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体育,把体育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放在与别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考察,把握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高等院校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能够满足现代大学生对高度文明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现代大学生对自我个体社会化的需求,有利于完善学院课程结构,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一、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依据
(一)素质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教育目标包含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能力等,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它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任。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为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体育欣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欣赏意识的形成需要科学指导。
(三)体育课程自身发展需求
2002年8约,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专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宗旨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美学》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隶属于选修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对体育美学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运动健康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识能力;诠释体育运动对健康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学内容
《体育美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过程中美的特征的一门人文学科,主要以项目、受众、社会人与社会(文化)四者之间关系为主线,以重大体育赛事赏析为主体的认知活动。重大体育赛事美的特征、赏析角度与方法、美学形态与人文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体育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点。据此,《体育美学》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人类对身体活动的审美历史、健康美的标准、运动中的形式美法则、体育中的人文美、不同运动项群基础常识(基本技战术、规则与裁判法)。
(三)教学评价
相对评价为主体,日常观察为主线,结合绝对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并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考勤占20%)、回答问题占20%)、期末考核占60%。
三、《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实现条件
(一)对教育者的要求
从教育者业务能力的提高来看,要求教育者由内而外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体育专业为基础,拓展业务渠道,发展自身体育人文业务能力;从《体育美学》课程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求教育者具备现代人文视野,以终身体育意识视角,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与更新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的更新,一定要及时,尽可能使用最新的比赛影像资料,避免单调的教学手段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的出现。
(二)对学习者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情绪是高涨的,同时相对而言也是感性的,而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前,应适当了解教学课程的目标等相关情况,以便以理性态度参加日后学习。
从《体育美学》教学目标来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各运动项目与美学基本常识,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学习各运动项目美学特征(主要以自身运动经历与美学特征作比较,同时相似类群项目美学特诊作比较)。
(三)对硬件的要求
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完善、校园网络的开通、学生宿舍网络的开通等硬件设施,为《体育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论
(一)开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选修课程比例相对太小。而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上升趋势,表现在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建构以日常专选体育教学为主体,以现代体育生活为主题,开发以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方面为主导内容的选修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挖掘体育课程隐性属性,塑造现代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特殊活动类型。体育课程,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特殊教育活动过程,其人文课程属性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体育课程的显性属性主要体现在各类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尤其以各类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为突出特点。体育课程的隐性属性是以终身体育的形成为终极目的,包括道德与精神层面。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体育课程隐性课程属性,开展道德与精神维度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体系,塑造现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意义。
(三)开展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下,构建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配合高等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终极目标。
体育教学的设计再合理,教学内容再广泛,也只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展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无疑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个体,换句话说,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体育教学改革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的内涵。现代体育认为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改善体质,或者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琳.中国体育美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 2007,(6).
[2]侯艳清.体育美学学科体系现状考察及建构初探 [J].南京师范大学,2008,(6).
[3]胡小明.体育美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在高等院校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能够满足现代大学生对高度文明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现代大学生对自我个体社会化的需求,有利于完善学院课程结构,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一、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依据
(一)素质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教育目标包含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能力等,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它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任。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为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体育欣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欣赏意识的形成需要科学指导。
(三)体育课程自身发展需求
2002年8约,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专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宗旨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美学》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隶属于选修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对体育美学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运动健康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识能力;诠释体育运动对健康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学内容
《体育美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过程中美的特征的一门人文学科,主要以项目、受众、社会人与社会(文化)四者之间关系为主线,以重大体育赛事赏析为主体的认知活动。重大体育赛事美的特征、赏析角度与方法、美学形态与人文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体育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点。据此,《体育美学》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人类对身体活动的审美历史、健康美的标准、运动中的形式美法则、体育中的人文美、不同运动项群基础常识(基本技战术、规则与裁判法)。
(三)教学评价
相对评价为主体,日常观察为主线,结合绝对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并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考勤占20%)、回答问题占20%)、期末考核占60%。
三、《体育美学》选修课实施方案的实现条件
(一)对教育者的要求
从教育者业务能力的提高来看,要求教育者由内而外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体育专业为基础,拓展业务渠道,发展自身体育人文业务能力;从《体育美学》课程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求教育者具备现代人文视野,以终身体育意识视角,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与更新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的更新,一定要及时,尽可能使用最新的比赛影像资料,避免单调的教学手段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况的出现。
(二)对学习者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情绪是高涨的,同时相对而言也是感性的,而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前,应适当了解教学课程的目标等相关情况,以便以理性态度参加日后学习。
从《体育美学》教学目标来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各运动项目与美学基本常识,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学习各运动项目美学特征(主要以自身运动经历与美学特征作比较,同时相似类群项目美学特诊作比较)。
(三)对硬件的要求
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完善、校园网络的开通、学生宿舍网络的开通等硬件设施,为《体育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论
(一)开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体育选修课程,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选修课程比例相对太小。而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上升趋势,表现在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建构以日常专选体育教学为主体,以现代体育生活为主题,开发以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方面为主导内容的选修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挖掘体育课程隐性属性,塑造现代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特殊活动类型。体育课程,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特殊教育活动过程,其人文课程属性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体育课程的显性属性主要体现在各类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尤其以各类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为突出特点。体育课程的隐性属性是以终身体育的形成为终极目的,包括道德与精神层面。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体育课程隐性课程属性,开展道德与精神维度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体系,塑造现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意义。
(三)开展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下,构建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配合高等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终极目标。
体育教学的设计再合理,教学内容再广泛,也只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展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无疑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个体,换句话说,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体育教学改革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的内涵。现代体育认为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改善体质,或者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琳.中国体育美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 2007,(6).
[2]侯艳清.体育美学学科体系现状考察及建构初探 [J].南京师范大学,2008,(6).
[3]胡小明.体育美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