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态端午看八闽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yue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西滨,闽水蜿蜒。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击水为歌的龙舟竞渡中交流汇聚。
  八闽端午,是一场水与火的洗礼。石狮蚶江泉州湾,倾盆之水迎面来。海面上百舸穿梭竞渡,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这是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莆田灵川东进村,熊熊烈火送王船。升腾的火焰中,一艘以杉木竹为骨架,装饰精美的纸龙舟,在如波浪般的火里渐渐消逝。当地人以此纪念五帝诞辰并将“妖魔鬼怪”押上船,送到海里,祈求平安。水与火的双重洗礼,为闽人消灾祛病,让他们表里身心俱澄澈。
  八闽端午,是一场忠与义的追思。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但在政和坂头,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堪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莆田仙游,农历三月三十日划龙舟,为的是纪念誓死不降元兵,背着南宋末代小皇帝投海殉国的宰相陆秀夫。龙岩连城,划龙舟共悼屈原与伍子胥。连城人认为伍子胥被吴王迫害而自杀,也是为自己祖国而死于江中。宁德寿宁,五月初四就过端午,纪念因对抗官府而牺牲的郑怀茂的义军和当地乡民,颂扬反抗精神。闽越文化对忠义的理解绝不迂腐,对人物的臧否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八闽端午,是一场人与神的交会。漳州诏安“走贡王”,霞浦竹江“妈祖走水”,无不是将平日里端坐于庙宇的神像抬出,或绕城而游,或临海而巡。无论是“走贡王”,还是“妈祖走水”,着重于“走”。“走”有奔跑之意,当信众云集,气氛热烈之际,抬着神像的村民,便开始有节奏地进行快跑表演。神像在上下颠簸中,愈加显得鲜活与生动。这些既是娱神、又是自娱的活动,是对儒家所谓“祭神如神在”的生动演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民间信仰的生命力。
  八闽端午,是一场滋与味的盛宴。福建省内各地粽子造型多样,风味各异。要论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当属连城客家的大粽。大粽呈笋状,高1.6米,用糯米70公斤,由1万多片粽叶缝制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一粽”。除粽子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应时食品。厦门旧时有食黄鳝之俗,目的是“驱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称“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在泉州一带,流行煎海蛎与润菜饼。莆田更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除了初四插艾叶,其余4天的糕、粽、螺、蛋,让你的味蕾尽情绽放。
  八闽端午,是一场亲与情的往来。三明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在宁德,女婿要给岳父母送“节鱼”,一般为黄花鱼。新媳妇的娘家在节前要给女儿送节饼、夏季衣物、猪肉、粽子、红头绳、香袋等,由新媳妇分赠家中老小。三明建宁客家,讲究的是礼品的寓意。如送扇子,意为送清爽、送健康;送面条,就是送洁净、送顺心。这些民俗的构成,既有中原大地的传统特色,又有一些山地的原生态,而这些在福建的历史上都能寻到根。
  八闽端午习俗多姿多彩,或隐匿于山中,古韵犹存;或于浪迹于江海,热烈奔放。在这民俗厚海中,我们只能管窥一隅,为您粗略勾勒这张“八闽端午文化地图”。
其他文献
龙舟竞渡,八闽俗称“扒龙船”。“扒”是福建语系“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在这艘长长窄窄的木船上,承载了八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  波澹澹,水溶溶,路隔荷花水不通。  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  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唐·陈金凤《乐游曲》(最早记载福州扒龙船的诗)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1000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
期刊
非洲肯尼亚境内的纳库鲁湖素有“观鸟天堂”之美誉,这里栖息了上百万只火烈鸟。广东摄影家王琛携带哈苏503CW相机,在500米高度航拍了火烈鸟云集的壮观场景。数十万只火烈鸟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与绿色的非洲草原、蓝色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期刊
两岸对渡 水战激烈笑声长  端午节这一天,石狮蚶江古渡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闹红火。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  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  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  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  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  盼君早归航,
期刊
莆田东汾:烈焰中的虔诚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很多地方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也用龙舟办活动,但不是赛龙舟,而是送龙舟——将手工报纸裱糊的龙舟火化,祈求平安。  一年一度的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4月25日,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这一天,前来参加并观看送王船仪式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
期刊
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  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者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
期刊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只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记录大天鹅在越冬期栖息的状况,完美记录下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之美。这一拍摄项目亦获得了2011年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日本北海道是天鹅在北半球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北海道过冬。大天鹅能够从冰岛跨越1280公里的海域飞到爱尔兰,是跨海迁徙距离最远的天鹅种群。
期刊
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  古时泉州城,每年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泉州的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
期刊
龙岩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  客家过节早一天  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一天,龙岩武平县家家户户就过上节了,武平县城郊区的陈婆婆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她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要打扫家里里里外外的卫生,又要插艾草、包粽子,之后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程序——泡药澡。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龙岩客家
期刊
“投粽祭屈”古风犹存  政和县有一座美丽的文化古村,村头的皤溪之上,有一座福建最美的风雨廊桥——花桥。有趣的是,花桥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投粽祭屈”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花桥周围几十里范围的男女老少都挎篮携粽来这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祭祀中的男女老少则以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由妇女将粽子投入溪中,众多小孩则在溪中争抢捡拾,从而把活动推向高潮。  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粽子主要是给自己及送
期刊
查干湖的冬季,是冰雪的世界。查干湖的渔民们,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面对无边的风雪,熔化酷寒去与大自然对话。然而,就是这群渔民,关东汉子,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冬季冰上捕鱼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两项中国之最——冬捕。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