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是重要的学习部分,阅读名著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名著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生道理,让学生更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阅读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介绍名著的人物和背景故事,用经典名著中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学生;语文学习
引言:
初中语文学习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累计文学素材和沉淀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经过长时间沉淀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学界重要的财富,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素材,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让快餐文化和各种娱乐内容充斥着中学生的生活,过多的娱乐内容会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局限他们的思维,因此需要借助阅读名著来为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开拓中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更加感兴趣。
一、名著导读对学习语文的影响
1、递进式阅读
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学生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有趣的场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朝花夕拾》的课后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摘抄,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由来,这是以课内带动课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朝花夕拾》后再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并进行赏析点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2、探讨主题式阅读
以《朝花夕拾》为例,它作为鲁迅的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朝花夕拾》开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句子和人物,并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老师在阅读笔记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发言和讨论,教师也可以是适当的引导,为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中的“理性的批判”,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询问文中不理解的内容。
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课内外结合的形式
课文中对于名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通常比较少,如果老师不做详细的内容延伸,学生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内容,也不会由此对作者产生兴趣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关于课文背景和作者的延伸讲解。
比如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师就可以在介绍作者莫泊桑时提到他的其他作品《羊脂球》和《项链》等,都是故事性比较丰富的作品,老师简单的介绍这些作品的故事内容,但是在讲述到项链丢失时以及马车上贵妇们饥饿难耐时羊脂球拿出了自己的食物时这些精彩的部分时就停止,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许多学生就会在课后找到故事进行自主阅读。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并且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摘抄,扩充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同样的方式还适用于在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给学生介绍《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在关键部分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
教师在做课内延伸阅读时,首先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信手拈来,在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时,可以绘声绘色的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读机式的介绍方法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另外老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名著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阅读名著的有趣之处。
2、从课文节选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从名著中节选的经典片段。比如《昆虫记》的节选,《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等。都是原著中比较有特色的章节,老师也可以适当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原著中其他有趣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学生就有可能会通过这些故事对阅读原著产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开设小型故事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3、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触情绪除了需要背诵文章之外,还会因为课文被“肢解”分析,而对阅读文章失去兴趣。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上语文课时会对之后学习的课文更感兴趣,更愿意阅读还没有讲解的文章。一旦老师开始讲解课文时,就会不自觉对课文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被动阅读的弊端。学生自己探索文章的乐趣被“肢解”解读文章所取代,就不再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多种形式来进行文章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品读的乐趣。
老师可以在每天上课之前选择一名学生介绍一篇自己最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某本书的其中一个章节,由学生主讲并向全班同学推荐,通过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经历过什么精彩的故事,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句子等,吸引其他学生进行阅读。以一周为循环,哪位学生介绍的名著名篇被其他同学阅读的最多,这位学生就可以成为这一周的“优秀小老师”,老师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以这样的形式让更多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每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同,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感悟也都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收获一篇文章不同的解读角度,帮助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结语: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课外延伸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名著的乐趣,来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内外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做延伸阅读,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 “部編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 (05):31.
[2] 郑巧红.让经典名著离农村学生更近些——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2011(4).
[3] 晏伯成.亲近名著有效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18(05).
[4] 吴冬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J].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9,03.
作者简介:魏益英,女,1979.10,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放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新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学生;语文学习
引言:
初中语文学习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累计文学素材和沉淀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经过长时间沉淀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学界重要的财富,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素材,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让快餐文化和各种娱乐内容充斥着中学生的生活,过多的娱乐内容会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局限他们的思维,因此需要借助阅读名著来为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开拓中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更加感兴趣。
一、名著导读对学习语文的影响
1、递进式阅读
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学生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有趣的场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朝花夕拾》的课后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摘抄,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由来,这是以课内带动课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朝花夕拾》后再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并进行赏析点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2、探讨主题式阅读
以《朝花夕拾》为例,它作为鲁迅的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朝花夕拾》开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句子和人物,并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老师在阅读笔记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发言和讨论,教师也可以是适当的引导,为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中的“理性的批判”,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询问文中不理解的内容。
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课内外结合的形式
课文中对于名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通常比较少,如果老师不做详细的内容延伸,学生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内容,也不会由此对作者产生兴趣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关于课文背景和作者的延伸讲解。
比如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教师就可以在介绍作者莫泊桑时提到他的其他作品《羊脂球》和《项链》等,都是故事性比较丰富的作品,老师简单的介绍这些作品的故事内容,但是在讲述到项链丢失时以及马车上贵妇们饥饿难耐时羊脂球拿出了自己的食物时这些精彩的部分时就停止,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许多学生就会在课后找到故事进行自主阅读。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并且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摘抄,扩充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同样的方式还适用于在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给学生介绍《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在关键部分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
教师在做课内延伸阅读时,首先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信手拈来,在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时,可以绘声绘色的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复读机式的介绍方法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另外老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名著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阅读名著的有趣之处。
2、从课文节选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从名著中节选的经典片段。比如《昆虫记》的节选,《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等。都是原著中比较有特色的章节,老师也可以适当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原著中其他有趣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学生就有可能会通过这些故事对阅读原著产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开设小型故事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3、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触情绪除了需要背诵文章之外,还会因为课文被“肢解”分析,而对阅读文章失去兴趣。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上语文课时会对之后学习的课文更感兴趣,更愿意阅读还没有讲解的文章。一旦老师开始讲解课文时,就会不自觉对课文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被动阅读的弊端。学生自己探索文章的乐趣被“肢解”解读文章所取代,就不再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多种形式来进行文章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品读的乐趣。
老师可以在每天上课之前选择一名学生介绍一篇自己最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某本书的其中一个章节,由学生主讲并向全班同学推荐,通过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经历过什么精彩的故事,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句子等,吸引其他学生进行阅读。以一周为循环,哪位学生介绍的名著名篇被其他同学阅读的最多,这位学生就可以成为这一周的“优秀小老师”,老师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以这样的形式让更多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每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同,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感悟也都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收获一篇文章不同的解读角度,帮助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结语: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课外延伸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名著的乐趣,来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内外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做延伸阅读,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 “部編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 (05):31.
[2] 郑巧红.让经典名著离农村学生更近些——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2011(4).
[3] 晏伯成.亲近名著有效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18(05).
[4] 吴冬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J].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9,03.
作者简介:魏益英,女,1979.10,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放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