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首古人的诗所描绘的是我的家乡内蒙古。如今的内蒙古人民不再是以游牧为主,已逐步发展成一个工业城、现代城,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经济GDP增长的喜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平衡。到何处去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已成为了我们的向往。
当人类使用火,开始农业耕种,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影响便开始了。环境问题起源于史前时期,然而,掀起了第一次环境浪潮的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干预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因之空前繁荣。但是,现代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急剧增加的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化肥、农药过度的使用造成对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环境意识是通过环境教育来建立的,这是一项全民性的任务。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走进自然,户外写生,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近感
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美术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它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愿望。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地呆在室内,闭门造车,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基于这一点我大力提倡户外写生,让学生身心都置于自然之中,融入生活中。在写生创作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到处都郁郁葱葱,感到很惬意;那边山坡上,光秃秃的,没有植物,很荒凉;有人隨地乱扔垃圾,一阵风吹来,刮到河里去了,那是白色垃圾……”,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领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也体验到污染对自然的危害性。我们永远不要轻视孩子的观察力,任何人都没有他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感受到这些,意识到这些,及时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一来用绘画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就具有了思想性,这与我们所培养的目标——不仅让学生成为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同时还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相一致的。
二、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在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体裁是反映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与内涵。在教学中可以选取这类作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欣赏新疆、内蒙古的“胡杨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但要欣赏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神奇,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把思绪深深地掩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让他们感受到胡杨树与自然顽强而痛苦挣扎的呻吟,用这种震撼触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再诸如欣赏罗中立《父亲》这幅油画时,一个手里端着碗,面孔的皱纹如同干涸土地的父亲,眼神中充满了对“水太多的渴望和无奈。严重“缺水”的问题,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看过这幅画的你,还会让水龙头无休止的的滴水不停吗?还会将可利用的水不加节制地随手冲马桶吗?人们一定会有所触动的,可见,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教育和感染力是巨大的。
三、将废旧用品变废为宝,进行艺术创作
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为废品的东西是可利用的,如易拉罐、酒瓶子,一次性餐盆等。我们可以利用空易拉罐做成漂亮的桌椅、面具等微型雕塑;在酒瓶子上进行彩绘,做成装饰品;一次性餐盘,通过描绘,可以变成漂亮的挂盘等。在美术教学中,开设这样的制作课,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珍惜材料,合理开发利用材料的良好品质。
四、多学科相互交融,整合资源,围绕环境教育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我们可以联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开展调查“美術与环境”之类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从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用文字、图象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再进行艺术的创作。用论文、宣传招贴画、行为艺术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学生通过自主参考,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并不是少数人、少数机构的事情,而是必须动员全体公众都来参加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有效的结合并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既容纳了环境教育和环保内容,又保证了现有课程的完整性,促进学生行为完善,取得从我做起的共识,以学生本人的亲身经历、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在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共存、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实现科学知识与态度情感、观念行为的统一。
我相信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大自然一定会回馈人类,将大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壮景重现,还我家乡的美。
当人类使用火,开始农业耕种,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影响便开始了。环境问题起源于史前时期,然而,掀起了第一次环境浪潮的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干预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因之空前繁荣。但是,现代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急剧增加的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化肥、农药过度的使用造成对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环境意识是通过环境教育来建立的,这是一项全民性的任务。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走进自然,户外写生,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近感
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美术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它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愿望。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地呆在室内,闭门造车,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基于这一点我大力提倡户外写生,让学生身心都置于自然之中,融入生活中。在写生创作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到处都郁郁葱葱,感到很惬意;那边山坡上,光秃秃的,没有植物,很荒凉;有人隨地乱扔垃圾,一阵风吹来,刮到河里去了,那是白色垃圾……”,这时候老师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领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也体验到污染对自然的危害性。我们永远不要轻视孩子的观察力,任何人都没有他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感受到这些,意识到这些,及时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一来用绘画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就具有了思想性,这与我们所培养的目标——不仅让学生成为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同时还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相一致的。
二、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在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体裁是反映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与内涵。在教学中可以选取这类作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欣赏新疆、内蒙古的“胡杨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但要欣赏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神奇,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把思绪深深地掩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让他们感受到胡杨树与自然顽强而痛苦挣扎的呻吟,用这种震撼触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再诸如欣赏罗中立《父亲》这幅油画时,一个手里端着碗,面孔的皱纹如同干涸土地的父亲,眼神中充满了对“水太多的渴望和无奈。严重“缺水”的问题,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看过这幅画的你,还会让水龙头无休止的的滴水不停吗?还会将可利用的水不加节制地随手冲马桶吗?人们一定会有所触动的,可见,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教育和感染力是巨大的。
三、将废旧用品变废为宝,进行艺术创作
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为废品的东西是可利用的,如易拉罐、酒瓶子,一次性餐盆等。我们可以利用空易拉罐做成漂亮的桌椅、面具等微型雕塑;在酒瓶子上进行彩绘,做成装饰品;一次性餐盘,通过描绘,可以变成漂亮的挂盘等。在美术教学中,开设这样的制作课,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珍惜材料,合理开发利用材料的良好品质。
四、多学科相互交融,整合资源,围绕环境教育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我们可以联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开展调查“美術与环境”之类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从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用文字、图象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再进行艺术的创作。用论文、宣传招贴画、行为艺术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学生通过自主参考,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并不是少数人、少数机构的事情,而是必须动员全体公众都来参加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有效的结合并引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既容纳了环境教育和环保内容,又保证了现有课程的完整性,促进学生行为完善,取得从我做起的共识,以学生本人的亲身经历、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在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共存、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实现科学知识与态度情感、观念行为的统一。
我相信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大自然一定会回馈人类,将大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壮景重现,还我家乡的美。