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堂,应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有益的美术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术课堂;人文教育;渗透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及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也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如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值得美术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打造愉悦的体验课堂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开展探究性学习。具体到美术学科,应突破以往的教学中的压抑和偏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自身体验,以“潜入其中、营造气氛、注重过程、自然感悟、主体开放、情趣激励”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和开设课程,不断地在美术课堂中探索一种多元的、自主的、开放的教学新模式,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活动。
二、挖掘内涵,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美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精心筛选的艺术佳作,作品本身散发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画是普通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其自身涵盖了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美学、哲学、社会与历史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中国画巧妙的构图、特殊的空间透视和中国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等等文学语言的内涵;以及中国画与文学中的诗词歌赋的有机搭配、与书法章法的完美结合及印章的巧妙点缀,无一不显露着中国画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画》这一单元的课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给学生首先创造一个文化的氛围,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代表性的中国画。简短介绍有关作者的时代背景或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各作品中人物画的传神;山水的意境;工笔的精致;花鸟画的趣味;写意的奔放……让学生在一种种浓郁文化氛围中去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感受画面中的表现的气势,从而理解画家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欣赏的感受自己试一试,学一学,在动手过程中体会笔墨在中国画特定的宣纸上作画时的不同感觉与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情趣、线条的魅力、色彩的韵味。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水墨画,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传统水墨画与现代水墨画在用笔、用墨、用色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并采用不同手法、不同材料进行水墨画创作,尝试传统水墨与西方色彩的有机结合,体会多种不同工具材料结合运用在水墨画中产生的特殊效果,品味中西文化渗透、交融的艺术魅力。湖教版鉴赏《原始人的创造》:带领学生以陶器纹饰去追溯原始的图腾艺术;《心灵的慰藉》:通过介绍佛教的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佛教人物形象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社会的关系等等。用心去做挖掘,每一课的内容都包涵着深厚的人文信息。让学生在各种玩、赏、画中领略艺术魅力,感受课本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这种美就浸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三、结合生活,体会社会与人文情怀
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自发体验的兴趣。中国乡土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独具风采。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观赏民间美术品、采访民间艺人,开展自制服饰展示、剪纸展览、泥塑比赛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地区、民族的艺术特色,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和钟爱民间艺术文化的强烈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生活的神韵与情怀,利用乡土文化这块沃土,使美术课堂焕发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美术活动从课堂走入生活,之后再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后回到课堂。如湖教版美术鉴赏《走进博物馆》一课,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地理原因无法实现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的愿望,只有理论的讲述,枯燥无味,正好学校有位老艺术家多年坚持根雕艺术,作品集中在工作室,也算是小有规模的展览馆。所以就在讲述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以“身边的根雕美术馆”为主题来引导学生从家乡树木自然景观、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和美好未来四个方面来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本、上网查询、向老人咨询等方式方法,共同收集图片、传说等资料,了解根雕艺术以及树木如何形成特色的根系,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和讨论,比一比,谁了解到的内容最多、最有价值。其次带领学生去参观老艺术家的根雕作品,通过介绍创作主题,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再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例如去观察树根的自然美,体会其赋予我们的美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人文性为基础,畅想美好的未来家园,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把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2001年上海美术馆“摩尔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之旅系列活动”,成功地实现了美术学习与美术馆教育的互动。
四、学科融合,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反映和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获得对美术的切身体验,以及发展以创造精神为内涵的美术基本能力。”值得探讨的是我们的美术课程往往太突出学科性,人为地割裂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忽略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文学、社会学、自然学等学科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失去了这些学科的支持,美术课堂可以说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例如: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术绘画创作的一个想象基础,优美的语言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动人的诗句,带学生进入一个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一种意境的遐想去想象、绘画、创新。同时,一幅好的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学中一些精髓深奥的语句。再比如欣赏美术作品时配合音乐,优美抒情的节奏和旋律,同时作用于感官,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课程中巧妙融合,能促进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作热情。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整体教学。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愿美术教育为学生铺设一个广泛的文化情境,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祝帅.艺术教育设计与人文精神[J].中国美术教育,2002,(4).
[3](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关键词:美术课堂;人文教育;渗透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及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也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如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值得美术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打造愉悦的体验课堂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特点,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开展探究性学习。具体到美术学科,应突破以往的教学中的压抑和偏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自身体验,以“潜入其中、营造气氛、注重过程、自然感悟、主体开放、情趣激励”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和开设课程,不断地在美术课堂中探索一种多元的、自主的、开放的教学新模式,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活动。
二、挖掘内涵,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美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精心筛选的艺术佳作,作品本身散发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画是普通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积淀的产物,其自身涵盖了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美学、哲学、社会与历史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中国画巧妙的构图、特殊的空间透视和中国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等等文学语言的内涵;以及中国画与文学中的诗词歌赋的有机搭配、与书法章法的完美结合及印章的巧妙点缀,无一不显露着中国画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画》这一单元的课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给学生首先创造一个文化的氛围,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代表性的中国画。简短介绍有关作者的时代背景或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各作品中人物画的传神;山水的意境;工笔的精致;花鸟画的趣味;写意的奔放……让学生在一种种浓郁文化氛围中去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感受画面中的表现的气势,从而理解画家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欣赏的感受自己试一试,学一学,在动手过程中体会笔墨在中国画特定的宣纸上作画时的不同感觉与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情趣、线条的魅力、色彩的韵味。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水墨画,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传统水墨画与现代水墨画在用笔、用墨、用色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并采用不同手法、不同材料进行水墨画创作,尝试传统水墨与西方色彩的有机结合,体会多种不同工具材料结合运用在水墨画中产生的特殊效果,品味中西文化渗透、交融的艺术魅力。湖教版鉴赏《原始人的创造》:带领学生以陶器纹饰去追溯原始的图腾艺术;《心灵的慰藉》:通过介绍佛教的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佛教人物形象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社会的关系等等。用心去做挖掘,每一课的内容都包涵着深厚的人文信息。让学生在各种玩、赏、画中领略艺术魅力,感受课本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这种美就浸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三、结合生活,体会社会与人文情怀
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自发体验的兴趣。中国乡土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独具风采。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观赏民间美术品、采访民间艺人,开展自制服饰展示、剪纸展览、泥塑比赛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地区、民族的艺术特色,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和钟爱民间艺术文化的强烈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生活的神韵与情怀,利用乡土文化这块沃土,使美术课堂焕发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美术活动从课堂走入生活,之后再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后回到课堂。如湖教版美术鉴赏《走进博物馆》一课,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地理原因无法实现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的愿望,只有理论的讲述,枯燥无味,正好学校有位老艺术家多年坚持根雕艺术,作品集中在工作室,也算是小有规模的展览馆。所以就在讲述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以“身边的根雕美术馆”为主题来引导学生从家乡树木自然景观、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和美好未来四个方面来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本、上网查询、向老人咨询等方式方法,共同收集图片、传说等资料,了解根雕艺术以及树木如何形成特色的根系,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和讨论,比一比,谁了解到的内容最多、最有价值。其次带领学生去参观老艺术家的根雕作品,通过介绍创作主题,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再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例如去观察树根的自然美,体会其赋予我们的美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人文性为基础,畅想美好的未来家园,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把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2001年上海美术馆“摩尔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之旅系列活动”,成功地实现了美术学习与美术馆教育的互动。
四、学科融合,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反映和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获得对美术的切身体验,以及发展以创造精神为内涵的美术基本能力。”值得探讨的是我们的美术课程往往太突出学科性,人为地割裂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忽略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文学、社会学、自然学等学科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失去了这些学科的支持,美术课堂可以说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例如: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术绘画创作的一个想象基础,优美的语言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动人的诗句,带学生进入一个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一种意境的遐想去想象、绘画、创新。同时,一幅好的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学中一些精髓深奥的语句。再比如欣赏美术作品时配合音乐,优美抒情的节奏和旋律,同时作用于感官,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课程中巧妙融合,能促进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作热情。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整体教学。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愿美术教育为学生铺设一个广泛的文化情境,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祝帅.艺术教育设计与人文精神[J].中国美术教育,2002,(4).
[3](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