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渎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概而言之。就是始终要贯彻“主动”二字。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1 组织学生“议”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讨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和看法,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比如:在阅读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项链》的故事可不可以续写下去呢?”这时,学生很兴奋,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说的说,辩的辩,有的干脆当场续写……这样做,既让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又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激发学生“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以往的“参考答案”变为“言之有理”,答案由单一性变为多元性。教师的答案不再是权威的、唯一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总结答案,这样就达到了师生共同对话的目标。比如:教师提问:“雪化了是什么?”可以有传统的答案“水”,也可以有新颖的答案“春天”。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学生知道了田忌失败和胜利的原因后,教师问:“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孙膑,因为他足智多谋,乐于帮助人。”有的说:“我最喜欢田忌,因为他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想法却很有新意:“我喜欢齐威王,因为齐威王不以势压人,自己是国王,田忌是他手下的臣子。田忌居然敢赢国王的马,齐威王并没有把他杀掉,很宽宏大量。”这样的深化评价人物,凸显了课文课程标准提到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3 引导学生“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东西,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已学东西的印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具体剖析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交流归纳学法。如《田忌赛马》一课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完后进行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就有学生说:“我是从题目人手,知道课文是写‘赛马’;再读课文,知道谁与谁赛马、进行了几次赛马、每次结果怎样?第二次田忌为什么会赢?采用学具摆‘马’,进行操作实验、讨论等。”最后师生总结归纳出阅读记事类文章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边读边思考,找出人、时、地,了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叙事脉络、感悟人物品质或特点等。
4 开导学生“联”、“注”
所谓的“联”,就是将本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类似的课文,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联系起来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这样,既有利于学过的知识的巩同记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春》,两篇同为朱自清的散文,只因为写作的背景不同,给人的阅读感受也就不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作者写作的感情基调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很明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题思想:一个是爱国情怀,一个是对生命的激情和希望。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怀。
所谓的“注”,就是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疑难之处与自己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加上批注和评语。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大胆评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文的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说明文在析疑阶段,把重点放在说明对象的性质、说明方法的辨识和说明的逻辑顺序理解和把握上:议论文在析疑阶段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找到论点、论据,准确理解把握课文的论证方法上。
5 布置学生“练”
所谓的“练”,就是练习、训练的意思。学生在阅读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所思、所感、所悟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可以在下次上课时,利用一点儿时间让学生把选出的优秀文章当着同学的面大声朗读出来,以此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1 组织学生“议”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讨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和看法,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比如:在阅读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项链》的故事可不可以续写下去呢?”这时,学生很兴奋,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说的说,辩的辩,有的干脆当场续写……这样做,既让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又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激发学生“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以往的“参考答案”变为“言之有理”,答案由单一性变为多元性。教师的答案不再是权威的、唯一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总结答案,这样就达到了师生共同对话的目标。比如:教师提问:“雪化了是什么?”可以有传统的答案“水”,也可以有新颖的答案“春天”。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学生知道了田忌失败和胜利的原因后,教师问:“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孙膑,因为他足智多谋,乐于帮助人。”有的说:“我最喜欢田忌,因为他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想法却很有新意:“我喜欢齐威王,因为齐威王不以势压人,自己是国王,田忌是他手下的臣子。田忌居然敢赢国王的马,齐威王并没有把他杀掉,很宽宏大量。”这样的深化评价人物,凸显了课文课程标准提到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3 引导学生“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东西,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已学东西的印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具体剖析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交流归纳学法。如《田忌赛马》一课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学完后进行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就有学生说:“我是从题目人手,知道课文是写‘赛马’;再读课文,知道谁与谁赛马、进行了几次赛马、每次结果怎样?第二次田忌为什么会赢?采用学具摆‘马’,进行操作实验、讨论等。”最后师生总结归纳出阅读记事类文章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边读边思考,找出人、时、地,了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叙事脉络、感悟人物品质或特点等。
4 开导学生“联”、“注”
所谓的“联”,就是将本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类似的课文,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联系起来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这样,既有利于学过的知识的巩同记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春》,两篇同为朱自清的散文,只因为写作的背景不同,给人的阅读感受也就不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作者写作的感情基调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很明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题思想:一个是爱国情怀,一个是对生命的激情和希望。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怀。
所谓的“注”,就是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疑难之处与自己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加上批注和评语。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大胆评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文的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说明文在析疑阶段,把重点放在说明对象的性质、说明方法的辨识和说明的逻辑顺序理解和把握上:议论文在析疑阶段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找到论点、论据,准确理解把握课文的论证方法上。
5 布置学生“练”
所谓的“练”,就是练习、训练的意思。学生在阅读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所思、所感、所悟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可以在下次上课时,利用一点儿时间让学生把选出的优秀文章当着同学的面大声朗读出来,以此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