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和发展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已跟不上国外教学改革的步伐,两者的差距日趋扩大。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改革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 转向“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则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我就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说一点膚浅的看法。
一、教学改革的课程标准和对新教材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它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估,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它实际上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正因如此,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工具。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改革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流的教材,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学教材的建设,所以,新教材的编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认为在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历史学科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新教材十分注意坚持历史学科的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教育功能。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唯物史观教育外,还适当拓展了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里的国情教育除了传统的通过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使学生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要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安排历史研习活动的要求,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遗迹考察报告、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等;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和计算机课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精神,开发他们的潜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搜集和整理史料、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对史实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学会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还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3.解决旧的历史课程过分强调历史学科,而忽视学习历史学科本身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脱离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材几乎没有区别。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概念多、理论性过强、难度大,可读性差。我们知道,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阶梯,只有写的好,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打开书,面对的是十分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大打折扣。中学是学习历史的初级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将来并不当历史学家,如果过分强调历史体系和历史概念,无疑是揠苗助长。
4.面向现实,贴近生活,调整教学内容,解决历史课程涉及政治内容比重过大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认为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导致历史教材基本是政治史和阶级斗争史。改革开放后,这个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政治史的比重仍很大。
5.面向世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完善历史教学内容
学术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出除了继承传统的历史知识外,我们应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历史和其他学科优秀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这里包括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最新的史学观点、史学成果和其他学科的成果。
二、教学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1.课程管理体制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中,课程限制的过死,缺乏弹性。9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出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
2.评价体系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现行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中考、高考等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社会包括学校本身都把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用考试说明代替课程标准,考什么就教什么,只重知识掌握不重能力培养,只重教学结果不重教学过程,突出书面表述忽视口头表达、社会实践,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要保证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和成功,就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和推动课程不但完善的评价体系。
3.教师现状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仍是经验型的,教育观念陈旧,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弱,这就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我就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说一点膚浅的看法。
一、教学改革的课程标准和对新教材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它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估,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它实际上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正因如此,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工具。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改革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流的教材,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学教材的建设,所以,新教材的编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认为在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历史学科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新教材十分注意坚持历史学科的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教育功能。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唯物史观教育外,还适当拓展了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里的国情教育除了传统的通过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使学生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要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安排历史研习活动的要求,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遗迹考察报告、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等;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和计算机课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精神,开发他们的潜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搜集和整理史料、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对史实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学会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还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3.解决旧的历史课程过分强调历史学科,而忽视学习历史学科本身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脱离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材几乎没有区别。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概念多、理论性过强、难度大,可读性差。我们知道,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阶梯,只有写的好,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打开书,面对的是十分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大打折扣。中学是学习历史的初级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将来并不当历史学家,如果过分强调历史体系和历史概念,无疑是揠苗助长。
4.面向现实,贴近生活,调整教学内容,解决历史课程涉及政治内容比重过大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认为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导致历史教材基本是政治史和阶级斗争史。改革开放后,这个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政治史的比重仍很大。
5.面向世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完善历史教学内容
学术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出除了继承传统的历史知识外,我们应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历史和其他学科优秀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这里包括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最新的史学观点、史学成果和其他学科的成果。
二、教学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1.课程管理体制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中,课程限制的过死,缺乏弹性。9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出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
2.评价体系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现行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中考、高考等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社会包括学校本身都把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用考试说明代替课程标准,考什么就教什么,只重知识掌握不重能力培养,只重教学结果不重教学过程,突出书面表述忽视口头表达、社会实践,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要保证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和成功,就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和推动课程不但完善的评价体系。
3.教师现状与课程改革的矛盾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仍是经验型的,教育观念陈旧,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弱,这就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