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自省意识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983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的设计思路突破了对文章从前往后的分析思路,而是反其道而思之,先由本文的结尾引入本文的写作对象——几只猫的故事,再重点探究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结局。
  一、找结局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文本,课上跳读课文,找到文章的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笔者铺设悬念,让学生思考作者做这个决定前家中养过几只猫,它们的性情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这几个小问题的设置难度不高,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筛选出答案。但是学生在解决第三只猫的结局时,把握得不够准确,要引导学生得知第三只猫的结局是先失后亡。
  二、析原因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第16~28段,创设情境,更利于学生感同身受。挖掘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结局的原因。当作者发现芙蓉鸟死了后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反复说了两遍“一定是猫”。作者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失去理智仅凭直觉就做出主观臆断。两个“于是”写出了猫是凶手的顺理成章。作者不仅在言语上做出判断,他在行动上拿木棒打了猫,猫逃走了。人凭借自己的强大,动用武力恃强凌弱去殴打一个弱小的动物,这是作者的武断。此时学生对第三只猫已经充满了同情,在这样的情境下,笔者抛出问题“根据文本,分析第一只芙蓉鸟到底是不是第三只花白猫咬死的。”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了火花,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可以从黑猫的出现、第三只猫身上没有血迹、躺在露台板上态度很安详的晒太阳、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死在邻家屋脊上等细节描写分析判断出第三只猫不是凶手。
  “忽然”一词表现了作者全家对于第三只猫两个月走失的毫不在意。可以想象这只猫的心情多么悲伤,真是一只可怜猫啊!作者的怒、臆断、武断造成了第三只猫先失后亡的主要原因。而三妹的“帮忙”、妻子的指责、张妈的默默无言都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如果在芙蓉鸟被迫害时有人为第三只猫辩驳一句,如果在第三只猫走失的这段时间有人找一找它,如果全家人对第三只猫多一些关爱,也许它就不会遭受这样的结局。
  三、悟情感
  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对第三只猫的遭遇充满了怜悯,笔者投影展示修改过的文本,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知道真相后的复杂情感。
  我开始觉得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暴怒,虐待,都是针,刺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误解呢?
  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顶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家中永不养猫。
  学生对照原文可以发现原文有很多个“我”字,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懊悔之情。原文用了“我们的猫”,可见作者此时已经将第三只猫看作是自己的一家人了。此外原文的标点符号用了很多感叹号,加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语气。
  作者用了一句话总结自己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原因:“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妄断指轻易地胡乱地下决断。相比于前两只猫,原来全家人都不喜欢第三只猫!只是张妈可怜它捡来的,其他两只猫都是主动要过来的。而且第三只猫长得不好看,又不讨人喜欢,甚至连一只猫应该捉鼠的本职工作都不做,实在是一只又懒又忧郁的猫。相比于家人对第三只猫的冷淡,这只小猫却表现出希望得到家人喜欢和关爱的心理。第15段它常蜷缩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但是就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对第三只猫也只是有时逗着它玩。“常”和“有时”形成对比,可见猫的境遇。正是因为它若有若无,不受关爱,没人管它,它才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被烧脱了好几块毛变得更难看了。两处对比显示出同样是猫,同样是生命,做同样的事却可能发生不同的结局,缘于人的偏见。
  继而投影展示作者写作缘由:
  郑尔康《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一文中回忆《猫》的写作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
  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蒂姆·洛特说过:“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畅谈感受,学生一课一得,如平等对待动物、善待生命、宽容、理性、向善,等等。笔者将学生的感悟整理汇总写在黑板上,也板书自己所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四、思哲理
  走进课堂,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更深一層,学生思考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情怀与心境,那么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乃至黑猫的结局又是否会发生改变呢?第一只猫已经生病了,但是三妹没有带猫去看病,反而还是逗弄它。三妹并不是真的爱猫,她只是把猫当玩具。没有把动物当作平等的生命。过路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他就不会抱别人家的猫。即使他以为是流浪猫也要问问周围的邻居。周家的丫头缺乏同情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明看到邻居家的猫被抱走,既没有阻止也没有及时告诉作者家人,漠视生命,冷漠自私。人类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评价喜好这三只猫,反之,在三只猫的眼里,人又是怎样的呢?人是自私、虚伪、冷漠、蛮横,等等。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考后,不由得发现,人身上有如此多的缺陷。再提问学生回忆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又该如何避免生活中类似的悲剧发生呢?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自省与反思,及时修正改变自己,努力改变他人他物的结局乃至自己的人生,从而遇到更完美的自己。
  最后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悟已往之可变,知逝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有自省的意识和精神,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不足,只要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事情的走向,最终改变人、事、物的结局,甚至改变世界。从此刻开始发现自身的不足,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善、更宽容、更理性、更博爱的人。现在开始改变你,刚好来得及。学会自省,完善自我。
  核心素养的四个指向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以往语文课堂中极为欠缺的,新课标也越来越重视逻辑思辨能力考查,笔者以语文课堂为立足点,一改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模板化和浅层化,重视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再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对文本的“感”到“发”,即“感发”。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第三只猫的冤屈,为它而感到可怜,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第一层意蕴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但是更要做到一课一得有所启发,这不仅仅是启发自己做一个平等博爱的人,更启发自己从文本中读出领悟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及时做出改变,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高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15129)
其他文献
“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式阅读(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判断),是批判性的阅读(边阅读边评断,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精神建构、文化建构及语言建构的建构式阅读。思辨性阅读,需要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的“理解”与“评价”为核心,以人性、情理为参照的阅读思考过程,在事实、逻辑与情理之间寻找契合的可能,在三者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将个性化教学思想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
期刊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立足于单元,对同一单元内不同作家所创作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单篇文本讲解的形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了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单元整体化教
期刊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
期刊
散文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美文。之所以说散文是美文,主要因为散文的字字珠玑,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可谓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生命的渴求、灵魂的慰籍。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指出: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材料和结构等;“神”指散文的主题,蕴含于“形”中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课前导入”虽然形式简约,时长不过几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做好“课前导入”这一功课,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俘获人心、提精凝神,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的正引领
期刊
孔子提出“诗教”,他认为诗要起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言修身必先学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是从对具体榜样的感悟开始的。当然,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施教化”的教科书,则会抹杀文学作为艺术的魅力。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是指文学创作者创作时的想象活动,而翰藻则是指文学作品华美
期刊
中国文化的特有气质决定了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咏秋之作汗牛充栋、蔚为壮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不衰,读之如啜香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历来的论者对其魅力之因多有论述和探究,或归结于思想精粹,或归因于意境隽永,或侧重寻求语言的魅力,等等。后来,郁达夫也写下了大量为人所称道的古体诗佳作,他本人对古典诗歌的内在积淀和修养影響着其他文体的写作,刘海粟曾评论到:“从气质来讲,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