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图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胜行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幅绘制简捷,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的板图,能有效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板图教学符合教学符合学生的感知特点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人不可能清楚的知觉到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实验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人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初中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难以较快地从图象复杂、信息量大的地图中,选择出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化地图内容的方法,来增大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提高学生知觉的选择能力。譬如,初一地理“东南亚物产分布图”,要素多(有海洋、国家、国界及各种物产符号),标记密集,无论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看图,部分后进生都难以较清楚地理解该区物产分布的情况。教师若用板图,先画出该区的海陆轮廓和国家。然后,边讲边画,把该区重要物产的符号标在板图上。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些物产的名称,而且还能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板图具有简明性和针对性
板图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它具有比例协调,轮廓完整,线条流畅,信息量少,重难点突出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可按照教学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把重点识记的地理知识标在地图上。比如在讲解台湾地形时,在黑板上画出台湾岛,西部用绿色标出平原,东部中部用红色标出三列山脉,学生能很清晰的看出台湾的地形,了解地势,并能分析出河流的流向。板图讲解比多媒体讲解线条更清晰。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事物更鲜明突出,学生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起到最佳效果。
三、板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较快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板图这一直观教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办法,指导学生从读局部图入手,逐渐扩大识图范围,在这期间,教师注意指导图与图之间的轮廓特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获得一个完整、系统的地理图象,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图进行教学呢?利用板图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深入钻研、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其次,是抓好上课这一关键环节。教师上课时,要及时画出板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上课时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在板图上标出重点的地理事物名称,避免先填图再讲内容,或讲完内容后再填图,这样就会造成板图和教学脱节,影响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板图反映的图象内容,分析自然条件的特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特征及分布规律、气候的成因及影响等等,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譬如,初二地理“中国疆域”这一节,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应让学生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要求学生读图回答:“我国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位置及在大洲、大洋的位置”,教师利用学生读图的时间画出板图,待提问学生回答后,再引入“疆域”这部分教学。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在板图上标出北回归线的位置,我国的四端及濒临的海洋,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的名称。最后,让学生通过板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学生很快会从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分析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有利条件;从濒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中,分析出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教师在课堂总结后,可以把板图内容擦掉,让学生自己在空白板图上填注所学内容,然后师生共同纠正图中出现的错误,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验证板图教学的效果,我抽取了两个平行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所抽班级都讲初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框题“山脉纵横交错”,其中一个班利用板图教学(A组)。上课时,我一边讲山脉分布,一边把山脉名称标在图上。课堂练习时,再叫学生把五组山脉的名称填在空白板图上。另一个班是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教学(B组),上课时,在讲山脉分布同时,在投影幕上指明它们的位置。课堂小节后,再让学生在投影幕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课后,从A、B两组中各抽十名中游学生,让他们分别在我国空白地形图上填注五组山脉的名称。结果,这两组学生中,A组90%的学生填写正确。B组只有70%。两周之后再讓这部分学生填注这个图,A组有80%的学生填写正确。而B组只有50%。
实验表明,利用板图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观念,增强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板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板图教学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这是由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提倡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的今天,教师仍要使用板图教学。
一、利用板图教学符合教学符合学生的感知特点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人不可能清楚的知觉到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实验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人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初中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难以较快地从图象复杂、信息量大的地图中,选择出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化地图内容的方法,来增大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提高学生知觉的选择能力。譬如,初一地理“东南亚物产分布图”,要素多(有海洋、国家、国界及各种物产符号),标记密集,无论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看图,部分后进生都难以较清楚地理解该区物产分布的情况。教师若用板图,先画出该区的海陆轮廓和国家。然后,边讲边画,把该区重要物产的符号标在板图上。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些物产的名称,而且还能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板图具有简明性和针对性
板图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它具有比例协调,轮廓完整,线条流畅,信息量少,重难点突出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可按照教学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把重点识记的地理知识标在地图上。比如在讲解台湾地形时,在黑板上画出台湾岛,西部用绿色标出平原,东部中部用红色标出三列山脉,学生能很清晰的看出台湾的地形,了解地势,并能分析出河流的流向。板图讲解比多媒体讲解线条更清晰。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事物更鲜明突出,学生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起到最佳效果。
三、板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较快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板图这一直观教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办法,指导学生从读局部图入手,逐渐扩大识图范围,在这期间,教师注意指导图与图之间的轮廓特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获得一个完整、系统的地理图象,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图进行教学呢?利用板图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深入钻研、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其次,是抓好上课这一关键环节。教师上课时,要及时画出板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上课时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在板图上标出重点的地理事物名称,避免先填图再讲内容,或讲完内容后再填图,这样就会造成板图和教学脱节,影响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板图反映的图象内容,分析自然条件的特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特征及分布规律、气候的成因及影响等等,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譬如,初二地理“中国疆域”这一节,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应让学生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要求学生读图回答:“我国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位置及在大洲、大洋的位置”,教师利用学生读图的时间画出板图,待提问学生回答后,再引入“疆域”这部分教学。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在板图上标出北回归线的位置,我国的四端及濒临的海洋,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的名称。最后,让学生通过板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学生很快会从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分析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有利条件;从濒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中,分析出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教师在课堂总结后,可以把板图内容擦掉,让学生自己在空白板图上填注所学内容,然后师生共同纠正图中出现的错误,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验证板图教学的效果,我抽取了两个平行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所抽班级都讲初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框题“山脉纵横交错”,其中一个班利用板图教学(A组)。上课时,我一边讲山脉分布,一边把山脉名称标在图上。课堂练习时,再叫学生把五组山脉的名称填在空白板图上。另一个班是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教学(B组),上课时,在讲山脉分布同时,在投影幕上指明它们的位置。课堂小节后,再让学生在投影幕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课后,从A、B两组中各抽十名中游学生,让他们分别在我国空白地形图上填注五组山脉的名称。结果,这两组学生中,A组90%的学生填写正确。B组只有70%。两周之后再讓这部分学生填注这个图,A组有80%的学生填写正确。而B组只有50%。
实验表明,利用板图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观念,增强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板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板图教学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这是由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提倡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的今天,教师仍要使用板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