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扮演重要角色,包含着古代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分析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探讨通过传统手工艺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实现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关键词】 黎族传统手工艺;设计再生;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项目“信息时代黎族手工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Hys2020-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
海南黎族聚集了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比如被评为世界级非遗的黎锦技艺,被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和海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船型屋营造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藤竹编技艺等。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频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手工艺传承艰难
传统的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师傅传授徒弟的方式,使得技术传播范围窄,甚至有些技艺根本不外传,再加上缺少资金和规范的经营,很难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如果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回报,就很难吸引年轻的接班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年轻人往往倾向考虑高收入职业。真正热爱传统手工艺品、愿意坚守传统手工艺品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后续传承人的丧失,加上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手工艺逐渐陷入难以传承的困境。
(二)文化生态的缺失
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手工物品,更是手艺人的一种造物思想,它能够体现日常生产与生活智慧,同时也是文化生态的重要部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手工艺长期依存的环境消失了,包括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手工艺的发展止步不前。城市化其实就是机器化,传统手工艺制作渐渐地被机器所代替,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占有了市场。传统手工艺逐渐被遗忘,缺失了文化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发展面临危机。
(三)创新性不足
产品并不是为了制造而制造,而是要走进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以设计者设计产品时首先要进行用户调查,知道大众需求。传统手工艺至今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制作方式,认为手工产品必须要保持之前的样子。市场发展迅速,再优秀的手工技艺,也会慢慢被人们遗忘。人们生活节奏快,喜欢新鲜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必须具有创新性,得到市场的欢迎,才有可能发展下去。
二、黎族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再生
黎族传统手工艺“再生”的关键在于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当代生活的需要。传统手工艺蕴含着手艺人的生活智慧、经验积累、精神信仰,从此之中找出创新点,将其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创新,设计出文创产品、艺术景观、共享空间、体验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手工艺载体,使其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
(一)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融合
文创产品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装饰性产品作为辅助。设计出的文创产品既具有手艺特色,又有人情温度,而且要把手工艺内含的精神、文化、思想等内容表现出来。比如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定汪村,设计师与村民一起合作,使用布依蜡染、彩绣技艺,制作了极具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厨房四件套、茶具衍生品、箱包手袋、孩童玩具等,在线上和线下销售,深受大家欢迎。
王下乡曾经是海南省最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通过教育移民、旅游经济和产业赋能,如今的王下乡成为了游客眼中的“海南的香格里拉”。王下乡通过王下乡·黎花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期望以竞赛的方式提炼海南黎苗文化精粹。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数百名参赛者们,贴近黎苗传统的生活场景,以设计介入的创新方式、创造性的思维与现代表现手法,为这片土地的传统再生带来别样思考。黎苗非遗文创市集产品围绕黎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从素雅精致的黎纹项链、丝巾,再到黎纹元素碰撞的抱枕、帽子、笔记本、布袋等文创单品,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不仅能满足买买买的欲望,还能品味满满的“黎族文化”。以传统黎苗文化为内核,进而衍生出精致小巧、日常实用的文创产品,是海南黎苗非遗文创始终不变的初衷。王下乡正在用全新的文化方式来留住记忆中的心灵家园,或许是在民宿里学会的几句方言,又或者是挂在身边的文创小物。每个来过这里的人都在身上留下了一点黎族的烙印,他们回到自己的归属地,也将黎族文化带到了五湖四海,越走越远。
(二)传统手工艺与装置设计融合
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装置设计相结合,在农村营造出新的艺术景观,打破了传统手工艺只能用作生产生活用品的固有思維。从乡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醒目、互动、赏心悦目的艺术景观,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村民葛国青用48根空心竹片制作了一个大竹灯“葛家之光”,面积45平方米。它已成为一个参观景点,促进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三)传统手工艺与共享设计融合
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共享设计相结合,能促进农村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家庭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相比,更具广阔性。把家中的闲置区域改造成手工艺时尚单品展示的共享空间。不仅能丰富乡村景观,而且能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不断更新。
卓也小屋是以客家生活、蓝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是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卓也小屋的创建是为了保留台湾早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地方回归到传统生活之中。郑美淑将蓝染技术及体验活动带入卓也小屋,并由体验慢慢发展至商品制造,2015年创立卓也蓝染品牌,全心推广台湾蓝染文化,如今卓也蓝染完整的产业升级深化流程由蓝草量化栽种、打蓝制靛蓝布染色自动化、商品设计及通路营销品牌成立将传统蓝染由手工艺走向产业化,更形成卓也园区的市场化区隔的一大定位特色。民宿里面应该有更多的内容与内涵,唯有深度挖掘在地的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四)传统手工艺与公共设计融合
具有特色的乡村公共设施是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展现乡村文化的重要景观。设计师根据村民的生活需求、举止习惯为基础,将传统手工艺与公共设施融合,创造出一些“既美观又舒适”的公共设施。
葛家村将传承数百年的垒石技艺进行创新,比如鹅卵石制作的波浪形墙、石块垒成的“沙发”和石块和圆竹筒垒成的“茶几”组成了露天“乡村客厅”等。设计团队和村民共同打造出了千年画廊、仙绒美术馆等40余个共享艺术空间,提升了村容村貌,还培养出了许多村民艺术家,提升了村民们的艺术素养、审美力和创造力。传统技艺与公共设计相辅相成,展现出乡村现代风格。
(五)传统手工艺促进大众参与
有的地方成立传统手工艺研学馆,以趣味性的形式向观众清晰地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过程,让观众参与创作。潘鲁生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他还强调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杨村村民俞振飞开设了“盎然知竹馆”,为体验者开设了一目了然、安排有序的体验课程,学习剪竹、编竹的技艺,吸引了很多人参与。
(六)互联网促使手工艺经济兴起
电商平台异军崛起,重构工艺品的发展方式。例如,一系列手工艺品APP大批量出现,世界各地的手艺人聚集在这些APP上,通过图片、文字、直播等方式,艺人和手工艺品为大众所熟知,或通过大量关注推出人气主播,通过流量IP与粉丝进行管理与互动,形成产品品牌化。网络平台拓宽了消费渠道,传统手艺人制作出的手藝品直接进入市场,减去了多余环节,改变了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方法。
草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临渭组织专业技能培训,聘用有编织技能的农村妇女加入,带动广大贫困妇女脱贫增收。目前,临渭的草编文化已经成功开枝散叶,由原来单一的草类编制产品发展到草、纸、柳、木制、机绣、机钉及其他天然纤维工艺品等7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编制手法也由最初的编辫、平编、绞编、编花等发展到锥砌法、串接、串钉等30多种手法。在新思路的指导下,临渭如今已成为草编小型世界工厂,编织工艺甚至得到了国际大牌的青睐,编包、草帽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三、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乡村经济,又要弘扬乡村文化精神。黎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乡村文化,将其进行创意设计融入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更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乡村发展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魏亮.皖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彩塑泥人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2)
[2]李琳.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J].人文天下,2020,(24).
[3]潘鲁生.乡村振兴与手工艺价值回归[J].美术观察,2020,(05).
[4]吕行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丽圆,海南师范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 黎族传统手工艺;设计再生;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项目“信息时代黎族手工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Hys2020-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
海南黎族聚集了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比如被评为世界级非遗的黎锦技艺,被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和海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船型屋营造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藤竹编技艺等。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频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手工艺传承艰难
传统的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师傅传授徒弟的方式,使得技术传播范围窄,甚至有些技艺根本不外传,再加上缺少资金和规范的经营,很难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如果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回报,就很难吸引年轻的接班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年轻人往往倾向考虑高收入职业。真正热爱传统手工艺品、愿意坚守传统手工艺品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后续传承人的丧失,加上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手工艺逐渐陷入难以传承的困境。
(二)文化生态的缺失
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手工物品,更是手艺人的一种造物思想,它能够体现日常生产与生活智慧,同时也是文化生态的重要部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手工艺长期依存的环境消失了,包括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手工艺的发展止步不前。城市化其实就是机器化,传统手工艺制作渐渐地被机器所代替,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占有了市场。传统手工艺逐渐被遗忘,缺失了文化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发展面临危机。
(三)创新性不足
产品并不是为了制造而制造,而是要走进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以设计者设计产品时首先要进行用户调查,知道大众需求。传统手工艺至今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制作方式,认为手工产品必须要保持之前的样子。市场发展迅速,再优秀的手工技艺,也会慢慢被人们遗忘。人们生活节奏快,喜欢新鲜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必须具有创新性,得到市场的欢迎,才有可能发展下去。
二、黎族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再生
黎族传统手工艺“再生”的关键在于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当代生活的需要。传统手工艺蕴含着手艺人的生活智慧、经验积累、精神信仰,从此之中找出创新点,将其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创新,设计出文创产品、艺术景观、共享空间、体验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手工艺载体,使其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
(一)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融合
文创产品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装饰性产品作为辅助。设计出的文创产品既具有手艺特色,又有人情温度,而且要把手工艺内含的精神、文化、思想等内容表现出来。比如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定汪村,设计师与村民一起合作,使用布依蜡染、彩绣技艺,制作了极具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厨房四件套、茶具衍生品、箱包手袋、孩童玩具等,在线上和线下销售,深受大家欢迎。
王下乡曾经是海南省最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通过教育移民、旅游经济和产业赋能,如今的王下乡成为了游客眼中的“海南的香格里拉”。王下乡通过王下乡·黎花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期望以竞赛的方式提炼海南黎苗文化精粹。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数百名参赛者们,贴近黎苗传统的生活场景,以设计介入的创新方式、创造性的思维与现代表现手法,为这片土地的传统再生带来别样思考。黎苗非遗文创市集产品围绕黎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从素雅精致的黎纹项链、丝巾,再到黎纹元素碰撞的抱枕、帽子、笔记本、布袋等文创单品,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不仅能满足买买买的欲望,还能品味满满的“黎族文化”。以传统黎苗文化为内核,进而衍生出精致小巧、日常实用的文创产品,是海南黎苗非遗文创始终不变的初衷。王下乡正在用全新的文化方式来留住记忆中的心灵家园,或许是在民宿里学会的几句方言,又或者是挂在身边的文创小物。每个来过这里的人都在身上留下了一点黎族的烙印,他们回到自己的归属地,也将黎族文化带到了五湖四海,越走越远。
(二)传统手工艺与装置设计融合
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装置设计相结合,在农村营造出新的艺术景观,打破了传统手工艺只能用作生产生活用品的固有思維。从乡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醒目、互动、赏心悦目的艺术景观,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村民葛国青用48根空心竹片制作了一个大竹灯“葛家之光”,面积45平方米。它已成为一个参观景点,促进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三)传统手工艺与共享设计融合
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共享设计相结合,能促进农村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家庭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相比,更具广阔性。把家中的闲置区域改造成手工艺时尚单品展示的共享空间。不仅能丰富乡村景观,而且能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不断更新。
卓也小屋是以客家生活、蓝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是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创新。卓也小屋的创建是为了保留台湾早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地方回归到传统生活之中。郑美淑将蓝染技术及体验活动带入卓也小屋,并由体验慢慢发展至商品制造,2015年创立卓也蓝染品牌,全心推广台湾蓝染文化,如今卓也蓝染完整的产业升级深化流程由蓝草量化栽种、打蓝制靛蓝布染色自动化、商品设计及通路营销品牌成立将传统蓝染由手工艺走向产业化,更形成卓也园区的市场化区隔的一大定位特色。民宿里面应该有更多的内容与内涵,唯有深度挖掘在地的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四)传统手工艺与公共设计融合
具有特色的乡村公共设施是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展现乡村文化的重要景观。设计师根据村民的生活需求、举止习惯为基础,将传统手工艺与公共设施融合,创造出一些“既美观又舒适”的公共设施。
葛家村将传承数百年的垒石技艺进行创新,比如鹅卵石制作的波浪形墙、石块垒成的“沙发”和石块和圆竹筒垒成的“茶几”组成了露天“乡村客厅”等。设计团队和村民共同打造出了千年画廊、仙绒美术馆等40余个共享艺术空间,提升了村容村貌,还培养出了许多村民艺术家,提升了村民们的艺术素养、审美力和创造力。传统技艺与公共设计相辅相成,展现出乡村现代风格。
(五)传统手工艺促进大众参与
有的地方成立传统手工艺研学馆,以趣味性的形式向观众清晰地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过程,让观众参与创作。潘鲁生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他还强调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杨村村民俞振飞开设了“盎然知竹馆”,为体验者开设了一目了然、安排有序的体验课程,学习剪竹、编竹的技艺,吸引了很多人参与。
(六)互联网促使手工艺经济兴起
电商平台异军崛起,重构工艺品的发展方式。例如,一系列手工艺品APP大批量出现,世界各地的手艺人聚集在这些APP上,通过图片、文字、直播等方式,艺人和手工艺品为大众所熟知,或通过大量关注推出人气主播,通过流量IP与粉丝进行管理与互动,形成产品品牌化。网络平台拓宽了消费渠道,传统手艺人制作出的手藝品直接进入市场,减去了多余环节,改变了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方法。
草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临渭组织专业技能培训,聘用有编织技能的农村妇女加入,带动广大贫困妇女脱贫增收。目前,临渭的草编文化已经成功开枝散叶,由原来单一的草类编制产品发展到草、纸、柳、木制、机绣、机钉及其他天然纤维工艺品等7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编制手法也由最初的编辫、平编、绞编、编花等发展到锥砌法、串接、串钉等30多种手法。在新思路的指导下,临渭如今已成为草编小型世界工厂,编织工艺甚至得到了国际大牌的青睐,编包、草帽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三、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乡村经济,又要弘扬乡村文化精神。黎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乡村文化,将其进行创意设计融入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更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乡村发展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魏亮.皖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彩塑泥人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2)
[2]李琳.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J].人文天下,2020,(24).
[3]潘鲁生.乡村振兴与手工艺价值回归[J].美术观察,2020,(05).
[4]吕行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丽圆,海南师范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