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谁是“农村”教育的接班人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w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主席说:"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见教师不仅是振兴教育的关键,也是振兴国家的关键。为了强国、兴国,十多年来,我们的专家一直在探讨教育改革的出路;教育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我们却忽略了近八成的农村教育,其中又有近四成的农村是经济落后,地处较偏,生活极为贫乏。这部分教育至今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这里,我以良井镇农村教育作为例子,就农村学校师资问题作了以下探讨:目前良井镇小学教师200多人,平均年龄40多岁,而这200多教师,95%都是当地人,甚至是本村的人,他们当中多数人又是在80年代的代课教师,然后取得公办教师资格的教师。这些老师成了农村教育的支柱力量,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不离不弃。这些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而多年来,由教育局分配到良井镇农村小学的年轻教师屈指可数,能留守岗位的更是寥寥无几。十年后,这些始终坚持在一线的农村教师基本上退休殆尽。到时,谁是农村教育的接班人呢?
  没了师资的保障谈教育、谈发展只能是空谈。虽然组织会统筹调配,但农村现实的情况,留不住雄心勃勃的年青教师(外籍),要改变现状,我认为我国教育可作如下改革:
  
  1 把教师公务员化,增强吸引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线的教师,也沾上了改革开放成果,教师的工资、地位略有提升。但与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员工比,仍然是望尘莫及。因此,教师行业仍然不是首选,无法吸纳优秀人才,到农村当教师的人才就更加难寻。如果国家把教师公务员化,那么,竞选教师的人就如现在考公务员一样火暴,自然就能招入优秀人才。同时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老大难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农村学校也就不愁留不住教师,留不住人才了。
  
  2 恢复初中起点的师范类学校
  
  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文,取消初中起点的师范类学校,小学教师学历也要达到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这似乎是一厢情愿的事,之后的几年几乎没有师范类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一级的学校。我通过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岗位都是相当优秀的。我认为恢复初中起点的师范类学校有以下的好处:
  2.1 供初中毕业生多项选择
  农村仍然处于较贫困状态,许多农民子弟读不起昂贵的高中、大学,那就选择"割早禾"读师范学校。这样一来给农民的子弟多了一条出路,而且能挑选到一批优秀生源,保证了优秀师资。
  2.2 定向录取、定向分配
  由初中起点师范学校录取是面向农村初级中学,既可以吸纳部分优秀生,又可以定向录取,这部分学生原则上是哪里来,毕业就回到哪里去。由于他们都是本地生源,他们不像大学生那样,把目标定得很高,自然也就比较乐于农村安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学校的师资。
  2.3 专业知识过硬,完全胜任小学教育
  初中起点师范学校,除了可以从农村中学吸纳部分优秀生外,通过专门的专业学习。他们走上岗位,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3 完善农村教师生活配套设施
  
  农村不比城镇,除了交通不便,吃的、用的也极不方便。为了要巩固农村教师队伍,让教师安心工作,应该做好两项工作:
  3.1 以镇为中心,建设教师福利住房,解决农村教师家
  庭生活所需。
  农村乡镇不比城市,有经济适用房,小区商品房。农村教师去向如何,跑到城市购房,自建房都不实际,也承担不起消费。如果能够以镇为中心,镇政府规划,进一步筹建给教师村,解决教师住房所需,让广大教师安居了,才能让他们乐业,才能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工作日留在学校,而周末或假期可以回到镇上教师村居住生活,这样即可以稳定教师,留住人才,又可使农村教师无后顾之忧。
  3.2 农村学校要配备厨工,解决教师吃住问题
  学校办学经费极其有限,加上一些农村小学人数少,普遍100多人,学校根本没有经费请厨工给教师做饭。而农村跟城里不同,那里没有市场;没有超市;没有人送快餐;没有公共汽车可早出晚归上下班;老师们是周日下午到校直到周五下午放学,才会走出校门。没有厨工,教师想自行做饭,也是困难重重,教师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有解决(尤其是年轻教师),有谁愿意或安心教书呢?
  所以,我认为政府再困难,也应该给学校加一项经费--厨工费。让学校请得起厨工,让老师不用为两餐费心。落实保障好教师在校的吃、住问题,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谈工作。不要像现在农村老师一边愁工作,一边愁吃饭。这不就难为了教师了吗?
  总之,我国要办强教育,就要办强农村教育;要办强农村教育,就要保障农村学校的师资,要完善农村学校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教师的社会优越性,强化教育职能,才是改革教育的根本。
其他文献
"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功能项目和话题确定不同的语境,并根据语境的需要
期刊
【摘要】基本口算训练,从数数开始,10以内数的组成是关键,20以内的加减,凑十法是最优方法,家校合作坚持长期训练形成技能。  【关键词】口算;训练;抓好     从2009年9月开始,我们年级组开展了“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凉山州州级课题)的课题实验,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从一年级开始致力于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在学生计算能力的
期刊
是否在你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大声的朗读,流利通畅,一气呵成,可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有这样的例子,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后宰门小学的学生为连战夫妇献花,一名学生用着高昂的声调朗诵说:“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令在场的官员为之一笑,更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汗颜。是的,缺少了一种感情的表达,完全是一种只有声调,没有情调式的朗读。这是不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是一种缺失呢。所以,
期刊
知识与技能:  1 识别病毒,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十余人类的关系  2 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类别  3 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上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又病毒引起的疾病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精讲,学生的观察、讨论 、总结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期刊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内容丰富广泛,集声、乐、行于一身,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改变历史课堂的沉闷、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历史、文学、艺术各方面的修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纪录片;创新思维;教学应用    一般来说历史学科有三个特点:第一、史论结合,用史料史实来
期刊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2 前期分析:    2.1 学情的分析:低年级的学生除认识一些数字和掌握数字之间的简单运算之外,他们对简单图形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浓厚的。他们喜欢通过猜,摆,拼,想,议等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  2.2 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及了解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把课程内容与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不少误区,如:讲的越多越好,越细越好;满堂灌;从自身的角度去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等等,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    误区之一 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
期刊
【摘要】笔者在《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种新的尝试,例如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等,通过对不同班级教学效果的分析比较,试图探索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模式,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 自我保护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版)第十一课第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 教学设
期刊
人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永远只有过程,没有结束。实施素质教育是这项工作的总任务和大目标,而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完善、无缺陷教育的代名词,它既容纳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吸取现代各种教育的长处、优点。素质教育,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分析来说,可谓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教育理念。然而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和办好的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切
期刊
【摘要】教育者的责任,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一、规定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严格检查自学的结果;二、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时间;三、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四、重视学生群体自学的形式;五、及时反馈。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自学习惯 自学方法    叶圣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