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记“艺”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音、陶瓷、制香、木偶戏、南少林武术……这些“海丝”技艺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乡愁、承载梦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鸣,也更能提高国内外对“海丝”的共识度,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人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更能增强心中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南音:随“海丝”漂洋过海
  每天傍晚,福建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都会“夜夜笙歌”,一群老人围坐在茶馆内的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但却回味无穷。
  舞台上,一位老人怀抱琵琶,伴着哝哝南音,轻拨银弦,琴声瑟瑟,如泣如诉。他叫夏永西,泉州南音乐府的社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又称南管,以闽南语音为主,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南音至今在海峡两岸及海外仍有流传,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几岁时,夏永西跟随师父学习“二弦”,之后又拿下琵琶、洞箫以及南音冷门乐器“水暖”。凭着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南音功底,1984年,夏永西被菲律宾民间社团邀请,去教授南音演奏。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永西说。
  在菲律宾,有五个南音社团,社团由华人企业家捐资成立,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同时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和语言一样,是跟着人走的。”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说,至今南音唱词中仍然保留了很多中原古汉语的发音习惯,以南音为载体,这种传统文化也在海外保留下来。
  在闽南人的生命轨迹中,始终有南音相伴,无论红白喜事,还是祭祀拜祖。南音也成了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30年后,花甲之年的夏永西寻祖归根回到家乡泉州,继续收徒传技。
  回国后,几十名南音爱好者拜在夏永西门下,学习演奏技巧。当记者问他,学习南音最困难的是什么,夏永西说:“学习南音没有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苦练’,三四十分钟的唱词,唯有‘死记硬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难见昔日“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但我会坚持做下去。”夏永西说。
  永春制香:从宗教朝拜到保健养生
  福建永春制香工艺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当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永春达埔镇制香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现有制香企业近300家,被誉为“中国香都”。
  永春香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末清初制香工艺传入永春到“文革”前,属于家庭小规模制作阶段,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以篾香为主,档次较低。
  第二个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永春香进入产业规模化生产阶段。以汉口制香厂为代表的制香企业率先把传统家庭作坊引导到企业生产当中,扩大生产种类和生产规模,让香走出了永春,走出了国门,成为永春县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实现了永春百年制香工艺的成功蜕变。
  第三个时期与第二个时期在时间跨度上是交叉的。从2007年开始,永春县整合全县香业资源,启动规划面积1000亩的永春篾香产业城建设,吸引彬达制香、兴隆制香、联发香业、金丰制香等4家龙头企业入驻,开始加强对香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香产品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注重香文化的中高端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标志着永春香产业开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2006年,“永春篾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达埔镇整合全镇香业资源,建设永春篾香产业城,即香产业专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201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永春达埔“中国香都”称号。2016年9月,“香都小镇”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名单。
  “中国香都”的香文化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的香产品与文化碰撞的结晶。永春县达埔镇长林纪东表示,“中国香都”的建设有助于香产业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抱团发展,对香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国香都”香文化博物馆位于达埔镇中国香都如意广场,该馆集陈列、收藏、研究等功能为一体。馆内展品近千件,其中香药120种,香品、香具700多件,还有丰富的书籍文稿、影音资料。林纪东说:“香文化博物馆是永春打造‘中国香都’历程的展现。”
  近年来,香产业转型提速。香产业从宗教朝拜向保健养生、文化创意、居家用品等方向转变。
  南胜镇:聚焦克拉克文化
  400多年前,平和南胜窑所生产的克拉克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并轰动了西方世界。近年来,南胜镇聚焦克拉克瓷文化,主动融入“一帶一路”战略,传承“海丝”文化荣光,从而带动南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南胜镇法华村和糠厝村的一处山坳里,几名工人正在修砌河道护坡和清理河道,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胜田坑窑址所在地。在现场,一艘水泥制作的古船模型摆放在溪中,船舷上写着“克拉克号”,象征着那艘满载平和瓷器、震惊欧洲的商船“克拉克号”;溪岸边,6公里长的观光木栈道在峡谷中蜿蜒,将田坑窑址与天然瀑布等周边的美丽景色串点成线;当地还将建设克拉克瓷文化馆一座,克拉克瓷展示馆一座,打造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克拉克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在政府部门为弘扬克拉克瓷文化而努力的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南胜镇,一座克拉克瓷体验馆已经开馆。在这里,游客既可以通过馆里的讲解、师生作品展示,了解克拉克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可以通过陶瓷艺术DIY体验、陶艺教与学,充分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体验馆还专门聘请了平和陶瓷厂的多名老瓷工,从和泥、拉胚、绘画、上釉、烧制均有陶艺家全程给予悉心讲解和指导,尽可能地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克拉克瓷制作过程,让克拉克瓷走进大众,生根发芽。从试营业至今短短数月时间,已经吸引了游客5000多人次。
  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一年,南胜镇还将在传承弘扬克拉克文化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建设克拉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型瓷文化旅游度假地。
  提线木偶:“走出去”体现文化自信
  红瓦坡顶、龙脊燕尾的砖壁粉墙,是泉州民居的特色。提线木偶剧团的这一建筑,隐居在泉州市中心的繁华中,并不热闹,也不张扬。不过,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和团长王景贤已经蜚声世界,泉州提线木偶戏已经在全世界的一些顶级音乐厅演出过。
  “提线木偶戏又叫悬丝傀儡戏,我们本地叫‘嘉礼戏’。”王景贤说,世界各国的人都曾经来到泉州交流或做生意,几百年的文化融合,大家都成为必看木偶戏的“泉州人”。如今,不少外国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泉州,融入泉州的生活中建设共同的家园,也在日常或民俗活动中接受木偶戏,感受其中的美好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悠久。
  2005年2月7日晚,紐约联合国总部礼堂举行中国春节文艺晚会,泉州木偶剧团进行了专场演出,震撼了10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的政商名流。
  木偶戏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汉唐开始,木偶戏就在民间流行。王景贤认为,宋元时的泉州是个多元融合的社会,当时的“外国人”甚至已经把泉州当家乡,看木偶表演是再正常不过了。
  明万历年间,泉州提线木偶就接待过西班牙的公使团。清末民初的全盛时期,泉州城内有大小60多个提线木偶班社。泉州提线木偶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使得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在2012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前棚‘嘉礼’后棚戏。”王景贤说,提线木偶在当地享有优先的待遇。“棚”就是戏台。民俗活动中,如果木偶戏和梨园戏、高甲戏等同场演出,木偶戏必须在前面。在莆田,木偶戏也被称为“戏兄”,同样是要在莆仙戏开始前演出。
  对木偶戏的尊崇,还可以从操纵演员必须识字看戏本等细节看出来。王景贤说,木偶戏演员还可以穿着象征地位的长衫,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古代的“戏子”中是不可能的。
  “木偶既不是人也不是神,它是介于人神之间,沟通人和神之间关系的一个媒介,一个桥梁。”王景贤认为,木偶被称为“嘉礼”,“嘉礼”就是美好的奉献,像闽南“敬天公”这样重要而大型的仪式,是少不了这种能沟通神和人的悬丝傀儡戏的。
  提线木偶的表演,也能慰藉很多人的情怀。王景贤认识里的乡愁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的深刻记忆,更多要和童年记忆结合在一起才更牢固。
  “木偶戏可以说是没有文化疆域,也没有年龄界限的艺术,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打通文化、年龄和阶层等的壁垒。”王景贤认为,人到老了,他的心态会“老还童”。提线木偶这种艺术能帮助人们回忆童年,保持童心。老人和小孩肯定很喜欢。而现在的中年人生活节奏比较紧张,甚至可以说很累、单调,如果进入木偶剧场,会勾起他们久违的快感和想象空间。而王景贤也在从事木偶戏的传承中,加深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提升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和国外相比,我们也许在很多地方会有自卑感,但在文化上绝不应该有自卑感。我到全世界演出,都是越走越自信。”王景贤认为,相比历史长河,一个国家一两百年的屈辱历史也只是一瞬间而已,中国人不应该失去自信心。
  南少林武术:海丝文化涌鲸波
  南少林武术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珍贵遗产。明清以降,南少林武术曾传播到海内外,也是中国海丝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泉州少林寺复建以来,一直十分重视与海内外宗教界、武术界的交流。据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介绍,早在1998年、1999年,香港警察武术团就曾两度到访泉州少林寺,进行武术交流,对少林功夫赞叹不已;2000年11月,参加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的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到访泉州少林寺观看武僧团的武术表演,并交流切磋武艺;2000年,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释常定赴法国巴黎进行南少林武术文化交流,受到法国朋友的热烈欢迎,还获得巴黎市政厅颁发的“巴黎青年和体育奖”金质奖章,后又前往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等国拜访,进行武术表演,载誉归来;2001年,应菲律宾佛教普济学院邀请,武僧释常真、释常贤、释理农、释理慧等前往该院教授五祖拳及进行武术表演,得到武术界同仁的好评;2005年,泉州少林寺释理亮等三位武僧受邀前往中东、南非进行武术交流,其中释理亮的“一指禅”绝技震惊观众;2006年,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国际龙狮节武术比赛,释振法获全能冠军,释理亮获“一指禅大师”金牌……
  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先后已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交流与交往,并接收外国武术弟子达数千人次。来寺习武或互访的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典、芬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武术家、武术爱好者。
  “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士来泉寻根溯源者,络绎不绝。”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说,南少林武术已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共生互补、东西方文明包容交汇的一个载体。少林寺在海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少林文化被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认可,足见其独具一格的特质,少林寺已成为中国对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名片。
  泉州曾在我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过光辉篇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今,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征程初启,以弘扬国术为己任、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泉州少林寺也将凭借其“禅武合一”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海丝文化的传播、发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东海西滨,闽水蜿蜒。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击水为歌的龙舟竞渡中交流汇聚。  八闽端午,是一场水与火的洗礼。石狮蚶江泉州湾,倾盆之水迎面来。海面上百舸穿梭竞渡,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这是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莆田灵川东进村,熊熊烈火送王船。升腾的火焰中,一艘以杉木竹为骨架,装饰精美的纸龙舟
期刊
端午节前后,宁德市临溪河和沿海村镇都有“扒龙船”的习俗。近年来,宁德市赛龙舟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的许多地方都有举办这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健儿参赛。  富春溪畔竞渡忙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福安市富春溪畔人头攒动,一片欢腾,但见溪上飞舟击水,逆流竞逐,擂鼓声、呐喊声、加油声、欢笑声汇成一曲激昂的节日欢歌。龙舟竞渡已成为福安市民欢庆端午的传统文化盛宴,也吸引了周边的周宁、
期刊
程定谟(?—1837),字心宇,號醒雨,清代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历任安徽庐江训导、翰林院典簿。
期刊
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如今的各种跨海大桥,更是极大便利了经贸往来。长虹卧波虽无言,却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历史跨越。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
期刊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因为有了惠安女、女和湄洲女,而变得风情万千。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女的“簪花围大裾衫”,湄州女的“帆船头红黑裤”……福建三大渔女的民俗文化与“海丝”息息相关。  古城风云里的惠安女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与台湾一水相隔。  以往的惠安女子,大多戴着奇特的蝴蝶状头饰,头巾和涂着黄漆的斗笠把脸部遮得严严实实,
期刊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而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中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版图中,与其它省相比,福建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可谓“福建特色”。这种特殊性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海洋”,这是福建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极其鲜明的。海洋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符号,自然,也深刻地塑造着福建人的性格特质,深深地影响着福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期刊
2017年12月1 日,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在北京会见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监事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潘朝阳。潘朝阳代表25万福建潘氏宗亲向潘基文秘书长赠送其摄影力作《六牛图》。潘基文表示,此作品是他收到的融摄影艺术与中国画相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他要将此作品珍藏于2018年2月开幕的位于韩国忠清北道的潘基文纪念馆内。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
期刊
第26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期刊
据说,漳州“扒龙船”的风俗活动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时开始兴盛,为的就是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云霄  龙舟赛绕着划 龙船调连着唱  每次龙舟出港时,漳州云霄都要先举行献江或祭江仪式,也就是鸣锣鼓、放鞭炮、投粽子,有时还要唱“龙船歌”,然后龙舟才能出港。像这样的仪式,小许从小到大已经经历很多次了。与往常一样,今年的献江仪式,小许如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去参加了。  除了献
期刊
2017年11月15日,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开幕式暨2017丽水摄影节、第二届国际摄影研讨会启动仪式在浙江省丽水市举行。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产生入选作品379件。其中福建省共有27个作者的29件作品入选,占比7.65%,位列全国团体会员单位成绩第四位,为福建历史最好成绩。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  “重走海丝之路,助力泉州申遗”摄影大展举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