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密植枣林随树龄变化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研究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密植枣(Ziziphus jujuba‘Lizao’)林群体根系随树龄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年生、4年生、8年生和11年生4种树龄的密植枣林采用剖面法,获得0-1m土壤剖面上直径>3mm、1-3mm及<1mm的根系数量和空间位置信息。利用方差分析,评价了山地密植枣林林分根系随树龄变化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直径的根系数量均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加,直径<1mm的根系增长速度最快;随着土层加深,根系数量递减,1年生枣林的根系主要聚集在0-40cm土层中,4年生及以上树龄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60cm土层中;0-1m土层内,1年生枣林(株距1.2m)及4年以上树龄(株距2m),同树龄枣林中直径<1mm的根系水平分布无差异;同一土层中(0-20cm,20-40cm,40-60cm),无论树龄大小及离树干的水平位置如何,不同直径根系的数量都无差异。研究表明:在有水肥管理措施的条件下,枣林根系垂直方向形成浅层型的适应模式;在密植环境下,枣林细根形成根网型的适应模式。
其他文献
英语学习中,听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因为只有了掌握了良好的听说能力,才能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深入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加之中考试卷中还有听力测试部分,并占相当的分数。这都要求英语教师重视学生日常的听说能力训练与学习。那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下面说一说我自己的一点经验与做法。  一、听说能力训练宜早不宜迟  在母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一出生
摘 要: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故事教学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并且在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的幽默的小故事,在教学中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故事阅读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全身心处于学习的活跃状态,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里有许多可供学
在研究和实践“展示+评价”7321有效教学策略过程中,如何使教学的良好效果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释放,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学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要想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并学有所获,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去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出教师教的得法,又要让学生学的有效。而其中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才是决定我们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现代的英语教师,
一、背景分析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也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试卷讲评课, 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解疑释惑、发展能力。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目前两种讲评课占据主导。  第一,灌输式。以讲细讲透为荣,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讲得细而全,学生以记录为主。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只是一个“配角”,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热情。  第二,答问式。学生提问,教师回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植物叶际微生物通过自身代谢活动影响植物功能的正常运行。而植物则可感应叶际微生物的存在,在诱发气孔免疫关闭以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同时,也降低了植物蒸腾作用,提高了其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孔免疫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开发新型生物抗蒸腾剂,并对开发节水农业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叶际微生物与植物间的互作关系、气孔免疫及其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相关机制在节水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和重点研究方向。
摘 要:就目前中职英语的教学现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一、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入校时,因“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原因,大部分学生英语素质偏低,表现为学习基础薄弱,
【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古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一句台词,目的是警示人们小心火灾。在本篇文章里,我们将带您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去看看古人对火情的预防和应对。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