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1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什么是有效教学?肖川教授说:“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可见,有效教学是师生唤醒潜能、开启心智、激活情思的前提,也是课堂生命魅力之所在。最近,笔者执教了一节校内公开课《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内容),在追寻教学有效性的征途上,我深深地体会到: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取舍开始。下面结合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1 教学内容取舍:突出主旨,有机重组
  
   教材是个例子,为学生学习实践语言提供了基本内容;同时,教材只有经过教师合理的二度开发,明确课堂“教什么”,实现教学内容在取舍中达成最优化,才能令课堂省时、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的重点、难点、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主旨,精选恰当的指向文本核心的内容,大胆取舍,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造坚实的内容基础。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5个自然段,共计610个字,在记述我与护士、母亲的不同对话中,娓娓道来,表达的是母亲的博大胸怀、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儿女对母亲的回报感恩之心。文章的字里行间蕴涵着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在:一个画面——我抱母亲换床单时的情境;一段回忆——母亲以80多斤重的身体承受着无数重担;一句告白——母亲笑着让儿子不要提那些事;一次奇想——在抱母亲入睡等这几个课文语言的“核心点”上,淡化处理课文其他次要内容,从而避免面面俱到、浮光掠影,把课文这几处作为学生静心走进:文本、感悟语言、体味情意的重点,在大胆对文本进行取舍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优势,突出文本特点,突出课文的主旨,并在实际教学时加以有机重组,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集中,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成功的保证。
  
  2 教学资源取舍:立足文本,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果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分析,除文本资源外,还包括生活资源:媒体资源、文字性资料资源、网络资源等。在课堂学习中,拓展相关资源,给课常学习增加厚度,也让课堂学习拥有了更多的灵气和活力。但是,相对于一个文本,其相关资源无疑足无法穷尽的,在我们重视课堂教学资源运用时,不能忘记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课堂资源拓展的内容、时间、容量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牢牢树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的思想,一切只为学生文本学习服务,只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研读《第一次抱母亲》一课,通过搜寻,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赞美母亲的诗歌、美文浩如烟海。与母亲有关的歌谣、乐曲数不胜数,而学生生活中有关母亲的美好事例也不胜枚举,再加上网络上的图文资料,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合理的取舍。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时,我问学生:这重担除了是肩上的担子,还会是什么也压在母亲的身上?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到母亲为家庭付出和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引人课堂,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同样感人至深。接下来,在学习“我抱母亲入睡”这一段话时,从学生的朗读声中,一曲阎维文的《母亲》深情地唱出,把母亲的辛劳和无私用歌声送入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情感涌动,朗读的情感也就发自肺腑。这里,两处拓展资源的运用,增加了学生课堂语言学习的深度,升华了文本学习的情感,让课堂富有了张力与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对教学资源有效取舍结出的硕果。
  
  3 教学方法取舍:回归语文,追求简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来教,会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学会对教学方法进行取舍,这是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笔者以为,课堂教学中少一些花架子,少一些表面文章,崇尚朴实、真实、扎实,追求简单、简明、简洁的教学,以语文本身的方法,熟读精思、静心涵泳,“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课堂弥漫浓浓的语文的“味道”,这是让人向往的课堂教学境界。当然,教学方法应在切合文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紧扣文本特点,贴近文本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促进语义与精神的共生。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文本语言朴素而含有深意、文字简洁而带有深情的课文特点下,我主要是采用以朗读品悟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进行想像体悟,感受文字背后蕴涵的深意,与文本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我的回忆”这一重点语段,原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让学生把视线聚焦在“总”上:这个词告诉我们母亲这样做,多少次?多少年?透过这个“总”,我们能看到哪些画面?会读书的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通过“总”,你读出了什么体会?让我们读好这句话,读好这个“总”这样,以“本”为本,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咀嚼、品味、感悟中感受语言的韵味,体会母亲的伟大,获得情感的撞击。整个课,抓住文中两处“轻轻”、两处“担子”、一个“难过”等重点词,学生在深入晶读中理解文字的内涵,在学生投人的读、议、品、思之中,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方法简单却富有实效。上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4 教学现场取舍:指向生成,深化教学
  
   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变化的教与学互动对活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的现场,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以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契机,更善于应对课堂中出现的无法预设的可能,顺学而导,积极取舍,促进课堂生成向利于课堂教学深化的方向发展。紧扣文本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有价值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现场取舍的重心所在。这既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变及渊控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语文素养的凸显。
   在学习课文中“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情境这段话时,学生通过对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理解,在朗读中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这时,我问学生:这段话读了几遍,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学生有的问:“母亲轻轻的”,母亲为什么会是轻轻的?有的问:我为什么要使那么大劲儿?有的问:我怎么会没想到母亲轻轻的?还有的问:我的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小心呢?很显然,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有的与语言理解无关。如果教师只一味跟着学生走,那课堂只会是“散乱的活跃”。只有真正与课文学习紧紧联系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让课堂能够生成无限精彩。在学生发言后,我是这样引导的:从同学们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但这些问题大多一读课文就知道了。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很有质量,我们一起来思考: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轻轻的?请大家细细读读课文,你能找到什么语句告诉我们原因呢?这样,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课文的文本重点之上,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激活学生思维与情感、促进课堂生成打下基础。同样,教学中,在学生随机回答和突发疑问时,教师应有效运用评价引导,谈话点拨,巧妙地加以取舍,时时指向课堂有效的生成,促进课堂的深入学习,掀起课堂教学的情感教学高潮,带给学生更深入的语文学习体验。
  
   教学是智慧,更是艺术。教学中的取舍之道,存乎教者之心。只要站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服务的角度来实施教学,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迈人有效教学的自由境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学生自主发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质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行为。鼓励学生自主发问的情形在数学课、科学课中较为常见,而在语文课中就非常难得了。那么,语文课是否需要让学生自主发问呢?笔者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理由有二:   一是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钟启泉先生认为:“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成长。”可见,学生才是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6页—49页。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知道平年和闰年,并会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前准备】教师,日历一本、多媒体课件、为
期刊
当你打开数学新教材,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
期刊
1 低年级大阅读的“多功能”意义    1.1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练习必不少。对于数学学科,为了巩固知识点,检验知识掌握的牢固同程度,足针对例题进行演算。而语文学科,则应该在课堂内外安排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把语文书作为一个例子,在此基础上,把教材读厚读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人们常说:在游泳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意识,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性主题。树立环保意识、掌握保护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观代公民必备的科学义化素质。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地开展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在推进少年儿童教育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少先队开展环保教育的策略    1.1 举行“环保”主题队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少先队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主要通过
期刊
创新一词是创立与创造的意思。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又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
期刊
百年中山时刻牢记“: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宗旨,紧紧围绕“学做幸福的师生,打造学习型团队,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创建班代化小学”的办学目标,以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为起点,坚持立足课堂主阵地,搭建主题活动舞台,课内课外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新艺术、科技、体育教育的模式,探索素质教育的载体,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
期刊
回顾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先前施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失,我们教师大脑中的作文教学观念和课堂作文训练的方法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症结。    1 传统作文教学诟病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将作文教学仅仅当做一种技能技巧训练,将写作简单地看做是语言的应用和掌握,只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探索,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建构和培养,步
期刊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的真实情境。如在教动物类单词时,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在门口写上“Zoo”,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小动物的图画或挂上动物玩具,并在旁边贴上相对应的单词。告诉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逛动物园,看看哪位小朋友认识的动物最多!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