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再度回归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6日,“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开幕。大会期间,举办了“安东尼·司顿斯专题展”“意象中国——中国雕塑院特邀当代雕塑家作品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美术院校师生雕塑作品展”“韩国雕刻家协会雕塑作品邀请展”“罗丹图片展”和“小型金属焊接展”等数个不同主题的雕塑展览。
  9月7日下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和长春市规划局、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小型金属焊接展”在东北师范大学拉开了帷幕,以鲜明的特色闪亮登场。当前,在全国城市国际化、乡村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状态下,给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雕塑家们(专业的、职业的、非专业的、非职业的)几乎都在以各种方式参与了这次“大跃进”运动,而架上雕塑的创作却日渐被人所忽视。所以,我们提出了“向架上回归”的学术主张,提倡重视创作、认真地对待创作、强调雕塑家时刻处在创作状态的学术态度。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举办了许多大型的、综合性的学术展览和研讨会以推进我们的理念之深化。
  雕塑的创作,是在艺术思想的支配下,充分展现了雕塑家驾驭材料的能力。所以,材料对于当代雕塑的创作来说格外重要。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雕塑材料这个具体的物质元素是如何塑造形而下的“器”,并在这个塑造过程中谋求形而上的“道”的提升,同时也极力促使将材料语言发挥到一种最佳、最完善的状态。材料的使用靠的是“技”,而“技”运用到了一种高妙的境界就转化成了“道”。近百年来,两方的现代工业文明舶进了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中国从一个数千年的农业大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下子转变成了工人,固有的农民意识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则是个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我们过去一直在用金属铸造、锻打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而焊接金属这个工艺对我们来说则是一种新技术。使用这个新技术来搞艺术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说则也是一个新课题。早在2005年,我们就在山东蓬莱进行了一次国际性的大型焊接艺术的创作实验,并谋求与当地的文脉吻合,积极地介入当地公共艺术的建设。为了重申回归架上的学术主张,所以在这次雕塑大会期间我们和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这个《小型雕塑焊接展》。
  
  作品的构成方式呈现多样化。悬挂型,作品悬挂吊装,在飘荡摇摆之间增加了表现力,如殷小烽的作品《悬挂·幽灵》;简约型,作品造型语言单纯,手法简洁,形式凝炼,如范伟民的作品《翔》、朱尚熹的作品《线的主题》等;剪影叠置型,作品从民间剪纸艺术中吸取营养,并进行了重组,如张雯迪的作品《灵蛇之珠》、王小蕙的作品《行走的男人》等;铸造型,作品形体滓圆,结体严谨,如王中的作品《当代文物》、景育民的作品《远古的回声》等。
  创作思想值得关注。这个展览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或者是颠覆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尝试了新的材料与技法,丰富了焊接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如韩璐的作品《蜂蜜和四叶草》、刘宇航的作品《学生餐》。或者是从新的角度解读、新的手段和方式阐述传统的观念与文化,如于小平的作品《传家宝》、朱成的作品《蝠》等等。
  这个《小型金属焊接展》是我们“向架上回归”的又一次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我们将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推出相关的专题展览,请大家关注。
其他文献
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4月,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教授(马林·瓦尔班诺夫 Maryn Varbanov)创建和执导。1989年由文化部正式命名,它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  万曼原名马林·瓦尔班诺夫,1932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51年考入保加利亚索菲亚美术学院雕塑系,1953年来中国留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
由韦天瑜等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办的“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2012上海国际景观雕塑论坛”于2012年3月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聚焦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有来自国内外著名公共艺术学者、著名公共艺术家、商业空间设计师、城市管理决策者和房产商等参加。本论坛由著名艺术评论家马钦忠担任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韦天瑜教授阐述了公共艺术的社
以下稿件由数次访谈整理而成。一般而言,国内对大地艺术的介绍仅局限于对美国的报道,而忽略了这是一次全球性的艺术运动。本次访谈对象克里斯·德鲁里先生是英国一位重要的地景艺术家,他将用自己的经验和作品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审视大地艺术的视角。在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临界平衡极限的今天,重提大地艺术之精神则不无暮鼓晨钟之意,以此与艺术界同仁共勉。  艺术家简介:克里斯·德鲁里,英国大地艺术家、观念艺术家。1948年
内容摘要:玉石质地坚硬温润,色泽鲜明,晶莹纯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璀璨的玉文化。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匠心独运,把玉雕琢成装饰品、艺术品,赋予美好、珍贵、高尚、圣洁的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汉白玉雕作品《仕女》的创作,来阐述艺术创造的魅力。  关键词:玉雕;艺术的创造:仕女  中国是最早用玉的国家之一,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这个古老而博
1 张在杰 《步步和谐》 导师:余国富 [参展作品]
1991年,第10屆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吴孟达凭借《天若有情》中的太保一角获得最佳男配角奖。这是他职业生涯唯一一次获得电影奖项。当天,他在《逃学威龙》的拍摄现场,接到主办方电话得知了获奖消息。筹备委员会主席梁李少霞代替他上台领奖,有些哽咽地说:“很多人以为,(拿奖)会提前知道,也有很多人在我们邀请的时候说‘我已经知道是谁了’,我觉得很遗憾,我可以对着天讲,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的。”  从艺术和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界就已出现“泛雕塑”的现象。不过,在当时,“泛雕塑”也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问题是现代主义雕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同时还需要回应装置艺术对它的冲击。实际上,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艺术的两条发展线索所形成的合力在上世纪60年代曾掀起了现代主义雕塑“去雕塑化”的浪潮。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极少主义的艺术家,这条发端于现代雕塑内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李贺《致酒行》  刘若望1977年出生,文革后的一代人,这比我想象的要年轻的多。  最早是在一个展览中看到了他的作品,记住了这个名字,但是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好像是突然就冒出了这么一个人。2008年策划宋庄艺术节“众声喧哗”公共雕塑展的时候,特意邀请他参加了这个展览。他的作品很有气势,体量也够大,特别适合那次宋庄的展出方式
对话,在不同场域、不同语境中,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选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人与物,即与自然、时间、空间的对话,在整体的宇宙观中,对话物我,以致和合。如今在司空见惯的艺术展览中,如何使展览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参与度、关注度的认知和传播平台,为作者、作品以及不同的观众群体,提供多维度的对话,以及有效拓展艺术展览价值外延最大化,同样要求展览策划在方式上有所突破,进而赋予
一九八零年一月十六日  题材是一个艺术家的良心认为不能不表达的东西。因此昧良心的事不要去干。同学们不能干。  教师怎么能不管这个呢?只教长短、大小、比例,良心呢?还要教这个。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讲“风格”是不能教的,是艺术家自己自然形成的。既然不能教,那能不能学呢?不好教,但是可以学。  理解、感受、表达、创作,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画速写而速写。另外,我们还需要多快好省。我们研究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