尚。而从没演过喜剧的莫小棋,则是饭局里最辣的那一盘作料。但这两个制造饭局的人都明白,饭局中,重要的不是饭而是局,因此,再眼花缭乱的人物和元素最后都是为了这个局服务,这不仅是电影,生活中也是如此。    饭局的背后  一个在电影中攒饭局的人,一个在电影中出现在饭局中的人,谈起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