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中人物抒写三重境上矛盾人生的人性和解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索格》中通过多个人物以及人物组合的塑造,表现了人物抒写的三重境,即人物行为之境、心理描写之境和人性表现之境。在每重境之上,小说文本都通过具体内容体现出种种矛盾,包含宗教之间、宗教和现实人生以及赫索格的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赫索格》的复杂性。本文梳理《赫索格》中的多组矛盾,总结了人物抒写的三重境,指明了《赫索格》中矛盾人生的人性和解。
  一、人物抒写的第三重境——人物行为之境
  《赫索格》中,人物行为受到宗教冲击改变。犹太教和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宗教和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会影响人物行为。
  (一)宗教信仰改变影响人物行为
  《赫索格》多次出现人物信仰从犹太教转变为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描写。例如,爱德沃尔牧师拿几张照片作为犹太教拉比改信基督教的证据;马德琳改信天主教。当时,具有犹太族裔和中产阶级身份的美国人受到宗教方面的冲击,赫索格和一些坚持犹太教信仰的犹太人在美国社会感受到犹太民族传统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宗教信仰改变是马德琳离开赫索格的原因之一。
  在小说描写的时代,人们对待宗教非常透彻,既看到宗教的虚伪性,不为其所动,又坚信宗教,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人物矛盾的行为。
  (二)现实和人物行为与宗教观念的矛盾
  现实中,人对宗教并不崇敬。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马德琳信仰宗教的意图。她把信仰当作一种融入上流社会的手段。现实世界也并不需要矛盾。《赫索格》写道:“但这个现实世界——且不说广袤无限的宇宙吧——需要的却是一个男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句话表明宗教对现实世界毫无作用,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男子汉。
  从这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人物行为和现实世界某种程度上都和宗教意图相悖,而这正是诸多矛盾人物行为之境上的体现。
  二、人物抒写的第二重境——心理描写之境
  《赫索格》中,人物抒写的第二重境心理描写之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六十七封信中表现的人物内心、社会思潮冲击人物心理、内心积蓄和追求个性和感情需求的矛盾。
  (一)六十七封信中表现的人物内心矛盾
  《赫索格》将心理描写表现在六十七封信件中。从给泽尔达姨妈的信件到给普甫写信表达自己对环境和浪漫主义的看法,到后期给佐卓医生的信,到最后对自我的言说,这六十七封信和最后对自我的言说都展现了人物抒写的第二重境,描写了赫索格的心理变化。
  (二)社会思潮冲击人物心理而形成的矛盾
  新时期,纷繁复杂的思想对社会的人和物的各个方面都有渗透性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赫索格内心崩溃。他的精神受到两个层面的冲击,一是社会思想对本我的直接冲击,二是被社会思想影响的他人的再一次冲击。赫索格怀疑自己的学术思想,马德琳的离开也对其心理造成冲击。
  (三)内心积蓄的矛盾以及追求个性和感情需求之间的矛盾
  《赫索格》中,人物内心充满矛盾。赫索格嫉妒格斯贝奇的成功人生,但目睹其友好地给他的女儿洗澡后,他又放下了杀人的念头,人物内心的复杂性暴露无遗。赫索格的个性与感情需求也存在矛盾。赫索格认可自身个性,作为学者,他必须保持理性,但感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格斯貝奇是赫索格的感情支撑之一。格斯贝奇充满感情,爱身边亲朋好友,他象征着人间感情的来源。从此角度来看,赫索格在心理矛盾崩溃时极力保持个性,期盼来自雷蒙娜的感情关怀,最后期盼的很可能是一种感情的回归。
  综上所述,心理描写之境的多重矛盾使人物心理相对复杂,人物行为借助心理层面的描写上升到新境界。人物行为和心理描写相互对照,在第三重境和第二重境上相互交织。
  三、人物抒写的第一重境——人性表现之境
  《赫索格》中,人性复杂之处借助社会身份来表现,即赫索格民族和阶级身份与美国社会的矛盾。
  (一)赫索格民族身份与美国社会的矛盾
  小说《赫索格》带有浓重的自传性色彩。作者以犹太身份对本身的生存境遇进行观照。赫索格的言论正是作者对犹太人的态度和思考。赫索格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是矛盾的。赫索格将老朋友的宠物猴子比作阴郁的犹太老头子,对犹太人身份并不自得。他在与精神病医生的对话中说:“从犹太人的观点看,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你们最光彩的时代。”这时,赫索格对犹太人身份有自豪感和保护欲。因此,犹太文化在美国文化中是矛盾的存在。
  (二)阶级身份与美国社会的矛盾
  赫索格既有美国犹太人身份的压力,也有阶级社会里中产阶级的压力。职业、结婚、生子和毕生追求都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压力。美国学者福塞尔在《格调》中揭露人们在面对等级时暴露的虚荣、自大和缺少品味。这些特征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赫索格代表中产阶级,其中大多数人靠自身奋斗成为中产阶级,但可替代性很高。这一阶级最缺少安全感,精神贫瘠焦虑,缺乏上进的冲劲。赫索格作为其中之一,也带有这样缺陷。以上两种对个人本质定性的身份矛盾必然导致赫索格对人性的怀疑和动摇。
  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借助心理层面的描写升华境界,而人物行为和心理描写相互对照,其中的矛盾冲突又在人性层面实现和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对话的、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彼此把对方看作是一样东西那样的“我和它”的关系。回归人性本身的稳定后,其慢慢影响人物行为和心理,实现了整个人物的稳定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和谐。
  四、赫索格的矛盾人生在第一重境人性表现上的和解
  《赫索格》是一部美国本土犹太中产阶级的写实书,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不断插入的信件。赫索格不断回忆过去,又在今天评价过去。赫索格的回忆、现实和信件内容是散乱的,三者却相互联系,这就在写实的基础上提升了小说价值。现实的稳定沉重与意识流的分裂技巧催生了矛盾和交融。小说在第一重境的人性表现上实现融合。结尾部分,主人公赫索格恢复正常,人物行为不再紊乱,心理恢复,体现出回归人性层面后的和解。
  赫索格试图重新回到人群中寻找原始的治疗。单身的状态象征赫索格内心和精神的挣扎,稳定的生活象征一条生活的正轨。赫索格重新实现自身精神的稳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象征着人性的和解。综上所述,赫索格在结局的选择可以预见。他终生的挣扎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宿命,保持稳定的方法就是原始治疗。本文的结尾是开放的。结局也许是赫索格当时可以实现的最好情景,是重新回归人生正常轨道的一个开端。
  五、结语
  《赫索格》中,人物抒写的矛盾分别体现在三重境上。各种矛盾在第一重境人性表现上通过赫索格这个人物的人生重新恢复正轨来表现和解。人物抒写的三重境不仅为《赫索格》中设置的结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也为其中人物的描写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郑州大学)
其他文献
凌蒙初《二拍》中《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海神显灵》是描写明末商人生活和命运的名篇。小说通过对年轻商人程宰艳遇海神,从而发家致富,逃过厄运,前困后享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当时商人群体的心灵世界,揭露出其生活欲望和追求——渴望美丽女性、预知商品信息,祈求生命安全,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价值。当今,研究者主要从商人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另外一个角色——海神的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中,笔者着重以生态主义女
期刊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平等自由是正义的首要原则。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准。正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利于人民自由平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面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义的行径,人们必须提高对正义的科学认识,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行为。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使正义可以得到实施的法律保证监督机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步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所要分析和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重点研究。  从源头上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规定着每代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期刊
《七十七天》是根据杨柳松的真实经历和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迷失于都市生活的探险家杨,计划在八十天之内横穿漫无边际的羌塘无人区的故事。  杨在领略了羌塘无人区壮丽风景的同时,也领教了其特有的极端气象。在经历了与动物的生死搏杀、呆呆地看着补给消耗殆待尽却无能为力的生死考验后,极度的孤独感导致主人公心理最后的防线崩溃,一触即发。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迎来的只是绝对的冷静。但在迎来
期刊
雕塑家是书写美术史的重要一员,更为立体地投射出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特征。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下多元化、碎片化的图像视觉文化生活中,在机械、电子、信息的现代文明语境下,应该以何种姿态示众,如何延续发展,所经历的时代跨度又带给当代观众怎样的启示,它的存在空间和延续方式是否具有生命力呢?笔者试图从艺术家作品中找出切入点进行探讨,剖析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与时代关系的探索,并将这种文化积淀以新的视角解读,探寻雕塑作
期刊
电影《驴得水》上映于2016年10月底,由于其选题的新颖,加之制作团队的精良制作,这部乌托邦破灭的黑色幽默喜剧片在中国影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典范。《驴得水》最终获得1.73亿的高票房,是一部集票房与口碑于一身的优秀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叙事性镜头为主,将故事的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影片中的开放型构图、人物特写、剪影、自然光效的运用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本文
期刊
《如来梦》是刘文金创作的大型二胡套曲,与其他作品相比,它拥有十分恢宏的气势,蕴含的佛学哲理较为丰富。其中,《如来藏》是二胡套曲《如来梦》的最后一首作品,它是刘文金在1997年以愚溪先生小说《袍修罗兰》的主要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二胡曲。《如来梦》是迄今唯一一部现存较为完整、以佛教文化为题材的二胡套曲。这套二胡作品与先前的二胡作品相比存在极大的不同,以往的二胡作品大多表现景色、民风和人,《如来梦》则由八首
期刊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当代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其首演至今,剧中的经典唱段广为传唱,各种舞台和音乐会上都能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这足以看出它的魅力。《开药方》是剧中的一首对唱曲目,本文分析了该唱段的创作特色和演唱技巧,旨在引导演唱者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和韵味,更好地诠释作品。  《野火春风斗古城》描绘了古城中的抗日故事,“野火”代表的日本侵略者嚣张的气焰,而“春风”则深情讴歌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剧
期刊
近些年,来广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他们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笔触描摹生活、折射内心,反映在时代骤变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道德坚守。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极大关注,并被文学界广泛认可。这些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在题材选择、美学追求、道德审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代表了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整体创作面貌和诗学追求,对他们进行整体考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广
期刊
《兰花花叙事曲》是著名作曲家关铭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而成的二胡作品,乐曲由五个部分串联,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兰花花爱情悲剧”。作品取材于陕北地区凄美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兰花花不满买办婚姻,与黑暗势力抗争并追求自己幸福的爱情故事,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女性也渴望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乐曲分为五个部分,在演奏过程中,该作品的旋律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音乐风格兼具抒情与叙事。  《兰花花叙事曲》是二胡演奏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