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百龙巡城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漳州“扒龙船”的风俗活动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时开始兴盛,为的就是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云霄
  龙舟赛绕着划 龙船调连着唱
  每次龙舟出港时,漳州云霄都要先举行献江或祭江仪式,也就是鸣锣鼓、放鞭炮、投粽子,有时还要唱“龙船歌”,然后龙舟才能出港。像这样的仪式,小许从小到大已经经历很多次了。与往常一样,今年的献江仪式,小许如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去参加了。
  除了献江仪式,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许还要参加“呼龙仔”、“开斧”、“龙舟上水”、“拍蒲船”这些活动,这些习俗都是云霄人为“扒龙船”所做的准备活动。从农历四月开始,一直会持续到端午节前后。
  小许说的“呼龙仔”,也叫“箍龙鼓”。农历四月初一到五月初一,云霄沿江河各村都会组织村民驾船到江口、河口打龙船鼓,寓意叫醒龙神,唤醒龙舟,然后才能对龙舟进行整修。而“开斧”仪式则是各村要造新龙舟时所举行的仪式,挑选良辰吉日,用美酒致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等颂词,然后用斧头比划几下,意味着新龙舟的正式开工。
  “龙舟上水”是每逢新龙舟竣工或龙舟开赛时,在锣鼓声和鞭炮声的欢送下,准备花果、香烛、金箔等祭品祭拜江河和龙舟。祭拜的时候,要边致八句颂词,边用美酒浇龙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赛事顺利。而“拍蒲船”则盛行于云霄临近江海的乡村,小许生活的世坂村,就有这个习俗。在农历五月初一,村里会组织彩旗锣鼓队,到新婚和生男孩的家里,由村中长者鼓词祝贺,被祝贺的家庭则要备果品办酒席宴请,并分赠亲邻。
  临近端午,云霄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各村为“扒龙船”所做的准备活动也都完成。接下来的活动,是小许每年端午节都很期待的,也是云霄人过端午最重视的内容——“扒龙船”。说期待,是因为云霄的龙舟赛很特别,说重视,是因为云霄的龙舟赛每年都有,从不间断。那这么特别的龙舟赛到底是怎样的呢?
  “扒龙船”那天,小许一早就跟朋友一起到了举办龙舟赛的江边,虽然龙舟比赛还没有开始,但是江边各处都已经挤满了人。在龙舟赛前,要在江面上的两个点插上榕树枝叶,作为龙舟的出发点,不要以为这两个榕树枝叶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实际上它们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据说在江面上插的榕树枝叶也是有讲究的,代表着屈原的精神像榕树一般万古长青。
  插完榕枝,比赛就要正式开始了。一次只有两艘龙舟进行比赛,分别以两支榕枝作为出发点,同时逆时针开始划桨,遇到榕枝则从外围绕过。很快,两艘龙舟围着这两个榕树枝叶划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比赛路线,你追我赶。龙舟上的划手还会唱《龙船调》,一唱一和,配合着划桨击水的动作,很有号召力。据说云霄的《龙船调》最长可以唱4个小时,只是现在能从头到尾完整唱完的人已经很少了。不仅龙舟上的队员奋力划桨,岸上的人们也同样为各自龙舟队呐喊加油,小许自然也是这加油助威中的一员。这么特殊的划龙舟比赛,难怪吸引小许年年都来参与,不能当划手就当观众,呐喊助威也是一件力气活。
  这就是云霄端午节时特别的“划围青”形式的龙舟赛。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圈数限制,直到有一船赶上另一船,一场比赛才结束。要经过很多轮比赛,才最终赛出冠军。比起一般的划直线的比赛,这种围绕式的龙舟赛更激烈,更有看头。要是两队龙舟势均力敌,就可能僵持下去。小许说,他就曾目睹过一场持续了近3个小时的比赛,即使这么长的时间,岸上的群众也没有离开,热情依旧高涨。
  小许说:“比完赛,参加龙舟赛的人还有龙船饭可以吃。”“扒龙船”结束后,还要“收船请酒”,也就是举行结束仪式。由村中长者手执蒲扇或羽扇向各船招呼,表示邀请饮酒,头排划手以举桡表示应邀,然后呈上酒和礼品。饮过酒,头桡举桡致谢。“收完船”、“请完酒”,一天的龙舟赛也就告一段落,云霄的龙舟赛可以延续好多天。
  诏安
  走“贡王”庆端午
  “锵!锵!锵!”伴随着清脆的锣声,两座神像分别由几名壮汉合力扛起,后面有人敲锣、有人打鼓,夹杂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穿梭在漳州的大街小巷。每到一处,街边的民众必会出来欢迎,很是热闹。
  在许氏祖庙前宽阔的广场前,更多的群众早已齐聚在这里,等待观看这习俗中最为精彩的一节:两个小伙子鸣锣开道,围观群众在一旁助威加油。12个来回后,10名壮汉抬着神像,开始有节奏地来回飞奔,进行着朝贡表演——将军“驭马”。
  表演朝贡的对象是“开漳圣王”,他的名声在漳州生活久了的人们都不会陌生,这是漳州人民在端午节时独特的民俗——走“贡王”。端午节走“贡王”纪念的是漳州的开拓者陈元光。民国《诏安县志》中对这一独特的民俗有着相关记载:“是日,唐将军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公,祀于诏之北关者,社中人鼓吹具仪,各导其神觐于将军之庙,谓之‘贡王’。《嘉庆志》中对走“贡王”的习俗也有更详细的描述:“将军即威惠陈公元光也,庙在南侧,而北厢祀沈、李二公者,端午迎神游街,社众金鼓前导,齐唱棹歌,未几抬神疾走入庙……”
  独特的习俗背后必定有独特的故事,在漳州的诏安县就广泛流传着关于走“贡王”的故事:隋唐时期,闽南漳州一带还是蛮荒之地,汉人与土著族群杂居相处。唐高宗时期,这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蛮獠之乱”,严重危及了王朝统治秩序,一时朝野为之震动。为了巩固政权,朝廷先后派遣陈政、陈元光父子督军南下,率领许天正、沈世纪、李伯瑶、马仁、张伯纪、欧哲等六员部将,剿抚兼施,最终平息了暴乱。陈元光被任命为新置之漳州郡刺史,众位将领亦得以嘉奖奉赠。南宋以降,累朝俱有追封,陈元光为威惠王,许天正、李伯瑶、沈世纪和马仁等均受封为侯。为了表彰他们拓土开疆,教化乡里的丰功伟绩,漳州所属各县相继建庙奉祀。在诏安县西北郊的良峰山麓,就构建了一座巍峨恢宏的威惠王庙,因其系九进殿宇,故又俗称九间九落庙,里面奉祀了开漳圣王及其六员部将功臣。
  在明嘉靖年间,福建诏安惨遭寇乱,威惠王庙不幸为寇所焚。在庙宇被毁之时,当时附近各乡村里社的民众冒着熊熊烈火,冲进庙中抢出祖宗神像,并另筑庙宇祀奉。《福建通志》对此也有记载:“明嘉靖间,庙为寇毁,民逐寇,负像出”。由此原本合祀在威惠王庙中的诸神被分祀于各处。其中,开漳圣王陈元光奉祀于南门内行宫,后又迁祀于南门内威惠王庙;武德侯沈世纪被许氏家族抢至北关真君庙奉祀;灵佑侯李伯瑶则奉祀于北关的教练夫人庙后殿,俗称“妈庙”。众神分散之后,当地乡民对他们的纪念活动不减反增。在地方人士的倡议之下,民众在九间九落庙被毁之后,就开始以走“贡王”的形式来纪念先贤开漳圣王陈元光。
  不仅在诏安,现在的漳州很多地方每到端午时节,都保留着走“贡王”的习俗。端午节时,乡民分别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前去觐见圣王,朝贡取义。游街之时,由庙宇灯笼前方导引,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贡王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敬意。乡民们在帽子上插一两片柳叶,并将艾草、菖蒲等绑缚悬挂在门上,配合作为行军打战武将的沈公、李公共同斩妖除魔,保一方平安。因而,跑贡王也被认为是当地的一种“巡安”活动。
其他文献
“投粽祭屈”古风犹存  政和县有一座美丽的文化古村,村头的皤溪之上,有一座福建最美的风雨廊桥——花桥。有趣的是,花桥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投粽祭屈”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花桥周围几十里范围的男女老少都挎篮携粽来这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祭祀中的男女老少则以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由妇女将粽子投入溪中,众多小孩则在溪中争抢捡拾,从而把活动推向高潮。  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粽子主要是给自己及送
期刊
查干湖的冬季,是冰雪的世界。查干湖的渔民们,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面对无边的风雪,熔化酷寒去与大自然对话。然而,就是这群渔民,关东汉子,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冬季冰上捕鱼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两项中国之最——冬捕。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
期刊
东海西滨,闽水蜿蜒。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击水为歌的龙舟竞渡中交流汇聚。  八闽端午,是一场水与火的洗礼。石狮蚶江泉州湾,倾盆之水迎面来。海面上百舸穿梭竞渡,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这是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莆田灵川东进村,熊熊烈火送王船。升腾的火焰中,一艘以杉木竹为骨架,装饰精美的纸龙舟
期刊
端午节前后,宁德市临溪河和沿海村镇都有“扒龙船”的习俗。近年来,宁德市赛龙舟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的许多地方都有举办这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健儿参赛。  富春溪畔竞渡忙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福安市富春溪畔人头攒动,一片欢腾,但见溪上飞舟击水,逆流竞逐,擂鼓声、呐喊声、加油声、欢笑声汇成一曲激昂的节日欢歌。龙舟竞渡已成为福安市民欢庆端午的传统文化盛宴,也吸引了周边的周宁、
期刊
程定谟(?—1837),字心宇,號醒雨,清代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历任安徽庐江训导、翰林院典簿。
期刊
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如今的各种跨海大桥,更是极大便利了经贸往来。长虹卧波虽无言,却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历史跨越。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
期刊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因为有了惠安女、女和湄洲女,而变得风情万千。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女的“簪花围大裾衫”,湄州女的“帆船头红黑裤”……福建三大渔女的民俗文化与“海丝”息息相关。  古城风云里的惠安女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与台湾一水相隔。  以往的惠安女子,大多戴着奇特的蝴蝶状头饰,头巾和涂着黄漆的斗笠把脸部遮得严严实实,
期刊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而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中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版图中,与其它省相比,福建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可谓“福建特色”。这种特殊性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海洋”,这是福建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极其鲜明的。海洋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符号,自然,也深刻地塑造着福建人的性格特质,深深地影响着福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期刊
2017年12月1 日,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在北京会见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监事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潘朝阳。潘朝阳代表25万福建潘氏宗亲向潘基文秘书长赠送其摄影力作《六牛图》。潘基文表示,此作品是他收到的融摄影艺术与中国画相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他要将此作品珍藏于2018年2月开幕的位于韩国忠清北道的潘基文纪念馆内。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
期刊
第26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