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长虹连“海丝”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如今的各种跨海大桥,更是极大便利了经贸往来。长虹卧波虽无言,却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历史跨越。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6年。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有首歌唱得好,‘这里的石头会唱歌’,我们洛阳桥上的石头就会说话。”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黄真真说,洛阳桥上的石板颜色深浅不一,有长有短,最长的石板长达11米。世事沧桑,洛阳桥曾先后经历17次修复,所以桥上的石板来自于不同的朝代,年代最久远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
  风雨千年,洛阳桥曾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历史,今天的洛阳桥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交通作用,21世纪海上新丝路还将从这里向世界延伸。
  五里桥 4A级
  安平桥景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景区的核心元素安平桥,又称“五里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告成,于196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起,晋江、南安两市启动安平桥区域环境整治,先后投入6.3亿元,通过污染企业取缔搬迁、古迹梳理保护修缮、水域截污治违清淤、标志性景观打造、原生态景观养护、人文内涵挖掘等,对周边2000多亩范围内进行全方位保护、整治和提升。2016年12月23日,福建省旅游局正式发出公告,泉州安平桥(五里桥)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新海丝 连世界
  千百年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与印度的香料、阿拉伯的瑰宝连接在一起。“新海丝”建设的蓝图,如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世纪立交桥,再次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到了一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契机,也是台湾发展的新机遇。”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这样说。
  因工作的关系,谢必震经常与台湾学者交流切磋。他曾和台湾艺术大学的老师们在一起开会,主题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台湾的很多古建筑装饰艺术,都是以前福建的工匠带过去的。像台湾艋舺龙山寺的雕梁画栋,就是当年福建惠安的蒋姓工匠完成的。”
  他说,如今,台湾和大陆一样,也面临着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的问题。这些难题,有时只靠一方难以解決,但如果两岸双方携起手来,互相取长补短,就能找到解决之道。“‘新海丝’不但使闽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更重要的是,它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通道,开辟了新的平台。”
  “新海丝”把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连接在一起。欧洲福建发展联盟主席何家金从20世纪80年代赴英国求学发展,至今已30多年了。
  他表示,目前英国有13万名福建籍的华侨华人,整个欧洲有近百万名福建籍华侨。“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华人为此十分振奋。可以说,每个古代丝绸之路的点上,如今都生活着海外华人,都有闽商在打拼。”他说,“新海丝”建设使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上的往来更频繁了,文化上的联系更紧密了,感情上的交流更亲近了。
  当前,欧洲福建发展联盟正在各地侨社推广华文教育,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何家金就有3个孩子在学习中文。何家金从手机中调出他们全家人的照片,这个20多人的大家族充满了和谐的气氛。“为了学好汉语,我们一家现在经常用中文交谈。瞧,这是我才一个多月大的外孙女。”何家金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等她长大后,我也要让她学中文,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侨三代’。”
其他文献
莆田东汾:烈焰中的虔诚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很多地方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也用龙舟办活动,但不是赛龙舟,而是送龙舟——将手工报纸裱糊的龙舟火化,祈求平安。  一年一度的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4月25日,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这一天,前来参加并观看送王船仪式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
期刊
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  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者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
期刊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只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记录大天鹅在越冬期栖息的状况,完美记录下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之美。这一拍摄项目亦获得了2011年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日本北海道是天鹅在北半球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北海道过冬。大天鹅能够从冰岛跨越1280公里的海域飞到爱尔兰,是跨海迁徙距离最远的天鹅种群。
期刊
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  古时泉州城,每年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泉州的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
期刊
龙岩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  客家过节早一天  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一天,龙岩武平县家家户户就过上节了,武平县城郊区的陈婆婆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她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要打扫家里里里外外的卫生,又要插艾草、包粽子,之后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程序——泡药澡。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龙岩客家
期刊
“投粽祭屈”古风犹存  政和县有一座美丽的文化古村,村头的皤溪之上,有一座福建最美的风雨廊桥——花桥。有趣的是,花桥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投粽祭屈”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花桥周围几十里范围的男女老少都挎篮携粽来这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祭祀中的男女老少则以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由妇女将粽子投入溪中,众多小孩则在溪中争抢捡拾,从而把活动推向高潮。  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粽子主要是给自己及送
期刊
查干湖的冬季,是冰雪的世界。查干湖的渔民们,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面对无边的风雪,熔化酷寒去与大自然对话。然而,就是这群渔民,关东汉子,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冬季冰上捕鱼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两项中国之最——冬捕。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
期刊
东海西滨,闽水蜿蜒。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击水为歌的龙舟竞渡中交流汇聚。  八闽端午,是一场水与火的洗礼。石狮蚶江泉州湾,倾盆之水迎面来。海面上百舸穿梭竞渡,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这是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莆田灵川东进村,熊熊烈火送王船。升腾的火焰中,一艘以杉木竹为骨架,装饰精美的纸龙舟
期刊
端午节前后,宁德市临溪河和沿海村镇都有“扒龙船”的习俗。近年来,宁德市赛龙舟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的许多地方都有举办这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健儿参赛。  富春溪畔竞渡忙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福安市富春溪畔人头攒动,一片欢腾,但见溪上飞舟击水,逆流竞逐,擂鼓声、呐喊声、加油声、欢笑声汇成一曲激昂的节日欢歌。龙舟竞渡已成为福安市民欢庆端午的传统文化盛宴,也吸引了周边的周宁、
期刊
程定谟(?—1837),字心宇,號醒雨,清代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历任安徽庐江训导、翰林院典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