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教案,即设计态的教学系统。教案的实施结果是课堂,即实施态的教学系统。静态的教案易于分析,可以反复研究得出结论。而高水平的教学课堂不易分析,动态的教学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过于复杂,得出的结论容易与现实不符。并且,由于教学课堂的不可重现性,同样的结论也不可能再实施在同一堂课堂上,而课堂的情景通常是千变万化的,迁移性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实践的确定性,我们最终落脚点是优化设计态的教学系统,即教案。
利用教案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优化教案。实施形成性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改进优化技术,将“评价—改进”这一逻辑链条打通。笔者对教案的形成性评价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教案评价后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没有关注评价方法是否科学,而是注重对评价后教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作者默认评价教案的方法和原则是合理的,只注重探讨归纳的问题以及对策。该类结论绕过评价方法的探讨,具有直观经验层次上的意义。
2,教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注教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但是具体何种操作才符合该原则无详细说明。该类结论具有直观经验上的意义,还需要后续研究上升到可操作的理论水平。
3,教案评价的理论模式
教育领域内关于评价的理论模式层出不穷,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课程和课堂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一个较为宏观,一个较为微观。但这两者的评价模式经常同时被探讨。至于教案独有的评价模式,有教学方案的三段评价法、多主体评价模式。
对于理论模式的研究是基础,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直到细化到具体可操作的理论水平上。
4,教案评价的具体指标
为了明确教案评价的内容,在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很多人进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对于指标的处理水平也越来越科学,从刚开始的主观臆断发展到定量处理的科学化水平。
(1)描述性指标评价
关注教案本身质性特征的评价体系可以归类为“描述性指标评价”。但由于这种描述性的评价指标是利用主观经验来制定的,并且利用它们来评价教案时靠主观判断,因此难以让人信服。
(2)初步量化指标的评价
制定评价指标之后,逐级分解评价指标,筛选归类合并、排列层次,确定权重,形成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描述,形成一个以评语描述为主,包括量化分数等级的评价结论[1]。这种初步量化处理的指标,在科学性上有所提高。
和描述性指标评价相比,这种指标的确具有更高操作性,但是评价指标的指定、权重的分配是由专家、教师根据经验直接拟定的,并且对于每个项目的评分仍然是由主观来决定。
(3)复杂技术处理的指标评价
除了对指标层次、权重做处理外,研究者们利用数学模型、复杂技术、统计手段处理等来提高指标的合理性。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2]、对评价系统进行多维度开放处理[3]、采取聚类分析法确定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认指标权重[4]、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系统来进行分析[5]等。
尽管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复杂的技术手段提高指标的科学可靠性,但并不改变其本质上的主观经验性,因为答卷者采取的是主观判断[6]。
5,教案优化的策略
由于该领域中缺少广泛认可的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对教案优化措施的研究更是极少。该类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与评价工作脱节、混淆
优化和评价紧密关系,但不能混淆、脱节。评价工作决定“从什么维度判断教案质量”,而优化工作则要以这些维度为方向,提出“针对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结论针对的是写好教案的“条件”,而非教案本身
此类结论可归纳为两点:加强教案格式、标准的要求;加强教师观念管理、学校制度管理。这些结论针对的是教案的形式、教师的态度等,是写好教案的“条件”,但是没有针对教案本身如何优化的结论。
(3)结论过于概括性、经验性、局部性,不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即使涉及到具体内容,但大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过于概括化。优化措施應和评价指标紧密相连,并具有系统完整性。这归因于我们缺乏必要前提: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教学方案的形成性评价需要系统、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该方面的研究正在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案优化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现有研究是宏观层次上的结论,我们需要更加微观的操作性结论,增加教学设计技术的精细化程度。
(2)现有研究多属于经验层次的结论,没有上升理论水平。优化策略体系的研究结论需要进行检验,可以通过个案研究,进行反思分析,从中获取技巧、经验,确保其科学性、客观性。
(3)现有研究结论多是局部和离散的,没有和教学设计的其他方面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应该注重将“优化技术”和“评价技术”相对应,确保其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形成“评价结果—对应措施”的完整链条。
(4)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成熟后,我们应该关注指标的意义和微观细致的解释,使得教学设计技术更加透明化、彻底化。
参考文献:
[1]赵凤娟.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及其比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166-167.
[2]M.Jenice Goldston,Jeanelle Bland Day,Cheryl Sundberg&John Dantzler.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5E learning cycle lesson plan assessment instru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0(8):633-648.
[3]王昌金.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课时计划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大学,2009.
[4]乐小英.课堂教学方案优化的层次分析法[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9,02:54-58.
[5]李娟.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08:61+75.
[6]史晓燕.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评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2:67-70.
利用教案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优化教案。实施形成性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改进优化技术,将“评价—改进”这一逻辑链条打通。笔者对教案的形成性评价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教案评价后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没有关注评价方法是否科学,而是注重对评价后教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作者默认评价教案的方法和原则是合理的,只注重探讨归纳的问题以及对策。该类结论绕过评价方法的探讨,具有直观经验层次上的意义。
2,教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注教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但是具体何种操作才符合该原则无详细说明。该类结论具有直观经验上的意义,还需要后续研究上升到可操作的理论水平。
3,教案评价的理论模式
教育领域内关于评价的理论模式层出不穷,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课程和课堂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一个较为宏观,一个较为微观。但这两者的评价模式经常同时被探讨。至于教案独有的评价模式,有教学方案的三段评价法、多主体评价模式。
对于理论模式的研究是基础,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直到细化到具体可操作的理论水平上。
4,教案评价的具体指标
为了明确教案评价的内容,在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很多人进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对于指标的处理水平也越来越科学,从刚开始的主观臆断发展到定量处理的科学化水平。
(1)描述性指标评价
关注教案本身质性特征的评价体系可以归类为“描述性指标评价”。但由于这种描述性的评价指标是利用主观经验来制定的,并且利用它们来评价教案时靠主观判断,因此难以让人信服。
(2)初步量化指标的评价
制定评价指标之后,逐级分解评价指标,筛选归类合并、排列层次,确定权重,形成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描述,形成一个以评语描述为主,包括量化分数等级的评价结论[1]。这种初步量化处理的指标,在科学性上有所提高。
和描述性指标评价相比,这种指标的确具有更高操作性,但是评价指标的指定、权重的分配是由专家、教师根据经验直接拟定的,并且对于每个项目的评分仍然是由主观来决定。
(3)复杂技术处理的指标评价
除了对指标层次、权重做处理外,研究者们利用数学模型、复杂技术、统计手段处理等来提高指标的合理性。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2]、对评价系统进行多维度开放处理[3]、采取聚类分析法确定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认指标权重[4]、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系统来进行分析[5]等。
尽管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复杂的技术手段提高指标的科学可靠性,但并不改变其本质上的主观经验性,因为答卷者采取的是主观判断[6]。
5,教案优化的策略
由于该领域中缺少广泛认可的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对教案优化措施的研究更是极少。该类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与评价工作脱节、混淆
优化和评价紧密关系,但不能混淆、脱节。评价工作决定“从什么维度判断教案质量”,而优化工作则要以这些维度为方向,提出“针对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结论针对的是写好教案的“条件”,而非教案本身
此类结论可归纳为两点:加强教案格式、标准的要求;加强教师观念管理、学校制度管理。这些结论针对的是教案的形式、教师的态度等,是写好教案的“条件”,但是没有针对教案本身如何优化的结论。
(3)结论过于概括性、经验性、局部性,不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即使涉及到具体内容,但大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过于概括化。优化措施應和评价指标紧密相连,并具有系统完整性。这归因于我们缺乏必要前提: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教学方案的形成性评价需要系统、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该方面的研究正在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案优化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现有研究是宏观层次上的结论,我们需要更加微观的操作性结论,增加教学设计技术的精细化程度。
(2)现有研究多属于经验层次的结论,没有上升理论水平。优化策略体系的研究结论需要进行检验,可以通过个案研究,进行反思分析,从中获取技巧、经验,确保其科学性、客观性。
(3)现有研究结论多是局部和离散的,没有和教学设计的其他方面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应该注重将“优化技术”和“评价技术”相对应,确保其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形成“评价结果—对应措施”的完整链条。
(4)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成熟后,我们应该关注指标的意义和微观细致的解释,使得教学设计技术更加透明化、彻底化。
参考文献:
[1]赵凤娟.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及其比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166-167.
[2]M.Jenice Goldston,Jeanelle Bland Day,Cheryl Sundberg&John Dantzler.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5E learning cycle lesson plan assessment instru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0(8):633-648.
[3]王昌金.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课时计划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大学,2009.
[4]乐小英.课堂教学方案优化的层次分析法[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9,02:54-58.
[5]李娟.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08:61+75.
[6]史晓燕.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评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