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若至 万物生灵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炫,1978年生于上海。随父顾潜馨学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画家张渊。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水墨缘艺术沙龙成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翰青雅集艺术总崎。
  20世纪70年代中,家父张守成收了一位敦厚朴实的学生顾潜馨,他家住浦东郊外。那时从浦东乡下到上海徐家汇没有直达车,中间还要摆渡再换车,更没有如今快捷的地铁,因而路途遥远。他每隔几月来一次,每次总携带大卷写生和创作的画稿前来请教。想必他是隔天早早作好准备清晨就出门的。家父很看重这位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他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家父,所以每次都非常认真地为他一一指点。他每次来我家,家父都一整天不停地分析、修改画稿,直至傍晚才歇手。后来家父母于1981年移民去了美国。虽然老师不在中国,但学生继续认真自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除了写生创作外,牢记“取法乎上”的准则,领略吸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多年后,于1990年,我第一次观赏了他在朵云轩的个人画屣。之后,艺事更臻精进,多次举办画展并出版大型画集。与此同时,他的儿子顾炫也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熏陶,逐步走上了绘画之路。顾炫继承父业,早几年大量练习白描勾线,后通过写生收集素材达数千幅,了解熟悉大自然中花草的生长规律及禽鸟的生态习性。同时临摹古代作品、学习西画素描,一切基础夯实才开始色彩渲染及创作构图的实施,他虽年轻但已有了一般学画者没有经历过的扎实的基础功底。
  浦东郊外农村的水塘、小溪、汀渚是他白小就熟悉的环境,顾炫细心地观察、写生、领会、研习,在写生与意象两者之间寻找特殊的新的切入点,他的作品渐渐与父亲的风格拉开了距离。他拓展了重现自然的描绘,但进一步扩展到气氛、风格、境界。首先他将禽鸟写实的形体稍加夸张但不做作,更多地通过综合印象作概括和提炼。他注重传统的笔墨语言,但不禁锢于传统而首先在色彩上突破。他笔下的花草常以复色渲染,色彩也不只固定于传统的几种颜色,常常出人意料地用印度红、威尼斯红、茜红等西洋画颜料,令观者的视觉有一种新鲜感。在他笔下的牡丹没有常人所见的妍丽鲜艳,他先在某些地方以暗色渲染,再以沉着的茜红、威尼斯红或朱红染出亮处,呈现出了旧日皇家庄严而令人肃然的富贵。他画荷花用淡紫色渲染花瓣而不是一般常用的粉红色,同样画花叶的色彩也采用了相应的冷灰调子青、绿、赭,使画面在一片氤缊之中极具纵深感。
  顾炫的画题经常出现反嘴鹬、鹈鹕、火烈鸟等一般很少有人画的水边禽乌,当然,画得最多的是白鹭。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江南依浦依藻青萍点点的郊外,而这些水禽都是悠悠然地觅食、凝视、休歇,这些宁静的环境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状态,所以在他的视线感觉中就会表达出浓厚的古雅和清逸的境界。另外,他的喜爱远比他的年龄更为老成。除了绘画创作之外,读书、古乐、品茶、闻香、玩石、收藏明清家具等等都是他的爱好,通过这些文人雅玩的熏陶,使他在创作时更加气定神闲。在他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深秋的荷塘:那倒挂的桔叶、如铁线般扭转的莲蓬在冷寂的池水中,偶尔生发的小草小叶,既静致又丰富,其曲直之姿,虚实之境,动静之态发人幽思。画中穿插着孤寂的水禽,似觅食又似无所事事。云物悠闲,清心若至,心随季迁,情由境转。整个画面始终笼罩着一片幽静、一丝忧伤与一缕孤寂,他将这如歌如泣的境界表现到了极至。我认为,这就是顾炫的工笔花鸟画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最大特色。
其他文献
福州中山路可谓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流如梭,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常令靓女俊男流连忘返于其中,然而屹立于道路正中的纪念堂却显得肃穆,超俗。然而在古代,此处却是八闽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
期刊
方去疾(1922-2002),原名文俊,字正事,改名痃,字去疾,以字行,号四角亭长。精鉴赏,擅篆刻,兼工书法。经多年考订编有《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出版,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空白。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社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  在现今,每当梳理现当代的书法、篆刻发展史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敬重一位这个领域中杰出的、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一方去疾先生。方去疾先生一生致力于印学研
期刊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