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笑在瞬间
北 溟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悠悠一觉醒来,天尚未晚,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很委屈地蜷缩着。我暗自庆幸运气不佳的不只我一个,朝里一侧身,继续睡觉养精神。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很亮。这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估计那位蒙头旅客开始吃“年夜饭”了,我也觉得腹内有些空,同时也想看看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便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淡雅而有教养,估计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也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最多三秒钟,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那两扇“心灵的窗户”除了透气,毫无反应。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对视三秒钟,勇气已达到了极限——她垂下睫毛长长的眼睑,神色黯然而凄婉。
草草地用完餐,我便百无聊赖地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上了车一躺下就像死猪。她是探亲?旅游?还是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想到后面这一点,我有点不安,南方的那座城市可不是孤身的女孩子游荡的好去处。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她耳朵里塞着微型耳机,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说:“新年好!”
子夜时分,列车启动时重重的“咣当”声把我震醒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我醒来时发觉后半夜竟睡得很沉。
那个女孩子已经起来了,此刻正坐在弹簧凳子上侧脸看着窗外的景色。列车顺着山坡缓缓拐了个弯后,又钻进一条隧道。出了隧道,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从我坐着的角度看过去是一幅很美的剪影,松软的头发和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廓。女孩子似乎觉察到有人在注视她,突然回过头来。这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阳光下的景色让人愉悦,在这样的心境下,谁都不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和善意,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我觉得这个反应糟糕透了,不仅透着小家子气,还有点儿猥琐。整个上午我都在自责,再也没有勇气实现我的誓言,注定只能在苦涩的孤独中结束这趟旅行了。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三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既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又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着这座城市。那个女孩子很吃力地从铺位下面拉着一只装得鼓鼓的大箱子。
看得出,这个女孩子很要强,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了,而且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帮她牵着那只很沉的箱子,默默无语,并肩而行。我们谁也没有去探知对方,就像芸芸众生中擦肩而过,无须知道他(或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需给对方一个真诚、袒露的微笑就够了,我们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不会再感到寂寞。对此,我和那个女孩子似乎有着一种默契。
出了站,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只是默默看着,有些茫然。司机已将车子发动起来了,等她坐进车里。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一看,有些激动,并且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我感到惊奇的是,上面也是同样写着“新年好”三个字。
车子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角里已噙满泪水。
在生命的遇合中撷取温暖
李 月 庞潇虹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散文集《我在》里有一个小序:“萍与萍之间岂真有聚散,云与云之际,也谈不上分合。所以有别离者,在于人之有情,有眷恋,有其不可理喻的依依。”人生如一张白纸,上面有无数的线条,有的已经相交,有的或许永远只能平行,有的只是擦肩而过。当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有没有珍视这相遇的缘分?
《论语·义疏》里这样解释相遇:“遇者,不期而会也。”繁忙的生活,沉重的压力,湮没了纯真的热情,当初的无邪化为了满身的疲惫。茫茫人海中,碰巧遇到了,是缘分,也是机遇,面对相遇的人,是冷漠、戒备还是伸出温暖的手?北溟的《微笑在瞬间》,就是进述了一个相遇的故事。大年三十,南去的列车,空荡荡的车厢里,“我”,一个长年在外奔波的“出差模子”,遇到一个神色黯然凄婉的孤身女孩子,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锁定了两个陌生的旅人,会发生什么?并没有波澜曲折,也不见回肠荡气,只是一个平淡的故事,却因为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真挚温暖的心灵交会而活色生香,清新感人。
遇到陌生人,一般人都会有戒备的心理,但因为孤独,也有着交流的愿望,“我”就是这样。在空荡荡的车厢里观察着自己的对面,唯一的旅伴,但是对方“用毛毯蒙着头,很委屈地蜷缩着”,显然戒备的心理更强。直到天黑开始吃饭,“我”才看清对方的“庐山真面目”:“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淡雅而有教养,估计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第一次面对面,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的心里,也是怀着这样的希望,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因为顾虑和戒备,“我”却错过了这个机会,心里想对她微笑却不敢行动,只有一个面无表情的三秒钟的对视,交流就这样失败了。
女孩子重新蒙头睡觉,我则无聊地翻书,心里却还在反复思索,思考对方的情况,还是有交流的渴望。而对方,也应该有这种心理,也许更强烈,所以她显得更加孤独,怔怔地盯着窗外。
第二次交流的机会,显得更加明媚。天亮了,阳光照进了车窗,注视窗外的女孩子回过头來,我也觉得,“阳光下的景色让人愉悦,在这样的心境下,谁都不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和善意”。可是结果更加令人懊悔,“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这个细节的描写非常真实准确地写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缺陷:明明渴望和人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精神的桎梏。
“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誓言,就退而求其次,在纸上写下“新年好”三个大字,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善,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既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又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不光是我,还有那个女孩子,包括很多的现代人,都有着这种通病。当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进步,信息的交流日益加强,生活的节奏明显提高时,人和人的隔膜却越来越深,交流越来越少,人们吝惜、害怕付出感情,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壳子里,无法自拔。甚至还比不上那些豁达开朗的古人。失意的文人秋夜送客,听到悠扬的曲声,就会“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低眉温婉的女子,看到对面驶过的船只,也敢走出舱,轻轻地问一句“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就是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也敢走上前,嚷嚷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曾几何时,那些淳朴开朗的心灵关闭了,那些大方爽朗的笑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忐忑、犹豫、冷漠、孤独。
幸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我们现代人苍白的灵魂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列车到站了,“我”帮女孩子提着行李,为她叫了出租车,在最后离别的时候,送上了自己的祝福:那张在书里夹着写着“新年好”的纸条。并且,我也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女孩子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写着“新年好”的纸条送给我。看来,她也是和“我”一样,一直在渴望走出陌生,战胜孤独,获得友谊。真好,生活因为有了这样的偶遇,平添了多少温暖和美丽。
人生有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许多的过客,在相遇的一瞬,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是,北溟告诉我们,在浩渺的人海里,我们为生活消磨自己的同时,不要随波逐流,掩饰自己,要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灵魂,收获温暖美丽的情谊。
还是用张晓风的话来结束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北 溟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悠悠一觉醒来,天尚未晚,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很委屈地蜷缩着。我暗自庆幸运气不佳的不只我一个,朝里一侧身,继续睡觉养精神。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很亮。这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估计那位蒙头旅客开始吃“年夜饭”了,我也觉得腹内有些空,同时也想看看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便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淡雅而有教养,估计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也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最多三秒钟,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那两扇“心灵的窗户”除了透气,毫无反应。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对视三秒钟,勇气已达到了极限——她垂下睫毛长长的眼睑,神色黯然而凄婉。
草草地用完餐,我便百无聊赖地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上了车一躺下就像死猪。她是探亲?旅游?还是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想到后面这一点,我有点不安,南方的那座城市可不是孤身的女孩子游荡的好去处。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她耳朵里塞着微型耳机,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说:“新年好!”
子夜时分,列车启动时重重的“咣当”声把我震醒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我醒来时发觉后半夜竟睡得很沉。
那个女孩子已经起来了,此刻正坐在弹簧凳子上侧脸看着窗外的景色。列车顺着山坡缓缓拐了个弯后,又钻进一条隧道。出了隧道,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从我坐着的角度看过去是一幅很美的剪影,松软的头发和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廓。女孩子似乎觉察到有人在注视她,突然回过头来。这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阳光下的景色让人愉悦,在这样的心境下,谁都不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和善意,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我觉得这个反应糟糕透了,不仅透着小家子气,还有点儿猥琐。整个上午我都在自责,再也没有勇气实现我的誓言,注定只能在苦涩的孤独中结束这趟旅行了。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三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既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又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着这座城市。那个女孩子很吃力地从铺位下面拉着一只装得鼓鼓的大箱子。
看得出,这个女孩子很要强,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了,而且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帮她牵着那只很沉的箱子,默默无语,并肩而行。我们谁也没有去探知对方,就像芸芸众生中擦肩而过,无须知道他(或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需给对方一个真诚、袒露的微笑就够了,我们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不会再感到寂寞。对此,我和那个女孩子似乎有着一种默契。
出了站,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只是默默看着,有些茫然。司机已将车子发动起来了,等她坐进车里。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一看,有些激动,并且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我感到惊奇的是,上面也是同样写着“新年好”三个字。
车子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角里已噙满泪水。
在生命的遇合中撷取温暖
李 月 庞潇虹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散文集《我在》里有一个小序:“萍与萍之间岂真有聚散,云与云之际,也谈不上分合。所以有别离者,在于人之有情,有眷恋,有其不可理喻的依依。”人生如一张白纸,上面有无数的线条,有的已经相交,有的或许永远只能平行,有的只是擦肩而过。当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有没有珍视这相遇的缘分?
《论语·义疏》里这样解释相遇:“遇者,不期而会也。”繁忙的生活,沉重的压力,湮没了纯真的热情,当初的无邪化为了满身的疲惫。茫茫人海中,碰巧遇到了,是缘分,也是机遇,面对相遇的人,是冷漠、戒备还是伸出温暖的手?北溟的《微笑在瞬间》,就是进述了一个相遇的故事。大年三十,南去的列车,空荡荡的车厢里,“我”,一个长年在外奔波的“出差模子”,遇到一个神色黯然凄婉的孤身女孩子,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锁定了两个陌生的旅人,会发生什么?并没有波澜曲折,也不见回肠荡气,只是一个平淡的故事,却因为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真挚温暖的心灵交会而活色生香,清新感人。
遇到陌生人,一般人都会有戒备的心理,但因为孤独,也有着交流的愿望,“我”就是这样。在空荡荡的车厢里观察着自己的对面,唯一的旅伴,但是对方“用毛毯蒙着头,很委屈地蜷缩着”,显然戒备的心理更强。直到天黑开始吃饭,“我”才看清对方的“庐山真面目”:“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淡雅而有教养,估计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第一次面对面,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的心里,也是怀着这样的希望,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因为顾虑和戒备,“我”却错过了这个机会,心里想对她微笑却不敢行动,只有一个面无表情的三秒钟的对视,交流就这样失败了。
女孩子重新蒙头睡觉,我则无聊地翻书,心里却还在反复思索,思考对方的情况,还是有交流的渴望。而对方,也应该有这种心理,也许更强烈,所以她显得更加孤独,怔怔地盯着窗外。
第二次交流的机会,显得更加明媚。天亮了,阳光照进了车窗,注视窗外的女孩子回过头來,我也觉得,“阳光下的景色让人愉悦,在这样的心境下,谁都不会拒绝别人的真诚和善意”。可是结果更加令人懊悔,“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这个细节的描写非常真实准确地写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缺陷:明明渴望和人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精神的桎梏。
“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誓言,就退而求其次,在纸上写下“新年好”三个大字,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善,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既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又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不光是我,还有那个女孩子,包括很多的现代人,都有着这种通病。当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进步,信息的交流日益加强,生活的节奏明显提高时,人和人的隔膜却越来越深,交流越来越少,人们吝惜、害怕付出感情,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壳子里,无法自拔。甚至还比不上那些豁达开朗的古人。失意的文人秋夜送客,听到悠扬的曲声,就会“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低眉温婉的女子,看到对面驶过的船只,也敢走出舱,轻轻地问一句“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就是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也敢走上前,嚷嚷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曾几何时,那些淳朴开朗的心灵关闭了,那些大方爽朗的笑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忐忑、犹豫、冷漠、孤独。
幸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我们现代人苍白的灵魂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列车到站了,“我”帮女孩子提着行李,为她叫了出租车,在最后离别的时候,送上了自己的祝福:那张在书里夹着写着“新年好”的纸条。并且,我也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女孩子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写着“新年好”的纸条送给我。看来,她也是和“我”一样,一直在渴望走出陌生,战胜孤独,获得友谊。真好,生活因为有了这样的偶遇,平添了多少温暖和美丽。
人生有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许多的过客,在相遇的一瞬,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是,北溟告诉我们,在浩渺的人海里,我们为生活消磨自己的同时,不要随波逐流,掩饰自己,要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灵魂,收获温暖美丽的情谊。
还是用张晓风的话来结束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